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华娟 城市与市政规划所
最近,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政府,同意将高邮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江苏第13座、全国第13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更成为全国拥有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
高邮市地处淮河下游,高邮湖畔,是江苏省北部水乡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高邮市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以城区临河面湖、市域湖荡纵横的独特风貌而具备极佳的自然环境资源,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近10年来高邮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平稳,GDP年均增速超过10%,但横向比较来看,高邮的综合经济水平长期处于江苏省中下游,亟待奋起直追。
如果高邮简单复制过去苏南的发展模式,那么必然会牺牲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共赢,高邮市城市总体规划基于环境约束视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从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进行了落实。
1、划定生态保育区,控制城镇无序蔓延
高邮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如果任由各个建设主体继续土地换经济的发展模式,蚕食生态空间,扩大污染范围,必将重蹈苏南地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覆辙,因此总体规划充分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严保耕地,从生态隔离、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确定资源底线和合理的空间容量,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划定生态保育区,避免城镇无序扩张蔓延。
2、培育各片区核心,引导城镇集聚发展
高邮市城镇化进程缓慢,乡镇数量多,规模小,城镇体系结构松散,城乡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难以带动农村地区发展,易产生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等情况,也对城镇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总体规划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现状交通条件、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未来资源优化整合意向,将高邮市域城乡空间划分为4个发展各有特点的片区,培育发展潜力大、发展条件优越的镇形成片区的核心,作为市域空间发展的增长极,将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并引导城镇进一步集聚。
3、调整工业集中区,缩减环境受影响面
高邮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转变阶段,第二产业将在较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但是现状由于各个发展主体为追求经济总量而不顾环境容量大力发展工业项目,导致高邮市工业用地分散、产出效益不高、部分对环境严重污染。总体规划坚持“集聚发展二产”的原则,提出重点建设“一主两副两点”5个工业集中区,改变工业集中区“多、散、小”的局面,引导产业跨行政区联合布局,提高产业集群生产链的整体创新能力,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农业绿色转型
高邮得益于优质的自然资源,成为农业大市,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缓解生态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规划提出从化学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配套必要的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家庭农场、农业特色园和农业休闲观光区,拓展市民体验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新空间,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创业、就地增收,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工业绿色转型
结合现状优势产业,高邮利用省政府关于南北共建园区优惠政策,打造储能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引进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化制造环节以及对环境品质要求较高但对环境影响不大的产业,力争在专门性领域形成规模经济和新的产业集群,坚决杜绝为了短期政绩而引进低效、污染甚至是淘汰的产业。通过不断完善经济的循环,达到工业的持续增长不依赖于资源环境投入的增加这一目标。
3、 服务业绿色转型
结合高邮的自身特点,规划提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加强旅游产业综合化,满足居民和游客的共同需求,打造以湿地生态、邮驿文化、特色农业为主题的滨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从“东方邮都”发展为“滨湖游城”。同时积极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第三产业,依托环境资源打造服务品牌。
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经济后发地区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动力,坚持资源集约化利用,鼓励产业绿色化转型,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赢,留住蓝天、绿水、青山。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可以改变城市!
欢迎给我们来稿,投稿邮箱:3985760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