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22期(2016年第68期)
△引言。互联网以共享资源、精准定位、移动利用等方式,缩减了人们联系的时空距离,为以往的出行难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改变了居民的购物、通勤、游憩等出行特征,并对汽车消费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城市的客运交通运行。
△对购物出行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从不同研究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减少、增加和中性三种观点。减少派观点认为送货上门服务比个人出行购物更有效率,网购具有替代传统购物出行的潜力,尤其是需要长距离、低频次购买的商品(例如数码产品、图书等)。北京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工作日每日人均出行次数为2.75次,相比2010年的2.82次下降2.5%,尤其是购物及外出就餐出行强度比2010年明显下降。增加派观点从经验研究中发现网购不仅不能替代传统购物,反而会刺激出更多购物体验出行行为,即派生的交通需求。如在研究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案例中,如果把接受家庭出行调查的受访者分成网购和非网购者两组,则网购者总的出行率要比非网购者高;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荷兰的研究中。中性派观点认为购物只是消费者此次出行链的一个节点,除了逛街,出行链上还有其他事,因此出行量并不减少,网购对交通量的影响很微弱。因此,互联网对购物出行的影响不是简单的替代或补充,而有其复杂的机制,有待进一步考察。
△缓解了通勤出行的运力紧张。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更多的人选择了自由职业,soho族、在家办公日益盛行,从而减少了通勤交通的需求量。官方资料显示,英国已有420万上班族在家办公,无需通勤,在家办公的上班族比例从10年前的1/8升至1/7。同时,通勤距离增长的势头也得到了遏制。北京2014年六环内工作日常住人口平均出行距离8.1公里,四年仅增长0.5公里,而“十一五”期间共增长1.6公里。此外,技术进步提高了通勤工具运行效率,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让人们更合理规划路线。波士顿公共交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Bridj,使用“动态线路”模式,通过智能计算车辆分配调度,形成通勤闭环系统,只要在客户端输入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时间,系统能在10分钟内到达接乘客上车,系统还通过对城市1400 万个数据点的预判,及时将车辆调配至需求线路,确保上座率达到70%以上;深圳小猪巴士互联网企业的运营线路由用户发起,可任一用户或众筹,小猪巴士为其定制和规划专属的线路,发起的用户可成为小猪巴士的“巴主”,享有终身免费乘坐小猪巴士上下班的福利,巴士一人一座,站少直达,且价格和坐地铁的价格相差无几,为固定场景下、集约化通勤出行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游憩出行带来了更大压力。互联网使旅游者可以公开透明的获取更多、更准确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由于个人闲暇时间延长等因素,促进了自助旅游尤其是自驾游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市场跟团游占比为44.5%,自助游为55.5%,占景区接待游客总人数的75%,自驾游已成为游客到达景区的主要方式。与自驾游出行的火爆场面相对应的是城市道路交通压力的日益加大。数据显示,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道路客运量达6.5亿人次,同比增长1.7%,较2007年增长80%;全国大多数旅游城市、景区自驾游比例都在80%以上,甚至叫车去往餐饮和休闲娱乐相关场所的出行量相对节前都上升了11%-44%;车流井喷式增长导致了国内16省(市)共计24条高速路出现了明显拥堵,个别热点路段出现时速20公里以下的极度堵塞。
△在私家车普及率日益提高的同时,助推了汽车消费的升级换代。共享经济助推了网络约车的发展,是城市运力得到一定释放;互联网进一步演进的车联网时代即将到来,智能汽车的数量将得到增长。一方面,互联网进一步释放了我国居民对汽车的刚性需求,汽车保有量逐年提高。2015年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108万辆和2115万辆[1],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72亿台,汽车驾驶人超2.8亿,全国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1辆。与之相伴随的是城市道路通行压力的加大。另一方面,汽车制造厂商也开始转型适应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宝马集团与汽车租赁巨头Sixt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了基于移动终端租车的DriveNow公司;奔驰公司的Car2Go在各大城市开展租车业务;以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庞大集团等为代表的车企和经销商集团开始自建电商平台,向互联网转型;瓜子、人人车等二手车直卖平台加快了二手车的成交量,延长了汽车的生命周期。互联网已经催生汽车产业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生态系统。同时,随着车联网浪潮的兴起,智能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易观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驾驶乘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15%,预计到2020年渗透率将超过50%,智能驾驶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214亿元人民币,智能驾驶技术也将逐渐得到普及。
[1]据中汽协统计,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
参考文献:
[1] 滴滴研究院.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R].2015
[2] 易观.中国汽车互联网+研究报告[R].2016
[3] 易观.全球及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研究报告[R].2016
[4] 刘学,甄峰,张敏,席广亮.网上购物对个人出行与城市零售空间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2015(1)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
敬 请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