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是一段历史文化的载体,这便是城市性格,是否秉承城市性格发展决定着城市是否具符可持续的生命力,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前较成功的旧城改造设计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城市旧城改造实例进行探析。
历史古城的改造要重视三个面:原貌、实貌和风貌的保护。
位于法国的卢浮宫殿,我们都对其坏熟能详,它始建十世纪末,起初是用作防御,之后经过多次的修绪和扩建逐渐成为一个富丽堂呈的王宫。
1981年,法国政府全面保护修缮卢浮宫,使其成为一座博物馆。在此之前,这座宏伟的宫殿历经时代的改造扩建,难能可贵的是,它的建筑原貌与历史风貌一脉相承至今保持和谐完美的实貌。法国卢浮宫广场的改造成功保护了原貌、实、貌和风貌三大要素。

卢浮宫远景

广场改造鱼原貌比例协调
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承担完成了卢浮宫拿破企广场的改扩建设计工作,对于广场交通与参观人流的疏散问题,他对宫殿的历史文脉和广场现状进行了详细谨慎地考察研究分析,设计出在拿破仓广场中心建造巨型玻璃金字塔的方案,该方案把透明金字塔设计为卢浮宫的新主入口,由螺旋梯通往地下接待大厅,巨型玻璃的使用使地下大厅获得了充足的阳光,并可以通过金字塔看到卢浮宫全貌,提供了游客观赏卢浮宫的全新视角,该改造设计方案堪称绝伦。
在城市改造中经常出现历史建筑保护重建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哈瓦那古城对此问题在改造更新设计中的做法很好地全释与引导我们如何在旧城改造设计过程中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始建于1515年的古巴首都哈瓦那,随着十九世纪中期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经历了近一个多世纪的向城外扩张的发展建设,但古城墙内仍保留着独有的历史风貌。
如今人们走在步行大道上,穿过历经沧桑巨变的古城墙,仍能看到沿用至今的市政大厅与第一剧院,倘徉在艺术广场环顾时代印记清晰地城堡与宫殿,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光險道流连忘返。
然而,古城的历史风貌也面临严峻挑战,大量的历史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久远渐现破损,急需进行全面地加固和修绪。
哈瓦那的史学家做了大量古城实地走访与考察,他发现许多旧时权贵的豪华建筑被改造为城市居民的住宅公寓,由于缺乏及时地更新修葺,环境卫生条件因为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陈旧十分落后,他研究指出,古城建筑因此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哈瓦那市的史学办公室作为重要的政府机构之一,主要行使修复历史遗迹、改造旧城建筑及保护历史文化的决策职能,它先后组织完成了广场和城市博物馆项目的修复工作。史学办组织开发的许多项目对古城环境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哈瓦那市的史学办公室和古城保护培训机构及建筑师办公室合作,把一批历史古建筑改造为当地的学校,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兼顾了更新改造的实用性。
此外,史学办根据占巴国家法律还成立了公司,该公司是家商业性旅游幵发机构,它主要幵发古城的旅游项目,该公司致力给古城旅游业重新赋予历卞命力,规划筹建一批咖啡馆、發馆和旅馆等。
哈瓦那占城保护与更新十分重视历史建筑的物质形态与内部功能的同步长久发展,他们力求廉顾实现既保护古城的原貌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又能使古城具有与时俱进的功能演化更新,以满足人们的活需求。
然而,哈瓦那古城保护与发展之路仍很艰辛,资金的缺乏使古城的保护修绪工作力从心,寻求世界组织的招助与旅游业被巴政府寄予厚望。
西班牙的MiAS Arquitectes去年最终完成了这个分期建设的老城区修整项目,该项目荣获了包括国际石材建筑奖,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奖等诸多奖项。


班约莱斯老城区具有行人和车辆并行在古老街道上的老化城市系统。干净的灌溉水渠被埋入地下,车辆随意停放在广场旁的人行道到上。
新的干预将整个区域做成信任专用区,废除原有人行道取而代之钙质石材铺装。这种石材被广泛用于城区的古老建筑中。
此外,局部性的让原本在地下流动的灌溉水渠重见天日。一些类似水洼的处理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曾经的灌溉水渠为城市提供供水,使得房屋后面的私家花园郁郁葱葱,当后来水渠被取消,花园的繁茂便一去不返。现在灌溉水渠又重新发挥作用,建立起人与水的实质性关联。

新的行人专用区覆盖了城市中大部分重要公共广场。地面的钙质石材铺装纹理故意做成不对缝处理,削弱线性感,增强如水波般的节奏感。在这个成功的改建中,建筑师相信人们可以安然享受这个古老的中心,并始终与水相伴。


城市格局是城市特色的存在依附体,在城市幵发过程中,全面调査研究古城、整体风貌与建筑格局,把文物古迹、历史街、建筑群落等的保护与更新在城市、进行总体规划工作中需要整体统筹安排。我国北京与西安等古城做了积极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北京古城历经了八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屮的革新巨变,凝聚了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我都建筑格局鼎盛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城市建筑领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北京在旧城更新改造工作中,严格贯彻了古城的建筑思想和设计原则,延续了城市轴线,保留发展了棋盘式道路格局,保护了以故宫为中心的园林系统构建的阔端庄的空间格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城区建设规模趋巨大,建筑新建高度与古城风貌保护的矛盾益突出。
北京政府以古城整体风貌保护为出发点,于年制定并颁布了《北京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案》,尝试解决古城区新建项目的高度问题,对古城区整体依照重点文物古迹进行划级分片,对不同区域规定相应的控制高度,该方案对于北京古城的保护与建设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控制了古城新建项目的无序发展,良好地保护了古城传统风貌。
然而,该方案由于单一地仅仅注重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因此随着北京现代化的加剧表现出了不足,对此,北京政府在年旧城改造规划编制中,对原有古城高度控制作了细致地调整,并对原方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细化,提出了控制建筑容积率的方案,方案要求科学研究分析古城在新建设时代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问题,并要对不同性质的土地使用制定更具科学性的控制高度。
如今的北京城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散发出和谐文明之光。
旧城改造设计属于城市设计的范畴,它同样不但重视城市景观中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关注饱含丰富文化审美内容的城市宜居生活空间的营造,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环境效益是改造设计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

上海的新天地位于上海市卢湾的太平桥地区,区内有大量老上海石库门建筑,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它在改造设计中保留了传统道路结构形式,拆除了功能消失的古建筑,形成了围合格局。

上海新天地广场的改造是一个旧城改造成功的范例新天地广场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具有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老”空间,独特的上海老式石库门海派文化韵味,中外餐厅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品位高雅的茶坊,格调时尚的咖啡座,内容丰富的艺术展廊,都让人流连忘返。
在露天时尚广场常有乐队在那里现场表演聚集了大量乐迷,也成为了广场的一种新文化。人们在这里既能与友人相会也能自出自进地各得其所,同时也享受着老上海的文化底蕴。
城市的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特色是城市宝贵的历史资源,是无法再生的无价之宝,具有无限的市场潜力。
只而制定符合古城发展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路,合理规划城市整体布局,严格实施保护与更新并重的科学城市设计方案,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保护发展好历史街使顺其衍牛的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南京夫子庙与白赞洲、乌衣巷、瞻园、李香君居作为名胜佳丽之地是“十里秦淮”的中心。古时这里曾是大族聚居、商贾云集之地。
自年起,南京市政府要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整体风貌,在保护古都特色的前提下,本着传承都文明,弘扬占都文化的原则,全面修复改造了夫子庙方圆平方公里的古都域,最终将其改造成南京民俗商业旅游的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整体效益。
通过对这些典型实例的研究,我们发现有许多可以借鉴与吸取的内容。它们的改造流程可以总结为:
首先在改造前要进行全面的调奔研究,对旧城改造的必要性结合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作出基本判断,了解汇总城市各个阶层的意见。
在此工作基础上确定旧城改造区的范围与尺度,提出合理规范的整顿措施,并做出可行性科学研究分析。依照措施进行改造建设的,包括修簿旧建筑、新建补充现代化设施等。最后便完成了旧城改造。
在此同时还必须注意到旧城改造更新是以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质量为的核心,结合保护历史文化古城风貌,重点保护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物,并发挥各级政府与私人投资者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旧城改造资金。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注重旧城改造实施的前期工作,赋予公民在旧城改造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甚至决策权。
新区的建设与旧城改造并列同为城市更新的方法,两个方法的关注点不同,旧城关注历史文脉的延续,而新区建设的关注点可能在于现代化材料与要求的体现,甚至是一些视觉冲击的强烈感受,与老城所表现出的淳淳乡土气相对立。
老城区的城市肌理经过历史的考验,其存在是有绝对道理的,所以我们的改造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老城肌理,并统筹安排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协调性。
旧城改造是新区发展的依托,我们在提倡完成旧城改造以还原历史生活的同时,遵循多中心的城市发展规律,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旧城区更新与改改造的能力。具体实施方法分两种情况:
1) 根据旧城原有肌理,重建与旧城风貌相一致的新建筑来完成城市的更新。
因历史、环境、地域、政策等特殊原因,我国旧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可以进行简单修缮就恢复原貌,有的破坏严重,必须进行重建来完成对历史建筑的修复,但不论是外部特征还是门、窗,甚至是砖雕、木雕、彩绘、梁柱结构等都应尽可能的与原建筑一致。
这种方式不仅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建筑的纹理,最小限度地对城市整体风貌造成影响,对这种方法使用最成功的当数日本了,在地震频发的本,对建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他们每隔几年就会对历史建筑进行原貌的重修,所用材料也为原木结构拆卸再拼装而成,这样做深化了日本民族的认同感。
2)把旧城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
把不适宜现代需求和老化严重的建筑进行有机更新,对城市整体风貌进行综合性的估量,并制定计划,对旧城这些不可被利用的建筑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应用现代的技术和新文化的需求,对其进行小规模的有计划的更新改造,以适应现代人的要求。
与此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这些引入的新文化与旧城中传统文化的结合,在不破坏城市肌理和整体性的同时进行统筹规划,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旧城结构,改变人们对旧城的看法,使旧城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注重旧城与周边新城的联系,做到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尽可能的一致性,尤其注重其衔接处的处理。
现实中不论那种方法,保持肌理,统筹安排,并注重整体性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2、有机可持续的更新改造,寻找保护、改造和发展的结合点
J丶巴杂特(美)认为,规划不是单纯的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城市政策,并且要寻找保护、改造和发展的结合点,确定适宜的结合点,确定适宜的设计规范和开发原则。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教授通过北京旧城改造实践过程工作中提出的,认为城市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与生活的的有机载体,城市在发展而且总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旧城改造便是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手段,而有机可持续的更新改造又是旧城改造具有生命力的体现。
盲目的更新改造方法造成的弊端已经是有目共睹,不仅投入大,而且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预佔的,并人为的割裂了我们与过去之间的联系,造成了我们精神上的缺失,这是无法弥补重建的,因此,寻求保护、改造和发展的结合点成为今后旧城改造的发展趋势。
此可以看出,旧城改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寻求保护、改造和发展结合点的过程,保护也是一种为了发展的改造,改造中必须划分出保护的内容以利于今后的发展,要使城市健康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保护与改造的关系,这二者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只有真正领悟到了保护、改造和发展结含点,才能让城市更成功的进行有机可持续的更新。
3、延续传统风貌,保护城市古旧建筑格局,尊重历史遗存
延续传统风貌,保护城市古旧建筑格局,尊重历史遗存是旧城改造最值得关注的方法之一,因为它是最直接的保存旧城外貌的方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最、直观的东西,这些历史遗迹是对旧城悠久文化的一个有力见证,为我们展示了历史沉淀的厚重美,也是我们与历史对话最直接的物质联系,有效地激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延续性的感知,是旧城改造中最不可割舍的部分。
保护城市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典型建构筑物,可以清晰城市的发展脉络与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对整个城市甚至是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往往这些历史旧区在经历复杂的历史与时间的磨练等因素后变得衰败不堪,建筑损毁现象严重,延续传统风貌,更新内部功能是主要的改造方式之一。
4、以人为本,注重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引进公众参与制
城市建设是综合的社会工程,其主体是城市的居民,因此旧城改造要注重公、众参与。
其中,政府要改变在城市建设中专制的角色,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一切以人为本,做决策前多吸取公众意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发商在城市改造、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局限,以公众为基础的幵发改造才能立足于根本,走的更远。
旧城改造要积极营造宜人的环境和空间,这才是旧城改造的终极目的,改造不适宜人居的空间变为适宜现代人生活的空间,在设计上更要处处以人为本,并引进公众参与制度,以便能更好的设计出人们需要的城市,这才是旧城改造最终的目的。
如在改造旧城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上,可以加强对步行街的保护和改造,提高旧城区开放空间的环境质量,增强舒适性;
针对旧城区公共空间缺乏的问题,为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品质,根据旧城整体风貌,增加供人们休息娱乐的幵放公共活动空间。
5、尊重城市性格,传承历史文脉,发掘城市内涵和价值
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市应有性格,才能使得城市更有内涵。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使宝贵的历史建筑格局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与传承。
改造规划工作要科学合理控制建筑群落的高度与密度,要谨慎研究旧城建筑群落的建筑肌理,梳理其传统生活方式的历史文脉,使旧城通过改造更新焕发崭新的生命力,增添城市的整体历史感与人们的生活认同感,使城市散发地域特、色魅力。
经过旧城改造更新工作:
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
另一方面发掘出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结合经济建设可以发展集旅游、商业、地方特色餐饮等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幵发项目。
旧城改造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实、现了更新发展的新局面,是城市空间环境生机盜然,满足了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总效益的要求。
总之,旧城改造设计要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对旧城区的建筑群落按照破损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修缮维护,对于础设施的更新则要使用新技术“旧”外表,使其满足发展要求的同时延续原有的格局形态。
对于需要修复的历史建筑,则要还原其历史原貌,尽可能使用其原有建筑材料,并要吻合其原遗址的历史文脉,使其重获历史感。
并且,要总体规划旧城区域的给排水消防电力等。
综上所述,对于旧城改造的研究工作,把建筑当做生命体,尊重他的有机更新,对其怀着尊重的态度改造设计。改造设计与其是研究工作,不如说是对城市发展的一种平等关怀,这也是关怀人类本身。
————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第一景观网
文章作者:乔蓉蓉
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