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庐轴线被设置在西部山林地东麓距离会所建筑西立面35米的位置,是一条指向湖体并行于建筑的轴向空间,这样在会所西面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开敞空间用模拟独乐园的”采药圃“,值得提出的是这一布局使得会所对其西部场地形成了平展的全景式观景控制,而不是强调纵深的轴向控制。筠庐轴线南端是一处与司马光独乐园“种竹庵”对应的亭子,这座亭子由284根细长柱子支撑着一个巨大的平顶,这些垂直的密柱与周围竹林形成联想式呼应,使得这个大体量的园林建筑有效地消融在其所处的环境之中。亭子中部设置一个在抬高的平台,人们围坐在一张边长3.6米的巨大水餐桌旁,”曲水流觞“这一永恒中国文人题材演变为一款桌面游戏,水流在桌面盘叠迂回,最后北出流下并沿着竹径中轴线继续北行最终汇入镜池。人们顺着水流望去,在两侧毛竹倾曳夹持之下,空濛的竹亭映入眼帘,这座位于镜池和康厚湖之间的构筑物抽象自仇英的画作,像漂浮镜池水上的酒具,这个造型也是中国传统小型读书和修行场所的建筑原型,构筑物水平圈层层焊筑的钢构,螺旋形的细节暗示了空间与宇宙的某种关联,如今它已成为南京九间堂具有标志意义的logo。
值得强调的是镜池轴线使筠庐轴线获得了更为深远的空间释放的意义,镜池池底镌刻着文徵明(1470-1559)所书的司马光独乐园记的全文,水的清浅、竹的浮影协同记文的旁白共同编织形成了诗性的灵动。(见下图)

竹亭之轴作为“独乐园”景观设计的本质,好比是用诗歌的形式对“独乐园”卷轴中高潮的部分进行解读。

走过竹亭之轴,印入眼帘的是被摇曳的竹子所包围的透明竹包。镜池轴线和康厚水库之间结构的灵感来源于仇英的画作,就像一个酒具漂浮在镜池之上。

透过竹包门洞能够看见康厚水库和将军山

竹包由一层层环钢结构盘旋而成,并形成一个紧密的螺旋上升空间,现在,它已成为南京文华宫的地标。

从竹包内部看向外部,竹亭和小路看起来像一个阴暗的挂布摇曳在空中。

竹亭之轴的南端是一个竹包,对应司马光“独乐园”中的“种竹庵”。该馆有一个由284根细长的柱子所支撑的巨大天花板。这些垂直的密柱与周围竹林形成联想式呼应,使得这个大体量的园林建筑有效地消融在其所处的环境之中。

曲水从桌面顺着台阶而下,然后沿竹路中轴线向北缓缓流去;“种竹庵”、竹林的影子、紧密的柱子、天花板都交织融合在一起。

桌面游戏是从永恒的中国文学家的主题“曲水流觞”启发得来的,人们围坐在一个位于竹亭中间的高架平台边上,高架平台尺寸为3.6米。酒杯在桌面的水流渠上漂浮,当酒杯停在某人的位置时,这个人就需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诗歌。

竹亭最重要的轴线平行于会所建筑,但会所建筑是比较私密的,所以被隐藏起来了。


镜池池底镌刻着文徵明(1470-1559)所书的司马光独乐园记的全文。浮竹的影子,在干净的浅水优雅的文字背景共同编织一个诗的灵感水的清浅、竹的浮影协同记文的旁白共同编织形成了诗性的灵动。
南京九间堂独乐园景观设计是一次具有文献学意义的图像转译和设计实践,并试图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东西方空间的异与同,我们认为中国十六世纪以前园林中的极具文人情怀的诗意几何在当下仍具有非凡的意义,值得不断的通过设计和研究去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朱育帆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