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产业一体化即打破农村只发展农业,城市专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传统发展观念,加速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产业分工与合作,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的融合,构建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经济结构。
城乡产业融合。根据三大产业在城乡的分布,依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并在双向产业延伸过程中,促进城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从分工角度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使城乡间形成相互支撑的经济服务体系,根据城市、农村不同特质要求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产业一体化根本上实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城乡产业一体化必然推动农村传统上以小农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都是对现有生产、经营、分配方式的挑战。
在产业发展空间上打破城乡行政界限、结合各县(市)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产业分工,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
农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原始动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培育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形成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工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
工业实行集中发展战略,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在空间上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现阶段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引领的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服务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持续动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小、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提升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是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的经济基础与重要途径
在全区域逐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农业、工业及物流相互关联,构建合理的产业生态体系,最终形成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转变以往在产业发展中“单打独斗”传统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树立“抱团”发展的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迎合现代人对绿色、健康、环保产品的需求,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树立品牌意识。
(1)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加快发展统一配送,支持大型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面向社会提供配送服务。鼓励发展“商超+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流通方式。鼓励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物流的连锁配送业务;支持合作社、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交易活动。
3)进一步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建设。在大型城乡居住区中继续推进菜店、农贸市场、便利店等综合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商业流通网络。
(2)积极发展旅游业
1)将创意理念贯穿于旅游业中:包括农产品的创意研发、生产、包装,农业废物艺术化利用,创意农庄建设;民族手工艺品的改造、加工、异类包装以及与其他民族手工艺品的融合;依托本土文化研发新、奇、特产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刺激消费。
2)承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赛马节、摄影文化节、草原音乐节、草原盛会、乡村画展、美食节、采摘节、音乐会、嘉年华等丰富游览项目,增加游客旅游体验。
3)完善和挖掘各县(市)深度旅游规划,进一步发掘各县(市)人文、自然资源,结合目前旅游者需求、将策划与规划贯穿整个区域形成全域旅游。
(3)创新发展餐饮业
1)各县(市)结合自身民族饮食特色、历史传承饮食、民间餐饮,支持“中央厨房”、“舌尖上的美味”等主题活动,创新餐饮经营业态。
2)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推动餐饮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落实餐饮发展配套政策、规范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3)编制该区域的餐饮发展规划,深度挖掘区域餐饮文化、丰富餐饮品种,推进餐饮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餐饮业。
4)开展美食节大赛,汇聚各地区的食品,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区域餐饮知名度和美誉度,将餐饮文化(包括粮食、菜品、肉品的种植、养殖过程、加工过程及烹饪过程、菜品健康指数以及菜品变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示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吃的不仅是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健康。
(4)积极培育健康养老产业
1)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等机构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老年医疗服务业、老年人大学、鼓励兴办医养结合养护院。
2)全面构建“9073”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县(市)、街道、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网络。通过不断完善社区(村)养老服务,加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逐步实现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养老模式。
(1)加速农业新型经营体制创新,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
1)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以“星级”合作社认定工作为基础,积极创建自治州、自治区及国家级示范社,对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促进农民合作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对合作社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评星、资金奖励及淘汰制度;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2)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农户”的新型组织模式, 加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标准化生产,农业龙头企业应转型升级,提高带动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技改资金项目;
构建农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推进主辅食产业化发展。
3)鼓励各类涉农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农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激励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综合授信。
(2)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出台“三品”基地创建标准,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及企业创建“三品基地”,实现优质优价,用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树立区域品牌形象。
通过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证,“三品”农产品具有优异的品质,独特的商品标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


(3)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农业附加值
以高科技、有机农业(种养业)为主导、结合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功能,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以“政府主导、社会合作、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运作模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环境更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重点发展集观光、休闲、体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大农业,使农业发展实现从种植农业向经营型农业转变。
(4)延伸“农业+旅游”产业链,提升品牌、品质效益,拓宽增收渠道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延伸农业+旅游产业链,打造品牌,提升品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吃、住、行、游、购、娱、养与农业产业相结合。

(1)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及信息技术把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起来,使“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互联网+制造业”:通过发展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互联网+现代农业”: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
“互联网+智慧能源”: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智能化,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
“互联网+益民服务”:创新政府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线上线下新兴消费和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
“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流通、消费更加普及,标准规范、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基本完善。

(2)紧抓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契机,迎合人们对健康、环保、绿色建材的需求,州域范围内的传统建材企业通过转型升级,逐步向海绵建材、绿色环保建材等方向延伸
1)适度加大对海绵建材的设计及生产。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防水材料及管材需求量较大。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对渗水铺装、防水建材、管材、绿色屋顶材料的设计与生产。
2)鼓励企业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向新领域进军,占领市场制高点。目前,市场上的传统建材的需求量已达到饱和,传统企业应向着“个性化、绿色、创新”方向发展。
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进一步释放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农业服务范围。
(1)产前
科技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县(市)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促进服务联盟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研发、引进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优质种子、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提供土壤等生产资料的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服务。
金融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支持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加大对金融业务的监管,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教育培训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各县(市)定期开展各类农技培训工作,转变农民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理念。
(2)产中
技术指导:各乡镇推进农技服务站建设,定期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指导农民在动植物生长期科学间作,结合科技手段,提高产量及质量。
(3)产后
储存、加工、销售服务:提供农产品储存、加工等服务,延长其产业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使农产品有更多销路。

(1)三次产业有效融通,促进城乡产业协作
通过农产品生产前期人才培训、科研技术的扶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以及包装等再到农产品的销售中的物流配送、农产品展览以及观光农业的开发由此带来的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促使产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发展。

(2)推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衔接
通过城乡之间农产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城乡之间的协作。

城乡产业一体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前期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上的支持及培育,可选择两、三个资源条件较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县(市)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广。
——————
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