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对一本书的阅读,引发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新城市主义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剖析了关于城市理论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的一些知识,文章值得读者慢慢体会和深思。
《城市的胜利》一书是少有的写得十分生动、精彩的有关城市发展的著作,虽然许多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但的确如美国许多主流、专业媒体所力捧的那样,具有不少“颠覆性”的观点。
首先,和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整天诟病拥堵、压力、非生态不健康的感观不同,爱德华向人们展示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城市作为“胜利者”的局面:全球现在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居住在城市里,发达国家达到了70~80%的比例,而在发展中国家有数据表明每月竟然有500万人在往城市迁移;
纽约、伦敦、巴黎等著名世界大都市在重新焕发时尚、创新、甚至是安全、健康的魅力,而像美国的休斯顿、印度的班加罗尔等新兴城市在迅猛地发展(其实爱德华没有涉及中国的城市,那将会增加几十个城市名单,不能用“迅猛”而要用“爆炸式”来形容了)。
总结起来就是,城市并没有被上个世纪所兴起的“郊区化”所打倒,反而是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爱德华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胜利”了,底特律的衰弱目前还完全看不到复兴的机会,美国上个世纪初人口最大的十个城市有一半以上人口是减少的。
在书中也描述了印度孟买贫民窟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更不用说非洲刚果金沙萨的人间地狱了。所以,爱德华与其说是在宣告“城市已经胜利”,不如说是在宣扬“城市应该胜利”的理念。
关于人们应该更多地聚集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爱德华提出的理论依据是人的“接近性”,也就是说无论金融、贸易还是创新的产业,人们需要面对面的接触、交流,这更加有利于产业的效率和效果,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原来预测人们可以通过远程交流和协作来完成物理空间的聚集,而爱德华以目前城市更加聚集的人群来证明这种趋势并不会出现。然而,即使证明了城市 “人的接近性” 的属性是无法消失的,但“接近性”的尺度却很难界定。
爱德华的研究当然绕不开“硅谷”,于是就很难解释在旧金山湾区这种松散型的城市结构(或者说是大范围乡村聚集)在“接近性”上的劣势,却毫不影响其成为全世界最有创新活力的产业聚集。
因为爱德华要倡导的“胜利的城市”可不是一般意义的城市,而是高楼林立、密集、高强度开发的城市。

爱德华说他是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的粉丝,所以也有人把他归为“新城市主义”这一个派别。但爱德华和雅各布斯在城市开发密度和强度的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
雅各布斯认为一个城市要保持活力,应该建立在“中等密度”(或者说开发强度)的基础上,而且尽可能地保持传统风貌不做大规模的拆迁新建高楼大厦,她认为这样会破坏街区人的聚集和活力,并且新建的高层建筑必然会推高房价,从而把中等收入以下的人群挤出城市。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爱德华暗示雅各布斯不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所谓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爱德华认为城市的发展就应该放开对容积率以及高度的限制,只有高密度、高容积率的高强度开发,向“空中要面积”,才能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上建造出“更多的房子”,这样大幅度地提高供应,雅各布斯所担心的拆旧建新提高房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爱德华也暴露了作为一个学者的局限性,经济学家往往不合时宜地用宏观理论来讨论和解决微观问题。拆旧建新的确可以增加更多的建造面积,但是拆是需要成本的,补偿是高代价的,高层摩天大楼的单位面积建造成本是倍增的,还不要说未来长期运营、使用的高成本。
所以,雅各布斯的经验和直觉反而是正确的,一个地区的拆迁改造要么是无法经济平衡,要么只有建造更高端的产品来满足能支付更高溢价的需求。供求关系是在整体市场上发挥作用的,而在城市的某一个区域建造了高端的物业,那么其它区域的高支付能力的客群就会被吸引过来。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
正如爱德华这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所表达的,爱德华要宣扬的“城市”,真的只是摩天大楼林立、高度密集的城市!
其实爱德华这本书的论述是很全面的,从空间到人群,从政策到产业,从种族到文化、艺术、时尚消费,从衰败的原因到成功要素的分析,范围涵盖全球各大洲的城市(除香港之外,基本上没有讨论中国的城市),历史纵深两三百年。
然而,就是在城市开发强度这个问题上的极端鲜明的观点,使其广泛的研究最终落入了相对狭隘的圈套之中。
爱德华的有一个观点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城市与环境保护主义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环境保护主义者们号召人们的生活亲近自然、拥抱自然是极其荒谬的,他旗帜鲜明地呼吁要保护自然,那就远离自然,到城市里来生活!
他认为居住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就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而且远离城市的分散居住必然导致通勤距离的加大和个人汽车使用,这也就必然导致更多的能源消耗,而密集居住的城市被证明是人均能源消耗最低的人类生活方式!
城市胜利了吗?或者说爱德华所指的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获得绝对优势了吗?显然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洛杉矶就是以“平行发展的方式”超越了高楼林立的芝加哥成为了美国第二大城市,而芝加哥又在经历衰退和阵痛后继续以“高度密集的方式”重新焕发了城市的活力。
我有一个特别的能力,那就是到一个新的城市哪怕一天,都能很快感知这个城市的形态并一直保持长久的记忆,但是我却从来无法向别人描绘“硅谷”到底长什么样,而就是这个谁也说不清长什么样、完全没有任何高度和密集度的城市群,半个多世纪以来并且还在继续引领全世界科技产业的发展!

洛杉矶

芝加哥
正如同19世纪末在欧洲开始进行的郊区化、“田园城市”的思潮和实践,是对百弊丛生的城市发展的逆反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城市主义”是对向高空发展和离散发展相结合的“现代主义”的反思!
纽约差不多有50多年没有建造更多、更高的摩天大楼了,反而在经历了“9.11”事件之后的今天,比世贸双子塔更高的建筑(而且还是公寓楼)开始出现,还有更多的项目计划在进行之中。
其原因不能简单归为纽约人在遭受公布袭击之后所激起的雄心,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对长期受限制的、向高空发展的城市政策和现状的一种补偿和修正。
新城市主义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而爱德华所代表的观点只是对上世纪初以纽约为代表的摩天大楼建设高峰期“思辨性的回归”!
正如同驾驶汽车方向盘的左右手,每一个阶段性的动作都是对于之前行为的纠偏,而其又会被下一个相对的动作调整。只不过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这些变换的动作以秒来计,而城市发展的理念、思潮和政策是以几十年或者以世纪为单位来体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德华和他的著作正代表着一个阶段性思考,他笔下的“城市的胜利”,也是一种阶段性、甚至是局部区域的胜利。
来源:高策地产研究院(ID:GCDCYJY)
作者:李国平 高策顾问公司董事长 高策地产研究院院长
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