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7月9日—10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社、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等组成的“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2016) 组委会,主办了《“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2016)》。论坛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为《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该宣言在论坛召开之前由“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2016) 组委会向全体拟参会者书面征询意见,并在论坛进行期间经全体与会代表讨论通过。
2016年7月9日—10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社、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等组成的“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2016) 组委会,主办了《“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2016)》。论坛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为《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该宣言在论坛召开之前由“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2016) 组委会向全体拟参会者书面征询意见,并在论坛进行期间经全体与会代表讨论通过。
(宣言撰稿人:沈清基,象伟宁,程相占,彭震伟,王云才,颜文涛)
我们,来自中外各界的近200位生态研究者及实践者,于2016年7月9日—10日在中国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之际,思考地球生态系统演变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探究人类及人居环境发展面临的困境及缘由,秉承“生态实践研究”的基本原理及宗旨,为实现生态化及智慧化城乡人居环境的愿景,经充分酝酿、脑力激荡、广泛协商与求同存异而形成——《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今特慎而重之、广而告之于中外知识阶层及社会各界。
一、立即将扭转生态危机作为当务之急
我们确信,普遍蔓延、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已将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戕害得千疮百孔,人类以及其它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命权利正在经受着严重威胁。蓝天、绿水、青山;明月、清风、朗星;鸟鸣、蝶舞、鱼翔——这些最为普通的自然要素和自然现象,在地球上相当大的区域里已成为难得的“奢侈品”,成为了人们所向往但却难以企及的“幸福指标”和“生态文明的象征”。这一切都有力地说明: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及人居系统质量的下降,人的尊严、人的健康、人的福祉正遭受着人类从未预想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促使我们得出明确的结论,即:在思维层面、意识层面和哲学层面,更新思想观念、创新理论体系已是当务之急,而采取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智慧性的、实践性的有力举措来扭转生态危机更是刻不容缓。
二、审慎反思人类的地位、责任及使命
我们认为,生态危机与人-自然关系的失衡、人类对自身本体的认识失当密切相关。我们确信,人类所有的一切均来自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启发养育,因此人类必须精心维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应在满足自身合理适度的需求与尊重地球上250万以上物种的生存权利之间取得平衡。人类应该深刻反思自己所有行为的经济、文化、生态与社会后果;重新寻觅并确立自己在地球共同体中的适当位置;勇于承担自己对于地球共同体的道德责任与神圣使命——这一系列的“应该”,毫无疑问就是我们所要探索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深刻认识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的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
我们认为,生态科学是人类对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其演变规律的探索;生态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协同演化过程中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类型;生态智慧既是生态科学与生态实践有机融合而产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集合,又是人类在其与自然互惠共生关系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成功进行生态实践的能力。生态智慧引导下的生态实践在生命观、自然观、资源观、文化观和科学观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先进性。我们认为: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具有极大的普世价值与时代意义,生态智慧引导下的生态实践对于治愈地球共同体正在遭受的生态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确信,“以道驭术”(以生态智慧之道驭生态实践之术)是我们实现生态环境完美化、诗意化、可持续化的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与运作工具。
四、大力倡导基于生态智慧的生态实践及研究
我们认识到,生态实践是一种包括生态规划、设计、营造、修复和管理等方面的所有完善自然和完善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其需要涵盖生态学、技术与工程学、社会与人文科学等知识综合体的支撑。生态实践是近年来国际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和新的研究范式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我们认为,基于全球化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视野,采取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途径,通过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方式进行生态实践活动及研究,极具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在此慎重倡导:立足绿色建筑、生态城乡和生态景观学科群体,聚焦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人居环境优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从城乡生态理论与实证研究、生态工程与城乡生态规划设计、生态营造与社区发展三个不同但相互支撑的领域,大力推动基于生态智慧的全面、系统、多类型的城乡生态实践及研究。
五、全力推动基于生态智慧的韧性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我们认为,韧性城乡是通过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健康的交集与融合后而获得的兼具承受力、适应性、恢复力、稳定性等韧性本质属性的城乡空间区域。生态系统健康需要在自然与资源管理方面展现连续的正向的演替——主要表现在生产力、还原力、安全性及多样性的持续提升;而人类健康则需要借助于生态诊断的准确性、城乡发展决策及规划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生命力、协调力、韧(弹)性的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健康都需要生态学的指导,需要依靠全体生态研究者、建筑规划景观设计师和工程师等的通力协作,需要城乡民众的自我身心完善。在成功的韧性城乡构建实践背后,生态智慧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在此慎重呼吁: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协调规划、整合行动,积极有效地推动基于生态智慧的韧性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进程。
六、确立有机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营建路径
我们认为,有机性是生命系统健康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有机性实际上是“自然之源”与“自然之道”,其有助于城乡生态效率的增长,有助于城乡韧性的提升。从构成因素角度而言,人居环境有机性包括自然有机、社会有机、空间有机、关系有机、机制有机等。科学性具有明确性、自洽性、机理性、学理性与合理性,科学性实际上是“自然之理”与“人类之慧”的结晶。科学性导向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应将生态内涵与科学内涵紧密关联,设计成果应既能准确完整地反映生态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又具备高效性和智能性的特征。艺术性是设计者在景观、风貌、气质、精神等方面赋予人居环境的美学(审美)属性与美学意蕴,实际上是人-自然和谐之“魂”与“魅”的表征,其对协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强调,必须确立有机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营建路径;必须将有机性-科学性-艺术性作为赋予城乡环境以活力、生命力和魅力的基础性理念,作为践行美丽中国的核心设计导则,作为使生态智慧体现并贯穿于生态实践过程中的关键举措。
七、全力培育智慧型生态公民
我们认为,生态智慧不仅应该应用于“治愈地球共同体工程”,而且更应该应用于培育能够认识自己生态责任的智慧型生态公民。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具有多元思维与多元智能的智慧型生态公民不仅是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生态实践项目不可或缺的优秀人力资本,也是“治愈地球共同体工程”的至关重要的组成元素。智慧型生态公民应该包括研究者、传播者、学习者、设计者、建设者、经营管理者、使用者等各类人群,他们是兼具智慧禀赋、生态素养与生态道德的人,是将理性与仁性、道义与正义、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公民群体。智慧型生态公民富有厚重深湛的传统文化底蕴,怀有对民族与国家充沛真挚的感情,具有如罗丹所说的“智慧、专心、真挚、意志”等优秀素养;既满怀对自然的无限尊崇和热爱,又拥有改善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和高效能的实践力;既秉承求真求实、阐幽发微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追求,又崇尚茅屋秋风、先忧后乐的人文修为与人文情怀——所有这些,都使得智慧型生态公民具备了承担一个大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的资格与能力。
八、兼顾物质型生态修复和人类心灵修复
我们认为,21世纪是生态修复的世纪,地球社会生态系统的“水、土、气、生、社”五大要素需要精心维护和整体修复,而这一重要的生态社会实践的先决与必要条件是人类心灵的修复。我们确信,人类心灵修复的核心是寻求生态智慧的启迪与指引,在生态智慧引导下的生态修复实质上是通过知行合一的社会生态实践过程实现人对“善”的追求。“善”既包括“与人为善”也包括“与自然为善”,对“善”的追求是人-地和谐、人-自然共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我们确信,兼顾物质型生态修复与人类心灵的修复是使人类生存环境和心灵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同时获致最大程度的美化与优化的必然途径。
九、将生态智慧-生态实践-生态文明融为一体
我们认为,生态智慧不仅是人类(个人、人群乃至社会)对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关系的深刻感悟,而且也是人类精心维系这一关系的一种契约精神,更包括了在这种感悟和精神引导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从事生态实践的能力。生态文明是致力于持续保持地球上生命活力与环境稳定,并以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前提的文明类型。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智慧的社会,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具有生态智慧的社会,必定是以“向善”作为其发展准则与实践目标的社会。我们强调,倡导并推动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及生态文明的融合共生,不仅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更应该是我们持之以恒的孜孜追求。
十、传承和创新中华生态智慧范式与生态实践范式
我们认识到,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既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之一,其在指引中国避开现代化前途上的暗礁、引领世界生态文明方向、营建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无可替代;同时,其学术意义和认识论价值也不容忽视。我们认为,确立中华生态智慧范式与生态实践范式是提升中华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对中华生态智慧范式与生态实践范式善加凝练与总结、传承与运用、弘扬与创新,使之与世界各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善善从长、相融相生,乃至在世界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的时代洪流之中迅速成长为中坚力量,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必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正向演进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在此,我们谨向中外各界发出号召:让我们秉承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情怀,发扬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精神,以生态智慧和生态实践研究的理论和人类全部的文明精华为指南,为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城乡人居环境在生态进步、生态现代化、生态智慧化方面得到越来越大的提升,在生态活力、生态生命力、生态魅力等方面呈现越来越优异的表现,为创建一个山清水秀、万物和谐,共生共荣,岁华彰祥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126.com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官方网站:http://www..org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Email: @126.com电话:021-65983507传真:021-65975019微信号: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