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军(中国设计研究院)
图︱中规院名城所龙泉项目组
西街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条老街。
对于城市中行色匆匆的人们,这里没有急促的脚步,没有刺耳的汽笛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沿着精致的时光往回走,面对一条缓缓流动的历史河流,一切都变得宁静与真实,一幅尘烟背后的旧日风俗画缓缓打开……
这里是龙泉古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是2015年评选出的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龙泉地处浙闽边陲,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因地理之势,自古即为“殴婺八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西街整体上是典型的浙南闽北风格,整个街区的路面都是条石中嵌,卵石镶边。主街道两侧的建筑以二层的砖木结构为主,下层多是带门板的店铺,上层是居住的卧房,挑楼外悬、雕窗镂栏。倚栏观景,云水渠碧波微澜。
西街鸟瞰
主街错落地串接着许多里弄支巷似鱼骨状,里面的传统民居粉墙青瓦,古朴有致。殷实大户人家多为“三坊一照壁,三合四天井”的布局,砖雕木刻,处处显示着望门盛邑的铅华。如今人们依然习惯于在这里纳凉聊天,一边晒太阳,一边看书。西街的生活惬意温馨,成为一代又一代龙泉人的美好回忆。
西街街景
实际上,西街不只是龙泉古城内一条完整保留的普通老街,它承载着丰厚的特色历史文化内涵。与龙泉宝剑、龙泉青瓷、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街与龙泉宝剑
西街的肇基早于龙泉置县以千年计。西街南面,隔溪相望是秦溪山。据《越绝书》等文献记载,春秋晚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曾为越王制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五把剑,越王得五剑,在吴越交战中多次取胜,欧冶子名声大振。楚王请欧冶子为他铸剑,欧冶子遍访江南名山大川,在龙泉看到秦溪山郁郁苍苍,山侧有湖十数亩,旁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状,泉水清冽,环境幽静,甚宜铸剑,于是驻龙泉三年,锻出三把绝世宝剑,名龙渊、泰阿、工布,铸剑的湖被称作剑池湖,铸剑之地得名龙渊(唐代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为龙泉)。欧冶子遂被历代铸剑师们奉为宝剑世祖。自此,龙泉西街铸剑之业递代不衰。宋时,西街有铁铺百家,明、清时,依然是“五十步不缺打铁炉”。西街铁铺除制作日用铁器之外,主要还是锻造龙泉宝剑。铸剑,成为传统产业,经历代匠人经验积累,铸造出具有“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的龙泉宝剑,被公认为剑中之魁。至今,香港“万国剑庄”、龙泉及周边县市博物馆还珍藏着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龙泉宝剑。今日龙泉铸剑的大师、名家,其祖居地大多在老西街。
欧冶子在剑池湖畔铸剑
西街上的老字号剑铺
西街与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代。龙泉青瓷技艺体现了10-13世纪青瓷主流技术和艺术成就,代表了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宋元时期,龙泉瓷业进入鼎盛期,粉青和梅子青的成功烧制,将青瓷艺术推向历史的巅峰,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龙泉窑系中窑变产生的以“紫口铁足、冰裂纹、金丝铁线”为特征的哥窑,成为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龙泉青瓷
西街的兴盛与青瓷亦有着有千丝万缕的渊源。西街龙泉溪畔座落着上、中、下三座大水碓,上碓即为窑碓,专门用于捣炼瓷土。今碓已废,遗迹处尚是杨柳依依、古樟葱茏,而后人不谙前朝事,称窑碓作“杨碓”。龙泉青瓷与龙泉宝剑一样,是西街商铺的主要商品。传唱至今的《云水谣》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古时的这种景象:“渠清莫疑水浅,瓷片班班似鱼鳞。”旧时,闽浙赣边境诸县的百姓,都以为龙泉有一条“瓷水”,有一条“瓷街”。
杨碓埠码头
青瓷之路起始点,八百铺面繁华地
宋元时期及明代中期以前,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贸易运载的瓷器中,绝大部分为龙泉青瓷。龙泉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欧洲、东南亚、西亚、非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龙泉成为维系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生产基地。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示意
当时,龙泉水路发达,青瓷被源源不断地沿瓯江运往温州,或转运宁波、泉州、广州出口。在长期的青瓷运输中,生产地龙泉和港口间形成独特的文化线路——中国青瓷之路。青瓷之路的主体是八百里瓯江,几乎所有窑场都设在瓯江及其支流沿岸,龙泉是青瓷之路的源头。
龙泉古城青瓷转运码头、埠头分布
西街南依瓯江上游龙泉溪。瓯江向东流经云和、丽水、青田、永嘉诸县,终至温州入海。陆路经毗邻的福建浦城县,转南浦溪,入闽江,直抵福州。民谣云:“披云桥、黄角亭,官马大道通浦城。空手包袱两日紧,挑担货儿三日程。”形势使然,西街自古为闽浙南北商品(包括本地山货土特产)的集散、互市之地。五代至宋,龙泉青瓷业鼎盛,古西街自此繁华。
西街古时铺面八百间。有剑铺、瓷号、客栈、酒楼、绸庄、布店、中药店、南货店、木材行、香菇行、桐油行、药材行等。手工艺行业亦为西街一大特色。有打制铜器、打制金银首饰、做漆器、织绸、织布、造船修船、铸锅补锅的,有澡堂、剃头担、夜宵馄饨担、提篮油条烧饼店、草鞋店,有扎筏放排、做木器家具、油漆、染布、浆染衣裳、裁缝、缝补、做鞋、制雨靴、纸糊油伞、造土纸、打蓑衣、弹棉花、做灯笼、圆木箍桶、造棺卖棺、补缸、补瓷碗、刻印章、写文书、舂米、砻谷、扎纸、打箬蓬、制香、做蜡烛的……林林总总,可谓包罗百业。西街还有许多临杂工会堂,有脚夫、船工、排工、轿夫、扛棺人、信客、担水佬、打更佬、说辞唱戏的伶人。
百业兴,僧道随。西街内建有坛壝、庙祠、宫观、寺院、庵堂、教堂24座。自西至东有:社稷坛、云岩寺、隐真庵、东岳宫、披云寺、万寿宫、二郎神庙、马灵宫庙、毛尚书祠、谢侯庙、镇西社、永福社、周埠社、集福寺(俗称西大寺)、城隍庙、子孙堂、乌石山神庙、药王庙、马夫人庙、威武庙、长安湖墩庙、吴公庙、广惠行祠、天主教堂等。
今日的西街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如今的西街,已褪去宋元以来的铅华,成为喧嚣的现代社会中的一处古朴的角落。但是,如今的西街里,做秤的老手艺人还健在,戴着花镜的老人正低头聚精会神地为秤杆上秤花,明瓦上漏下的阳光照着他鬓角的白发,路人在石板上踏出的声响和聚焦过来的好奇目光,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专注,好像在一杆秤面前,时间失去了重量,外面世界的嘈杂也变得无足轻重了。老字号的打铁店还在,店里挂满了手工制成的铁刀具,店家正手脚麻利地拾掇散在地上的铁器。这些农耕文化的守望者,手艺代代相承了几十年甚至百年,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了老街的时光履痕。
今日西街的传统打铁铺
逢年过节仍然是西街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围着社庙、祖庙、祖殿摆上桌凳,摆上传统而丰盛的酒席。老艺人们呈现各自传统的手艺,孩童的嬉笑声、众人的喝彩声使老街充满了快乐的气息。
西街上的社庙
每一次来到龙泉,进入西街,都能感受到古朴醇厚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时光的味道。西街的厚重,冲淡了新城的妆容,西街的光影,遮掩了现代的霓虹。西街从千年时光走到今天,又终会将今天带入千年时光。
今日的西街商业
《人类居住》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喜欢我就搜索微信号:renleijuzhu,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