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走“特色化”路线,挖掘城镇文化和生态资源,打造中国西部独具传统文化魅力的特色小镇。
01 概况
青木川镇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襟陇带蜀,素有“鸡鸣三省”之誉。镇域总面积208 平方公里,辖5 个行政村。2015年末镇域常住人口1.09万人,镇区常住人口0.42万人。全镇GDP总值为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46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900元。
02 特色
1.旅游产业特色鲜明
青木川镇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以山野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及旅游纪念品制造等关联板块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良性接轨,形成了“核心—关联”的双层产业结构。
2.保留传统山水格局
青木川镇镇区整体格局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山水形胜”格局特征,其南有龙池山,北有金溪河,并与笔架山隔河相望,是典型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格局。笔架山廊道—金溪河廊道—龙池山廊道架构而成的“川”字生态格局;城镇新区旧区构成的“太极”空间布局;以及由回龙场老街和龙延新街组成的龙形图腾,共同形成 “山水为川,城如太极,双龙戏珠”的山水形态,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3.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青木川镇历史文化深邃,可总结为“五传”,即传统、传承、传世、传奇、传馨,分别描绘了其天人和谐的选址建城理念、创富维安的兴教办学精神、保护完好的历史文物古迹、流芳故里的辅唐经典传奇、多元演绎的秦巴陇南文化,这“五传”构成了青木川镇独特的文化标识。
另外,围绕羌笛、羌秀、傩戏及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一大批特色文化活动,在旅游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03 体制机制探索
青木川镇的发展理念为“强特色,可持续”,通过城镇“文化、生态、产业、旅游、空间”五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将旅游井喷(激增点)延续成为一条可持续的平稳发展线,使这种盛况成为青木川镇的“新常态”。
镇政府已精心编制完成《青木川镇总体规划》、《青木川镇土地利用规划》、《青木川镇保护规划》、《青木川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专项规划》(该规划荣获2013 年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类二等奖)等多项规划,以规划引领古镇景区建设,并积极研究探索多规合一的衔接融合,坚持规划与建设相统一、规划与文化相结合、规划与保护开发相协调,使规划更能引领发展要求。
行政体制改革探索镇政府与景区管委会办公室合署办公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扩权强镇,积极筹备建设“便民服务中心”。
04 面临的问题
1.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2.景区管理体制相对粗放
3.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压力较大
05 发展目标
继续秉持“保护优先”的发展原则,坚持走“特色化”路线,进一步挖掘城镇文化和生态资源,扩展旅游的深度和广度,构建适合青木川镇发展的旅游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设施的承载能力,将青木川镇打造成为西安至九寨沟旅游专线上的精品景区、三省交界处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中国西部独具传统文化魅力的特色小镇。
06 近期工作
1.落实保护措施
2.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3.完善城镇的服务设施
4.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5.探索特色小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07 相关政策支持
县级支持政策
1.下发管理权限
按照“权责一致”和“精简下发”的原则,宁强县赋予青木川镇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督、社会治安、民生事业”等方面一定的社会管理权,并授权青木川镇管理所属资产。
2.改革财政体制
赋予青木川镇财政管理权限,编制本级预算和决算,设立镇级金库或财政账户。青木川镇辖区内的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原则上全部下放。青木川镇可结合实际和资金使用方向,对上级专项资金分类整合、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3.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积极探索用地制度改革,落实用地指标,鼓励通过土地复垦、移民搬迁等方式新增用地指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使转移人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已取得城镇居民户口且在农村有承包地、符合政策的宅基地等产权的人员在农村的产权原则上保持不变。
08 专家点评
传奇
贾樟柯说:“大城市是花瓶,真正的中国在小县城”,一语道破中国之根底乃在数以万计的小城镇。青木川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民间精神和底层根性的传奇小镇,电视剧《一代枭雄》的人物原型就是这座小镇的“精神主人”魏辅唐。在这种视野下,规划师为青木川的建设和发展确立了特色主题——“传奇小镇”,梳理出“传统、传承、传世、传奇和传馨”五大特色视角,演绎出“青木川镇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古镇、一个传承文明的古镇、一个传世无双的古镇、一个充满文化传奇的古镇、一个画境传馨的古镇”,对“特色”两字做出充分诠释,超越了简单的“产、城、人、文”等表层理解,直抵城镇建设中的最基本问题:中国的明天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小镇?规划师的回答是:“青木川古镇拥有‘山水形胜’的城镇格局,不仅蕴含着‘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而且展现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理想生活状态”,指引着建设者去传承与营造这一处理想的民间精神栖息地原型。
(点评专家:岳邦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导,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图文编辑:刘碧含)
依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致力于与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果和最新学术信息分享,促进相关学术交流。优秀案例和信息分享请发邮件:townplann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