2015年1月,南京市政府批复实施了《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与之前相比,新的《标准》更加顺应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发展趋势,在全面对接行业部门发展新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完善最新的法规、政策和规范标准,优化标准指引框架、中心布局模式、刚性弹性控制要素和方法等内容,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和复杂的政府、社会、市场协同作用机制,为全市公共设施配套的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制定过程在这里↓
成果简介看这里↓
按市级、地区级(20~30万人)
居住社区级(3~5万人)
基层社区级(0.5~1万人)
教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
公共文化设施;
体育设施;
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
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
商业服务设施。
考虑到空间布局关联性等因素,将邮政普遍服务、公厕、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公交首末站、环卫作息场、环卫车辆停放场、垃圾收集站等一并纳入考虑。
将公共设施按照公益属性和刚性控制要求分为三类。
居住社区级公共设施以服务半径500-600米内的3-5万左右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较为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在居住社区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形成边界明晰的居住社区中心。
居住社区级公益性设施:
(1)医疗卫生设施;
(2)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养老服务设施);
(3)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
(4)市政公用设施(公厕);
(5)交通设施(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公交首末站);
(6)教育设施;
(7)菜市场、邮政局所。
居住社区中心用地规模控制在4-5公顷,其中公共设施用地2.2-4公顷、居住社区公园1-2公顷。包括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综合体的形式集中布置形成,用地1.4-2.8公顷。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以院落组合的形式集中布置形成,用地0.6-1.2公顷,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护理床位和康复中心)、社区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
△社区模式一:非轨道交通站点片区
△社区模式二:轨道交通站点片区
△居住社区中心布局优化模式
△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空间布局模式(占地0.6ha)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空间布局模式(占地1.4ha)
?
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以服务半径200~300米内的0.5~1万左右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形成基层社区中心。另有独立设置的教育设施、垃圾收集站、环卫作息场、环卫车辆停放场等其他设施。
基层社区级公益性设施:
(4)市政公用设施;
(5)教育设施。
基层社区中心应集中布局。用地规模控制在7000~8000平方米。其中公共设施用地约2000~3000平方米,基层社区游园不小于5000平方米。
△基层社区中心空间模式一(占地0.7ha)——分散用地,集中控制
△基层社区中心空间模式二 (占地0.7ha) ——集中用地,统一开发
此外,为了进一步发挥《标准》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中的直接指导作用,细化补充各类公共设施的配建标准和建设引导要求,2016年6月,南京市规划局组织开展《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执行细则》的编制工作,旨在强化《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通过增加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和规划管理技术要求,希望从源头上解决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更好的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编制,指导审批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指导公共设施建筑的精细化设计。目前,执行细则仍在编制中。
本期编辑:王虎 俞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