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新召开并作出加强城市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提出统筹、建设和管理的要求。2016年6月,中国学会联合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城乡规划和公共管理学科融合发展研讨会”,会议对城乡规划工作内涵变化、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城乡规划中的管理学规律、城乡规划与公共管理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学位设置办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对今后的学科发展与规划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现将经发言人整理的此次研讨会专家发言集结刊登,以飨读者,希望推动城乡规划在新的起点上不断革新进步。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规划学科发展
——城乡规划与公共管理学科融合专家研讨
黄 艳 薛 澜 石 楠 叶裕民 张庭伟 邹德慈 周 婕 姜晓萍 崔功豪 郁建兴 何志方 陆 军 武廷海 施卫良 唐子来 吕 斌 杨开峰
黄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学科和跨学科的融合和建设,必须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现在工作遇到的挑战很明显,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工具,我们都有很多的不适应性,很多问题是行业和专业墨守成规造成的。和管理是应用型学科,应该及时与时俱进,面对的问题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变、机制体制要变,如果这个应用型学科不适应这种真实现实的变化,这个工具就没有用了,就会被淘汰。
薛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从现实的角度看,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除了大尺度的区域规划问题外,许多城镇发展中的治理问题也逐渐突显。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和城乡规划学科本身联系应该是很紧密的,应该积极促进两个学科的融合。
石楠(中国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我国城镇化发展到了目前阶段,除了速度的增长、品质的提升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如何进行公共管理,这已经不是传统工科能够解决的了。从国外经验也可以看出,学科的发展,都存在逐渐重视管理学科的过程。过去以建造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现在正在被打破,这是一个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来实现多元目标的过程。从这一方面讲,传统规划教育存在一些缺憾。
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管理系教授)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主要受三大学术传统的影响——政治学、管理学和法学。政治学对平等、自由、尊严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路径的理论有助于城乡规划学强化和提升以人为本理念,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管理学注重资源配置和组织效率, 为城乡规划学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沟通和平衡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撑。法学注重正当程序和实体正义,为城乡规划学合理划分空间权益、有效解决空间冲突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公共管理学有自己一整套严密的方法论体系,将其引入城市研究与分析,可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张庭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与公共事务学院荣誉教授)
作为空间型的公共政策,规划必须要回答物质建设引发的社会、经济、生态影响,不仅仅是物质建设一层。创造和改造城市空间,要同时分配、管理城市空间。以存量空间改造为主,就牵涉到原有居民。现在我们进入中等收入社会,城市管理中的社会性工作在上升,物质性的工作在慢慢减少,未来在两者比例上会有变化。新一代规划师的培养必须反映规划工作的变化。
邹德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1991年年会上,我作过一个报告,我认为现代的三大支柱,第一是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第二个是城市设计或者规划设计(design),第三个是城市管理(management)。城市管理强调要把公共管理和融合等等,我是同意的。现在高校很多,我觉得这样的学位出来以后,要考虑出路和就业,毕业后到哪里去,主要干什么用,这个很重要。固然不能只培养理论性的人才,只讲理论不实践。
周婕(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的数据,中国2015人均GDP为8016美元,相当于世界各国1980 年代的人均GDP水平。从这样的对比中得到的启示是,转型的市场和社会要求早已提出,但是我们的学科建设和行动却严重滞后!
姜晓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不管是规划还是建筑,都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涉及民生、民权、民主的公共治理问题。规划是公共管理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所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规划和公共管理深度融合是必然的,未来肯定会走这样的路。
崔功豪(南京大学教授)
从广义的城市管理来说,其实严格来说也是管理的范畴,先有规划才有规划的管理。我们现在的规划陷在只是物质规划为主体的领域,这不能适应时代趋势,也不能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如果规划是公共政策,那必然要改变规划教育的现状。所以我们讲规划是综合学科,那在课程的设置,包括评估体系中,就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浙江大学2009年就设立了城市发展与管理系,设有博士点和硕士点,授予管理学学位。我们试图把硬学科的东西放进去,如果城市管理只是关注经济、产业之类,还很不够,一定要把空间概念放进去。
何志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专业人才与培训处处长)
两个学科的融合非常重要,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的问题是要知道工作目标是什么,我们现在有哪几个目标,需要往哪些目标发力。我觉得有以下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在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或在城乡规划本科工学学位基础上,增加管理学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二个目标,在城乡规划研究生和本科教学中,增加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第三个目标,在公共管理研究生和本科专业中,增设或强化管理性质的二级学科或本科专业。
陆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未来体现公共管理特殊矛盾和支撑公共管理体系的城市管理核心可以概括为对人群、对区位、对未来发展的三个领域。从这个趋势讲,未来城市管理与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愈来愈紧密,另一方面也将在学科分工和联系形式上面呈现出更为深刻的变化。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
去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城市工作,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面向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空间规划成为空间治理的手段,可以说,空间规划主导的时代正在到来。我个人认为,这与中国古代通过空间治理来实现社会治理是一致的。面对这个空间规划主导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能不能把城乡规划提到空间治理的新高度?我觉得这完全有可能,我们有那么多的规划院,那么多的高校规划专业,专业队伍非常强大。
施卫良(北京市设计研究院院长)
就北京市设计研究院的情况来看,尽管画图还是规划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我们院招收规划专业学生的必要条件,但专业背景的多元化已体现在我们的选人用人工作中。特别是在存量规划前提下,更多的规划工作侧重在政策研究、社区营造、社会治理、公众参与等领域,我们对公共管理学背景的规划人才的需求已日显迫切。
唐子来(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城乡规划学历来就有融合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城乡规划学本身就不是“源学科”,它是从建筑学中裂变出来的。我们始终追求的就是“城乡规划+”,早期是“学+建筑学”和“学+市政工程学”,吴良庸先生就是学城市设计的,金经昌先生就是学市政工程的,两位元老最初都不是学城乡规划的。张庭伟教授说,美国战后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公共政策等,中国迟早也是如此,未来肯定还要加什么东西。所以,“城乡规划+”永远在路上,这是没有止境的。我们是工科类城乡规划,你们是管理类城乡规划,这不要紧的,何必都要办工科类城乡规划。
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城乡规划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之后,面临着对学科基础理论体系进行充实和夯实的迫切需求,其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城乡规划向公共政策本质的回归。为此,在我国的城乡规划教育中,推行城乡规划学与公共管理学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当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言而喻,而融合的平台,我认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在高等院校内的城乡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另一个就是对政府部门城市管理公务员等的培养和培训。
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不是说我们向规划院提供人才,也不仅仅是向规划局培养人才,而是向整个国家培养人才,让各级政府、各类公共组织,都要有规划的思想和公共管理的理念,以便我们更好地、更有效地治理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这种具有规划思想和公共管理理念的人才?这是两个学科面临的共同任务。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规划学科发展——城乡规划与公共管理学科融合专家研讨,黄艳等,《》2016-9期,节选)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