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23期(2016年第69期)
2016年9月,黄艳副部长在全国城乡规划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建立完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规划制度”,推动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下简称“城市双修”)工作,对老旧城区、老旧小区采取设施改建、功能再造、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活动。
△“城市双修”的由来。2015年3、4月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筹备期间,陈政高部长来到三亚视察城市建设工作,针对三亚突出的城市问题,提出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理念;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修补”的新概念;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城市双修”的内涵。城市双修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方法。城市双修与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均是存量规划时期的重要建设方式。相较后两者主要是针对城市自然衰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概念,城市双修主要是针对追赶期野蛮生长、粗放开发、平庸空间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方式。城市双修就是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机更新,既要保护原有肌理,又允许建设发生,新老巧妙结合。城市双修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中国式的规划创新,它不再通过圈地建设新的区域,而是把已有建成区域做好。基于此,规划界提出以存量规划取代增量规划,部分城市如上海等,在总规方面提出了减量化,更多的关注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同时,城市双修不仅仅是建设上的,还是各方面的,包括要修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要让城市肌理连续,让历史记忆找得到。
△三亚“双修”的主要工作内容。2015年6月10日住建部下发文件,将三亚市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首个试点城市。同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派出专业技术骨干驻扎三亚,对双修工作从规划设计到实施提供全流程的技术服务。城市修补通过运用总体设计方法,按“山、河、城、海”相交融的城市空间体系为目标,针对突出问题、因地制宜进行“修补”,以城市形态、城市色彩、广告牌匾、绿化景观、夜景亮化、违章建筑拆除“六大战役”做为抓手,相关专题研究包括《三亚市城市色彩专题研究》、《三亚市广告牌匾整治专题研究》等。生态修复指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通过对各类生态要素的完善,修复“山海相连、绿廊贯穿”的整体生态格局和生境系统,相关专题研究包括《三亚市山体修复专题研究》、《三亚市主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设施专题研究》等。目前,三亚启动开展了10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包括城市内山、河、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城市绿地和绿化带建设、广告牌治理、城市色调整理、城市夜景照明、城市天际线规划、城市建筑立面改造、违法建设治理等城市修补工程,在城市双修工作中作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城市双修”专家谈。“城市双修”的具体做法逐渐引起各方专家的关注。仇保兴提出城市修补宜从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入手,以“绿色化改造”替代“棚户区改造”,改造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要进行改造建设的,一类是可以选择拓展的项目。具体实施步骤可按“城市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技术导则”(正在编制),由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规划局负责牵头编制绿色化改造规划并实施,经示范试点后、再充分调动邻近百姓自主参与改造的基础上逐步整体推开。俞孔坚提出以大脚革命思维推进城市双修,通过“大脚革命”改掉水利防洪、城市园林绿化、农业等方面的“小脚”做法,建立“大脚式”的生态设施基础,以水为核心建设生态的河流廊道、湿地系统、生态的田园系统和城市的公园系统。常青提出城市修补广义为“城市的保护与更新”,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存”,二是“修复”,三是“翻新”,也就是翻件、翻造,也可以说是保护前提下的更新,四是“再生”,这四个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修补”的概念。
△“城市双修”的意义及要求。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是住建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城市生态修复方面,要更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城市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建设和保护的协调关系,自然与人的亲近关系,生态环境自身的生长循环规律,要防止因对景观的喜好而破坏生态的现象。在城市修补方面,一要把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二要把对物质空间和设施的修补与社会、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三要把城市街区的修补与城市文化传承和建构相结合;四要把营造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五要注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集中资源补齐短板。“双修”工作是一个长期和常态性工作,既需要近期集中力量开展“战役式”行动,也需要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和持续的行动计划,同时还要注意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和衔接,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公共环境的日常管理,必要时应该通过地方立法强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王欣 林双盈.城市设计需要一场“大脚革命”——三亚的城市“双修”实践[J].城乡建设,2016(9)
[2] 本刊编辑部.城市修补 生态修复[J].建设科技,2016(13)
[3] 常青.城市修补与设计挑战[J].建筑时报,2016(6)
[4] 余池明.科学认识城市修补[N].中国城市报,2016-02-29
注:转自规划前言观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及时进行处理。
《规划师》2016年10期文章推荐
【PA】众创空间的产业集成与创新 —由深圳华强北的发展历程所引发的思考
【PA】拉萨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探讨
【PA】轨道站点周边地段“站城联动”规划策略探索 —以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
【PR】“全龄化”养老社区规划布局探索
【PR】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优化策略 —以天津市为例
【PR】从指令走向包容 —历史街区保护中政府价值观的重塑
【PR】韧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为例
【PR】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中自然村界定研究 —基于乡村发展溯源及江苏自然村特征分析的启示
【系列专版3】“绿色账号”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的动态平衡思路与应用 —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14、16 开发单元为例
【系列专版2】存量产业空间更新的总体规划策略及实践—以《宝安科技创新产业城总体规划研究》为例
【系列专版1】人本规划视角下城市更新制度设计的解析及优化
【PD】寒地既有公共建筑形态改造与城市设计对策
【PD】港城融合理念下的港口区再生策略 —以青岛港老港区为例
【PD】从模式化到定制化的街道语言设计 —以佛山南海西部片区街道家具专项规划为例
【PD】基于区域分析方法的淄博高铁站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探索(11期)
【专题研究1】沈阳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及实践
【专题研究2】大城市开发边界的整合与优化策略 —以武汉市为例
【专题研究3】存量规划视角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
【专题研究4】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与具体问题解析 ——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PM】乡村规划协同下的传统村落社会治理体系重构 —以广东省碧江村为例
【PM】经济发达地区特大镇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PF】福厦高铁线位选择及站点选址路径探索
【PF】完整街道理念下的有轨电车线路规划设计方法
【PF】深圳轨道交通功能层次分析及网络构架
【PF】普通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开发策略
【PF】轨道都市规划建设的思索与实践 —以武汉为例
【PL】2016年9期总目录概览:众创空间特征及规划应对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