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务实推进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化与津冀两省市协同互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增强
北京市围绕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及2016年工作要点,研究、调度和部署相关工作,推动协同发展各项任务取得实效。北京和津冀两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商合作大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制定《关于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推进机制工作方案》,推进建立了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定期会晤、京津冀协同办主任联席会议、各部门常态化会商的定期会商制度,为协同发展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取得重大进展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积极推动副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副中心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指挥部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推动副中心建设。加快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编制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行动计划(2016年本),统筹推进实施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信息化和智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重大工程。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成立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行政办公区工程积极推进,办公楼项目所在地一期工程拆迁工作已全部完成,二期工程拆迁工作已完成签约,工程施工进展顺利。
(二)北京新机场工程全面推进。按照2019年高质量如期建成投运的目标要求,北京新机场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红线内征拆工作全面完成,工程施工作业面全面贯通,设施拆改等配套项目大力推进,飞行区、航站区、场内道路市政工程全面开工,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同步开工建设,目前主航站楼地下结构已封顶,已建到地面第四层。航空公司基地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正在加快建设报批工作。场外供油工程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新机场口岸开放方案上报国务院,国家口岸办正在抓紧办理。跨省域服务管理工作取得突破,京冀两省市签订协议,共同推进落实。外围“五纵两横”骨干交通项目顺利实施。《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2016—2020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北京市、河北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及建立京冀两地联合工作组等工作,推动规划落地。
?
三、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市区统筹、形成合力,区域联动、系统研究,破解难题、取得实效”的思路,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政策,坚持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和产业升级统筹推进。
(一)大红门、动物园、天意等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腾退成效显著。按照“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的要求,推动城六区重点区域以点带面联动疏解,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已完成调整疏解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北京丰台、西城等区高度重视批发市场疏解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门工作组,进驻批发市场,全力攻坚克难,认真做好市场疏解工作。如丰台区以大红门地区、玉泉营和新发地为重点区域,已完成市场调整疏解20家,涉及商户约8620户,面积约64.8万平方米,疏解从业人员约2.68万人;疏解仓库大院76处,面积约46万平方米,疏解人口1.2万人。其中,大红门地区共有批发市场45个,已完成21个市场的疏解升级,启动3个市场的关停工作。预计到年底,将累计完成33家市场的疏解工作。西城区动物园地区共有批发市场12个,已撤市8家市场主体,腾退16.3万平方米,升级改造2家市场主体8万平方米,共实现疏解升级24.3万平方米。天意市场疏解工作积极推进,上半年完成腾退附近两处共5000平方米的库房,下半年将转移2万平方米仓库到大兴等地。
(二)加大禁限力度,严格控制增量。严格落实2015版《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今年1—10月,全市新设市场主体19.99万户,同比减少3.34%,不予办理的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3110件;自2014版目录发布以来,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61万件,“聚”和“招”的态势进一步扭转。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分别下降73.23%、35.14%、23.11%,金融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分别增长32.58%、30.98%、23.67%,“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及时研究目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城六区餐饮业条目专项实施细则、城六区建筑业条目说明及从业资质转移等指导政策,出台操作指南,做好政策解释。
(三)突出重点领域,加大一般性产业疏解力度。提出14个有较强示范效应的疏解重大项目,细化工作要求、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逐项抓好推动落实。研究制定产业、市场、教育、医疗等分领域疏解方案,明确年度疏解计划。今年1—10月,停产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制造业企业335家,提前一年超额完成2013—2017年关停1200家的任务。编制《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向京外转移。
(四)引导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教育领域,重点推动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市属高校向远郊区的疏解。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央部属高校部分办学向沙河、良乡高教园区转移,中国人民大学在通州、北京化工大学在昌平建设新校区。医疗领域,对东城区、西城区和五环内的医院扩建和床位新增予以严格把关。同时在五环外构建了由33家医院或院区构成的医疗服务带,着力引导核心区优质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转移。
(五)完善调控机制,严守人口增长红线。制定年度人口调控目标,深化市与区“双调控”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居住证条例》办法和积分落户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人随产业走、人随功能走,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持续保持下降。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超额完成北京市确定的2177万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年度指标,常住人口增速由2013年的2.2%降低到0.9%。
四、三大重点领域取得进展,为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严格落实规划要求,加快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
一是铁路网络加快建设。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北京段控制性工程全部进场,实现全线开工建设。北京至霸州铁路已完成初步设计批复,预计年内实现全线开工,其中北京新机场航站区段已随新机场主体工程同步开工建设。丰台站改建工程方案已研究确定,预计年内开工建设。北京市、铁路总公司贯彻落实多元化融资建设铁路的要求,积极配合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等单位开展京唐城际铁路、廊涿城际铁路、北京城际铁路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目前京唐城际铁路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项目单位正在加快推进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公路网络不断完善。京新高速(国道110二期)工程已完成前期审批手续,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京台高速北京段计划今年底建设通车。京秦高速北京段项目可研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完成施工、监理招标工作,9月底已开工建设。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替代线)已完成PPP社会投资人招标和项目筹备组组建工作,项目已取得选址意见书、环评、水保、稳评、用地预审等前置文件,正在开展项目立项可研报批工作。京开高速主路拓宽工程已开工建设,兴延高速工程正在加快施工。编制完成《2016年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任务书》并印发实施。
三是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推动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建设,已覆盖京津冀区域9个城市,包含北京139条公交线路,累计发卡3.2万张;三省市全面启动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二期工程,增加一卡通覆盖范围和功能应用;启动轨道交通清分结算等业务规则的编制及有关实验室测试。京津冀毗邻地区省际班线公交化改造试点稳步推进。《京津冀联合治超工作指导意见》完成征求意见。
(二)聚焦重点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产业对接协作深入开展。集中构建“4+N”的产业合作格局,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首钢京唐公司二期在曹妃甸开工建设,城建重工等一批项目签约入驻。北京市对口帮扶河北省10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以对口帮扶为重点支持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开展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京津就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二是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合作成效显著。北汽集团(华北)微车产业基地、北京现代第四工厂河北沧州工厂等投产运营。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沧州渤海地区生物医药园、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河北正定新乐首农三元工业园等合作园区加快建设。1—9月,北京企业对天津、河北企业投资的认缴出资额分别达648亿元和871亿元,同比增长60%和1.14倍。
三是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六大重点领域限制,共推出136项试点措施,覆盖141项试点任务的118项。在服务业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了40项全国首创或具有全国最优效果的开放创新举措。2016年1—8月,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引进项目560个,占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的76.9%。
(三)积极开展联防联治,加大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度。
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积极开展联防联治。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截至9月底,全市共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30.6万辆,提前超额完成年度20万辆任务目标,淘汰退出污染企业224家,组织完成清洁生产评估审核项目46家,完成环保技改工程62项。生态保护建设积极推进。编制完成北京市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业建设总任务19.7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已完成人工整地9万亩、造林5万亩。
五、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强化协同发展的创新支撑
北京市把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一)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关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2015—2017年)》、《北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等系列文件。
(二)推动高新区合作共建,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聚焦“4+N”重点区域,与天津合作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及五大创新社区;与河北合作共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中关村各分园以品牌与管理输出、产业协同配套、利益分享等方式,与秦皇岛、保定、张家口、唐山等地开展协同创新和园区共建。目前,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1903家,其中天津603家,河北1300家;设立子公司1426家,其中天津658家,河北768家。
(三)围绕进一步提高京津冀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搭建一批创新攻关平台。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联合津冀开展大气联防联控示范,成立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承德尾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联合攻关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
(四)高标准规划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按照“中关村数据研发—张承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的布局打造数据资源共享、规模优势明显、分工布局合理的产业创新园区链,挖掘大数据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领域的价值,以大数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5月,三省市政府联合申报了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2016年10月,方案获得批复。
(五)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双创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创新资源平台,成立“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102家单位。创建协同创新研究院,服务京津冀协同创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成员单位2015年为天津、河北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1300余家次,服务合同额1亿元。实施“京津冀菜篮子保障与科技示范”等一批协同创新工程,进一步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生能力。参与或发起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等一批投融资基金,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对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支撑。
六、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一)合作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合作方面,三省市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方案》,大兴区与天津北辰区、河北廊坊市组建了三区市教育联盟,开展教育资源共享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在石家庄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医疗卫生协作方面,推动北京市约50多家医院与天津、河北的15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医疗机构间签约合作项目达到80余个。与河北省深化开展北京—燕达、北京—张家口、北京—曹妃甸、北京—承德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医师1000余人,接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接诊患者约7万人次,会诊8千余人次,协助当地开展科研项目17个。推动河北燕达医院开展异地就医直接持卡结算试点工作,实现与北京基本医疗保险互联互通。旅游合作方面,组织编制《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平谷区携手天津蓟州和河北兴隆、遵化、三河共五区县共同编制《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打造“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延庆、密云与张家口、承德联手打造“京北生态旅游圈”。
(二)加强社会管理一体化。研究制定区域协同的人力资源服务地方标准。京冀签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深化合作协议,京津冀积极共商、协调解决社会保险转移接续问题,推动流动就业人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联合编制《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京冀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机制。
来源:发改委网站,转自网易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规划师》2016年10期文章推荐
【PA】众创空间的产业集成与创新 —由深圳华强北的发展历程所引发的思考
【PA】拉萨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探讨
【PA】轨道站点周边地段“站城联动”规划策略探索 —以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
【PR】“全龄化”养老社区规划布局探索
【PR】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优化策略 —以天津市为例
【PR】从指令走向包容 —历史街区保护中政府价值观的重塑
【PR】韧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为例
【PR】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中自然村界定研究 —基于乡村发展溯源及江苏自然村特征分析的启示
【系列专版3】“绿色账号”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的动态平衡思路与应用 —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14、16 开发单元为例
【系列专版2】存量产业空间更新的总体规划策略及实践—以《宝安科技创新产业城总体规划研究》为例
【系列专版1】人本规划视角下城市更新制度设计的解析及优化
【PD】寒地既有公共建筑形态改造与城市设计对策
【PD】港城融合理念下的港口区再生策略 —以青岛港老港区为例
【PD】从模式化到定制化的街道语言设计 —以佛山南海西部片区街道家具专项规划为例
【PD】基于区域分析方法的淄博高铁站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探索(11期)
【专题研究1】沈阳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及实践
【专题研究2】大城市开发边界的整合与优化策略 —以武汉市为例
【专题研究3】存量规划视角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
【专题研究4】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与具体问题解析 ——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PM】乡村规划协同下的传统村落社会治理体系重构 —以广东省碧江村为例
【PM】经济发达地区特大镇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PF】福厦高铁线位选择及站点选址路径探索
【PF】完整街道理念下的有轨电车线路规划设计方法
【PF】深圳轨道交通功能层次分析及网络构架
【PF】普通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开发策略
【PF】轨道都市规划建设的思索与实践 —以武汉为例
【PL】2016年9期总目录概览:众创空间特征及规划应对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