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甄别发现,鄞州新城区的潜力用地主要分布在未开发的南部片区、中心片区西部和下应片区,其次是旧城改造的石碶、北部片区;站点周边发展潜力较大的有潘火站、下应站、雅源路站、陈婆渡站、鄞州大道站(2号线)、黄家村站、下应大道站、高塘桥站、轻纺城站和学府路站,这些站点周边可开发潜力用地大于20hm2,为重点潜力站点。
功能定位与周边用地发展潜力较耦合的是潘火站、下应站、陈婆渡站、黄家村站、高塘桥站和学府路站,耦合度为60%。站点周边潜力用地占各自影响腹地范围5%以下的分别是鄞县大道站、金源路站、万达广场站、钱湖南路站、百梁路站和麦德龙站,这些站点周边的用地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在此基础上,规划结合站点土地利用与交通现状、规划情况,遵从TOD的高强度、混合开发模式以及“地铁+物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对换乘枢纽站、片区中心站、交通接驳站和一般站这四类站点周边具有发展潜力的用地,分别从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提出规划调整建议 ( 图 8):
(1)对于换乘枢纽站周边地区,建议进行中高强度的综合开发,形成区域中心,功能以交通换乘及区域服务并重;有发展潜力的站点宜结合车站进行以商业和居住为主的上盖开发;根据TOD的圈层引导模式,以站点为圆心、半径0~150m范围内的用地以商办用地为主导,以站点为圆心、半径150~300m范围内的用地以公共服务、商住混合用地为主,以站点为圆心、半径300m范围以外的用地可考虑纯居住用地;站点周边地块开发平均容积率需控制在4.0~5.0,核心腹地最大容积率控制在5.0~8.0。交通规划应确保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便捷,设置行人立体过街设施;道路密度为12~16km/km2,采用方格路网,核心区路网间距为100~150m;站点布置较完善的交通接驳设施,以附建式为主,有条件布置独立用地。同时,建议进行适度的地下开发,并提供与周围建筑连接方便的通道。
(2)对于城市/片区中心站周边地区,建议以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周边土地高强度综合开发,形成区域中心,功能以区域服务为主,以交通换乘为辅;有发展潜力的站点宜结合车站进行以商业和居住为主的上盖开发;根据TOD的圈层引导模式,以站点为圆心、半径0~150m范围内的用地以商办用地为主导,以站点为圆心、半径150 ~ 300m范围内的用地以公共服务、商住混合用地为主,以站点为圆心、半径300m范围外的用地可考虑纯居住用地;站点周边地块开发平均容积率需控制在4.0~5.0,核心腹地最大容积率控制在5.0~8.0。交通规划同换乘枢纽站周边地区开发策略。同时,建议进行适度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保证地铁站域临近商业、办公建筑、公交设施的紧密联系。
(3)对于交通接驳站周边地区,建议以交通换乘为主,交通接驳以小汽车停车换乘和常规公交换乘为主要模式;对于有发展潜力的站点,宜结合车站进行较高强度的以商业和居住为主的上盖开发。交通规划应通过道路网络的辐射,扩大吸引乘客的范围,对截留进入中心城区的各类交通流量具有较大的作用;站点布置小汽车停车换乘和常规公交换乘接驳设施;应确保各种交通方式换乘的便捷,设置行人立体过街设施。
(4)对于一般站周边地区,对有发展潜力的站点,进行中、高密度的以居住和配套性服务设施为主的开发;站点周边地块开发平均容积率需控制在3.0左右;根据TOD的圈层引导模式,以站点为圆心、半径0 ~ 200m的核心腹地,以商住混合用地为主,混合相关配套设施,以站点为圆心、半径200m外的用地可考虑纯居住用地。交通规划的道路密度为9~12km/km2,尽量采用方格路网;公交场站视客流量设置,鼓励自行车接驳;结合人流量综合考虑,以地面步行为主,有需求时则设行人立体过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