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项目地点:四川省都江堰市
项目规模:5.36公顷
西街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世界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缓冲区内,曾是茶马古道之一的松茂古道的起点。西街历史街区内包括2处市级文物,1处明代城墙遗址以及122幢川西传统木构民居。总面积5.36公顷,内有438户居民。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街区遭到很大破坏。本项目被纳入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计划中,2009年 7月都江堰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编制,于2010年4月通过四川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随后开始实施,至 2015年3月建成98%。
图:西街在都江堰城区的位置
图:项目实施前街区鸟瞰
图:项目实施前的传统民居
图:遗址“明城墙”
图:文物“懋功寺”
1、 基于保护房屋产权的保护策略
1.1规划基本单元
房屋产权是历史街区遗产价值的重要社会背景,作为一种保护策略,保持房屋的产权关系及其产权地界对保护历史街区遗产真实性和多样性、保持街区肌理、延续街区生命力最直接、最有效。本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均以现状房屋产权为规划的基本单元,充分尊重与体现每位业主对自家房屋修建的价值判断。规划实施后,街区原有的空间尺度、沿街建筑轮廓线以及传统的肌理得到保持,延续了西街个体化、平民化的建造传统,维持了街区空间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图:按产权划分的规划单元-“院落”
1.2 社区规划师
基于房屋产权基本单元,规划师深入社区现场听取每位业主对各自房屋改善的需求,解释规划对各位业主房屋的规划要求,商定房屋重建中有关建筑高度、形式以及材料等方面的保护规则。同时,规划推行“房屋定制设计”,组织8家设计单位10多位设计师向各位业主分别提供设计方案图,逐个与业主沟通、反复修改、确认最终实施方案。
图:沟通及方案确认
1.3 社区居民赋权
保持房屋产权的策略同时激发业主主动利用遗产,使街区获得了持续保护与发展的动力。街区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人气日益兴旺,现有33家商户由原业主经营,35家在规划实施后与业主签订租赁协议入驻西街,传统老字号得以保留和扩大,文化纪念馆、客栈、餐馆、酒吧和零售业等新功能逐步入驻。文化遗产被社会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2、 基于宜居化的街区改善策略
2.1 住房改善
规划采用住房整体改善的保护策略,提高房屋的安全性和适居性能。有98%的住房均增加或改善了厨房、卫生设施、管线、采光并调整了室内布局。
2.2公共环境与设施改善
增加街区公共空间和消防通道,更换了街区的市政管线和路面铺装,改善了绿化、店招、标识系统等公共环境。
图:实施前的西街入口
2.3 业主持续获益
街区房屋的房价和房屋的租金比规划实施前增长了4倍左右。业主借助遗产获得了持续性的收益,并出钱出力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践行者。
3、 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规划策略
3.1 社区参与遗产判定
规划方与当地工匠和居民一起对建筑保护类别的分类进行了重新确定,与居民一起确认街区中需要保护的传统建筑。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街区居民自发对西街的路面铺装形式向规划方提出书面建议,规划方提出的传统修建方式也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3.2社区参与规划实施
规划以居民意愿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条件。首先是居民自愿置换, “愿走就走,愿留就留” ;其次,选择留住原址的居民通过与政府签约的方式,自愿选择是否按保护规划的要求参与对自己房屋的维修或修建;第三,业主对自己房屋的维修、更新和重建设计方案予以确认,作为政府审批的前提;第四,由业主自己聘请施工队;第五是业主自己监管房屋修建的质量;最后,私房业主在负面清单之外自主确定房屋的用途。
3.3 示范项目
在规划实施初期,大多留住居民对是否与政府签约参与项目持观望态度。规划因此将一栋公有产权的房屋按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了重建示范,使居民真实理解了保护规划的要求,看到了房屋的品质。同时公示了房屋建造与修缮的价目清单,为居民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在示范项目的推动下,历时8个月,西街居民仅有3户未与政府签约。达到了规划预期的示范推动效应。
1、保护街区肌理与尺度
由于西街在地震后约有80%左右的居民房屋无法继续使用,规划确定了以保持街区历史肌理和空间尺度的保护方法。对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建筑不复建,对无法继续使用的传统建筑按“原边界、原规模、原布局、原式样”重建,对无法继续使用或破坏肌理和尺度的非传统建筑按“原边界、原规模、原体量”重建;对可继续使用的传统建筑保留维修。同时,保护街区不同的房屋类型。房屋修建中就使用原材料和传统结构形式与绝大部分业主达成共识。
2、 规划调整
规划突出强化社区的主体地位,将社区参与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核心机制,向社区居民赋权。在与居民达成共识的前提下,逐步调整完善建筑保护类别、建筑用途和实施步骤,得到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认同。
图:规划调整前后建筑用途比较
3、推动城市复兴
项目的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向社会完全开放,借助遗产的文化身份,规划实施后街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街区因此得到了复兴,改变了在规划实施前的社会经济孤岛状况。西街现在已经成为市民活动、年轻人和游客集聚的场所之一,唤起了人们对西街曾经繁华的集体记忆。遗产保护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业主持续获益,成之为遗产保护的践行者;
2、社区居民赋权,使街区获得持续保护与发展的动力;
3、文化身份彰显,以遗产保护推动城市复兴;
4、规划动态调整,保护与居民的诉求得以共同实现;
5、实施过程中房价房租的快速上涨,使原留住业主将房屋出售或出租,导致街区原住民逐渐减少。另外,部分新入驻的业主和租户对房屋作了不恰当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