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者言】中国要向德国学习吗?学些什么?怎么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德国二战战败,整个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都遭受严重破坏,但直至今日环顾全球,德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骄人的成绩。除了外在的大环境,一定有其内在的、特别的因素,而并非我们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常常提到的“中小城市有序发展”这么简单的结论,其背后有很复杂的结构支撑。法律、文化与诚信、政治、教育、体制、历史……等等。由这个支撑结构构成的德国才是德国。中国需要了解的是强大的德国表面下的成因,比如对惠及百姓的种种“小事”的坚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因果关系,我们才能在制定政策和探讨措施时,针对中国的现实(政治、文化、体制、历史等)而发力,政策才有可能惠及百姓、泽被天下。(王纺)
德国《世界报》以《中国需要更多的富尔达、埃尔富特》【Fuldas、Erfurts,都是德国的中小城市】为题,关注了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作者注意到,北京当局现在正以德国的中型城市为榜样,希望能够在城市化进程中避免特大城市带来的城市病。
德国小城富尔达(Fuldas,位于黑森州,人口约6万)
德国城市埃尔富特(Erfurts,图林根州的首府,人口约20万)
“如果预测准确,今后3年内,中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8700万。而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这一进程可能还会更快,人员流动性进一步加大,特大城市的吸引力也会继续上升。数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徒劳地试图抑制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扩张。现在,官方的城市规划人员显然已经投降,准备迎来前所未有的超大城市时代——今后几年内,北京以及一些周边城市将组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群,吸纳1.3亿人口。这相当于英国与法国的人口总和。”
“围绕这一话题,中国各界正在争论: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城市化进程是不是有点太快了?高官以及学者都呼吁要避免大城市的无序增长,并时常把目光投向德国。他们认为,德国的人口高度城市化,宏观经济也受益于城市化,同时却鲜见城市化的副作用,尤其是与中国的特大城市相比时。”
文章随后以人口50万左右的河北承德为例,指出人口只有其十分之一的德国小城富尔达显得更有城市气息。作者援引中国社科院经济学者蒋蔚的观点指出,德国“去中心化”城市化模式的关键在于教育、卫生、基建、治安等公共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无差别,因此人们不必挤去大城市就能享有各类资源,从而促进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发展。
作者接着指出,中国是否能够照搬德国模式,还是个问号。“在城市发展结构问题上,中国的专家意见并不一致。上海交大的经济学教授陆铭就说:‘我们不应该去控制大城市的人口’。他在最新出版的一本专著中建议,应当让中国的大城市继续增长,‘东京、伦敦、纽约的城市化副作用,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主要是在50年代;尽管如此,这些特大城市的人口此后也一直在增长,而今天,它们已经解决了当初的种种问题’。”
雾霾中的北京
还有一名不愿具名的中国城市规划学家则表示,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由社会结构以及市场因素推动的。这名学者也参与制订了2004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那份规划的核心目标是:2020年前将北京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内。这一目标显然没有达成。这名学者说:“所有的城市规划学家、甚至官员们自己也知道,限制人口涌入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但是我们当时却不得不这么撰写规划。现在我们也都看到结果了。如果政界以及学界现在又要说复制德国模式,搞不好到时候还是要失败”。
本文由文山摘编自德国《世界报》(2016.11.20)
https://www.welt.de/wirtschaft/article159623380/In-China-soll-es-mehr-Fuldas-und-Erfurts-geben.html
感谢王纺老师推荐资源
订阅号编辑、排版:张祎娴
本文来自德文媒体,其中观点不代表本订阅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