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随着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由小汽车数量的膨胀而带来的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大量关注。为了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汽车的增长,国内部分城市先后颁布了车牌限购政策,即政府通过定期发放低于市场需求的车牌数量,由公众通过竞价、摇号或者组合的方式竞得车牌,从而实现对私人小汽车拥有速率的控制。截至目前,国内共有7个城市实施了私车牌照的限制政策。其中,上海采用竞价拍卖,北京和贵阳采取摇号,其他城市采用了“摇号+竞价”的组合模式(表1)。
表1 各城市限牌政策的实施时间与政策模式
在小汽车拥有量和使用率较低,道路不拥堵、尾气污染也能自我净化的情况下,除去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成本,车牌消费的社会净效益可认为等于居民通过使用小汽车给社会创造的总收益。而一旦汽车使用超过容量,则产生拥堵和环境负外部性,社会净效益将大打折扣。此时,是否“限牌”和“限牌”所采用的模式将对社会净效益造成极大影响,其值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社会净效益 = 社会效益(SS) - 社会成本(SC) = F(Q,M) - Q’×MC
上式中,Q为政府提供的汽车牌照额度,M代表获得牌照的个体获得的净效用,F(Q,M)代表车牌消费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个人净效用的加总。Q’代表实际增加的小汽车使用量,应该是Q的正向函数,同时受小汽车使用政策的影响。MC则代表小汽车使用的边际外部成本,即个人不曾支付的社会成本。在车牌发放数量给定的前提下,社会效益的大小取决于限量供给的车牌是否被边际效用相对高的群体获得,社会成本取决于增加的车牌如何带来相应的车辆使用增加和拥堵外部性的大小。容易理解的事实是:在一个已经严重拥堵的城市里,限牌具有可观的社会净效益(图1)。
图1 左:不限牌下的社会净效益;右:限牌后的社会净效益
不同的车牌投放模式会造成居民差异化的消费心理、决策取向和行为偏好,进而影响最终获得的社会净效益的规模。“竞价”模式遵循的是“价高者得”的市场规律,消费者基于对自身可通过小汽车获得的效用和对车牌竞拍市场的判断出价,出价价格靠前的居民获得车牌(图2)。单纯竞价方式有利于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更多地分配给高边际效用使用者,从而产生相对较大的社会效益。“摇号”模式下,参与者的中签概率几乎相等,使得高边际效用者获得车牌的机会相对大为降低;而限牌恐慌更进一步刺激摇号基数的上升和中签率的下降,在效率实现上最为不济(图3)。组合模式将两个渠道的效益加和,由于投机心理的存在,部分高边际效用个体将受中签率高低、竞价走势的影响游走于两个模式之间,两者的指标额度配比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总效益的值(图4,图5)。从各模式的社会净效益规模来看,排序为:不限牌<摇号<摇号+竞价<竞价。
图2 车牌竞价获取模式的社会效益
图3 车牌摇号获取模式的社会效益
图4 “摇号+竞价”模式下“摇号”环节的社会净效益
图5 “摇号+竞价”模式下“竞价”环节的社会效益
城市交通和个人出行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深远影响,层面多而复杂。小汽车限牌政策将小汽车带来的外部成本“显化”的同时,也拉大了不同收入阶层间出行模式和机动性的差异,而这又将进一步影响居民就业、住房选择等生活的其他层面。限牌政策作为政府干预之一,影响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重新分配,其中反映出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正是政策应重点考虑的。
得益于经济收入的上升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内城市对小汽车的需求正处于膨胀状态,而随着“限牌”政策的实施,部分潜在需求也被提前激发。如果政府期望通过汽车限购或其他使用管制措施来改变人们拥车和用车的行为,则应同时注重限牌细则的制定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有效性,并改善小汽车以外的交通方式的出行环境和服务水平。若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为目标,可优先考虑竞价方式,或妥善配置组合模式中两者比例。
我们往往无法比较效率和公平哪一个更为重要,只能在整个社会系统环境下权衡两者。无论是出于公平还是效率的考虑,现有政策在细节制定上都有待完善。例如,提高摇号门槛并鼓励摇号中签者长期持有指标,或采取按排量分类竞价等方式。另外,限牌政策的效率和公平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其他相关交通配套政策才能得以实现,如创造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出行环境,采用价格杠杆降低小汽车使用率等都是必要的协同手段。并且,创造一个信息透明的政策环境,也有助于增加限牌政策的市民认可度,提升限牌政策的实施效果。
作者:乐晓辉,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1401213711@pku.edu.cn
林雄斌,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linxiongbin@sz.pku.edu.cn
杨家文,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鹏城学者”长期特聘教授。yangjw@pkusz.edu.cn
订阅号编辑: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