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已成为天津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力军。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对天津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但同时也加重了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负担,带来就业、居住和生活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压力,大部分外来人口也因没有本地户籍而游离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可见,将外来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乃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对此,可以从规划和政策机制方面推进外来人口的市民化。
在规划方面,要合理预测外来人口的规模,将其纳入总体规划范畴,并按照城市的实际人口规模来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以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地区外来人口的数量和特征,确定其在就业、居住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合理设置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种类和标准,提供便捷、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平、均等的福利待遇,让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天津市安居乐业。
在政策机制方面,需按照分类指导、差异化推进的原则,根据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所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制定具体的外来人口落户政策。为引导人口向区县新城和中心镇集聚,可有序放开外来人口在新城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建制镇的落户限制。同时,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基本公共设施服务于外来人口的政策机制。滨海新区和城市边缘区是天津市外来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可率先在这些地区选择部分街镇进行试点,围绕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城镇化融资机制和行政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和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真正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城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