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术语“大数据”一样,智能城市,作为政府所发现的一块新大陆,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种说法也流行起来。当我们去辨识智能城市的真正含义的时,有些城市在不断反问自己的价值所在,并提出一些碎片化的思路,称之为“聪明城市”,瞄准了更精准有用的应用,真正满足了人们的切身利益。尽管对于不同的政府意味着不同的含义,但智能城市的称谓总会让人认为城市仿佛就是一个由大量实时数据构成,可自由访问的智能系统。大数据让智能城市正式走入公众的印象中,我们已经能在媒体上看到许多优秀的大数据可视化经典案例,在学术出版物中也是如此。
智慧城市的含义并不仅仅是聪明。除了智慧城市的应用外,还将这些技术嵌入到日常的应用中去,就如同新城市力学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花了10多年时间在波士顿市所开展的工作一样。一个常见的案例实践就是一个将创新带到公共生活的应用——StreetBump。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内置的加速度计来制作每天的众包拥挤地图和道路状况,标记出波士顿的坑洼(车速缓慢)地带。我们将这个先锋产品作为开展威尼斯项目的前期经验,在波士顿我们尝试了坑洼地图的绘制。先前的每一个研究项目都可以被认为是智慧城市的应用。通过过去的经验,我们使用StreetBump制作了智慧城市的应用,这代表着最初想法的落地生根,并且有助于波士顿的城市运行与管理。StreetBump是一个基于实践的智慧城市应用,它聪明,廉价,快速并向所有市民开放,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服务。
像波士顿这样的智慧城市,可以依靠连续地发布开放数据,尽可能地去推送实时数据,并由波士顿的MBTA去执行完成,他们利用过去数据并能根据过去信息外推未来,当然也要熟知现在。像波士顿,威尼斯这样的老城市,无法为了达到聪明和智能的目标而去忽略它们的过去,所以需要更为智慧的城市应用并借助同样的技术,提取积压的旧数据,并获得缓慢却实时的数据所发生的变化。
智慧城市融合了过去和现有的数据,不仅仅是为了日常的管理,也是为了预测可能发生的未来。智慧城市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可替代的记录来探究是什么导致了今日的情形,以助于更好地预测未来。它们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例如自动代理模型,社会协同过滤,众包,微资金和其他现代技术,以适应既有的大数据和实时的大数据。
智慧城市应用并非僵化和固定的,而是开放并且不断提升的。它们不会过时,而是会不断地改变着技术。它们不会画地为牢,也不会将数据封闭起来。它们会将数据提供给其他程序,而这中间只会产生代理费用。智慧城市将所有的文档都作为信息,积累收集所开展项目的规划数据和发展要求等,现存信息和既有数据都能够被市民、规划师、专职人员和决策者所使用。
一个智能的城市App并不仅仅是一个民众的诉求平台,而是能提供精准的措施,并及时实施的工具,如同VeniceNoise做出的官方噪声区域规则。智能的App允许市民用手机主动记录去贡献信息。但是智能的东西应该不需要民众去有意识地介入,简单地打开并在后台运行就能完成每天的任务,就像StreetBump一样。智慧的城市应用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游客使用定位功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去探索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而是为了让使用者了解例如现在艺术展的预定量是多少,或是例如PreserVenice发动微捐献来众筹保护历史文物。
智慧城市结合过去,与新近的实时数据一起,推进未来的活动,如同我们的桥梁净空App,可以在高水位的情况下为威尼斯紧急船只提供帮助,可及时标注出高水位情况下净空高度太低以至于船只可能无法通过的桥梁。见图17。
这一智能的App依靠既有的桥梁净空数据并结合政府的实时数据来展示现在的水位,使用者可以通过屏幕操纵底部的滑块来设定船高,同时地图所显示出的红色的桥,表明船只不能通过,从而提醒急救、警察和消防船在紧急情况下重新选择路线到达紧急情况地点。
我们希望文中所列威尼斯的例子,可以引领一种更加平衡的大数据技术运用方法,不仅仅关注当下的人类活动和行为,还应关注城市建成区缓慢积累的旧数据。因为对于现实城市的认知,包含有新数据,也包含有旧数据,涉及到活动,也涉及到城市的物质结构。把这些共同考虑,有助于达成更好的决策。这样的思路,才能把灵巧城市或智能城市变成智慧城市,从而对我们的建成环境进行更有效的维护,管理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