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20日,以“制度与创新”为主题,2016年年会在南京东南大学顺利召开。会议议程分为主旨报告、城市设计项目考察和自由论坛三部分。
主旨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及学会理事长、城科会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总建筑师
提出全过程统和、全方位思考、全专业协同的“三全”方法论。专业的细分发展到今天到了“再整合”的时期,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过程中,要有全过程的意识和思想,调整过去碎片化、把城市设计作为单一环节的想法。无论是建筑师、规划师还是城市设计师都要有对城市整体的大局观。
南京市规划局局长
希望这次会议的同行,在南京期间能够对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给予指导、批评、建议,衷心的祝愿这次会议能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为城市设计下一步全面提升做出贡献。
东南大学副校长
30多年来中国城市经历了急速而规模宏大的城市化高潮,关于城市设计的社会和学术探讨持续升温。特别是2015年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亲自出席,会议要求加强城市设计,提出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我国规划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著名的古都,南京在中国城市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发展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通过城市设计,为南京城市风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制度控制、技术控制、存在问题、导致结果四方面阐述了南京城市形态生成及问题,提出了南京城市设计管控机制的新思考:在目标建构上,建立“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在城市设计管控机制上,不仅需要“积极的设计”,更需要“积极的管理”。介绍了南京城市设计管控机制的新探索:形成“四个层次”城市设计成果体系,区别一般地段与特定意图区,形成一系列制度,并将城市设计内容作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依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顾了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市设计发展梗概。城市设计在规划与建筑之间起着“起承转合”,桥梁、粘结剂、减震器的作用。城市设计专业实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首先是“依托”、同时也有“借力”、“借壳”、“协力”和“协同”。城市设计对于建筑设计要管控引导结合,求同存异,有限理性,不束缚建筑师原创,让建筑师以及景观设计师和艺术家等积极有效参与城乡人居环境营造,同向发力。大尺度城市设计主要是为补充、深化和完善法定规划管理而生。相对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优势在于对于城市全尺度或者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
讲述了在南京河西新城参与的总体、地块、地段、专项城市设计实践并提出自己的几点体会:
城市设计尺度的跨越
城市设计并不是限定于某个层面上的工作,要从比较单一的尺度跨越到不同尺度,形成大和小之间的连贯性。
城市设计的独立和融合
城市设计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工作,尺度越大,越是需要融入规划全过程,重要的是探讨融合的方法。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知识领域、思维方式。
城市设计的前置性
城市设计呈现出从事后被动补充转向主动融入规划进程的态势,前置性增强。
城市设计的系统整合特性
城市设计从视觉理论主导的比较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走向更加具有系统整合特性的科学工作。所以多学科,多角色的联合参与、在过程中的互相学习非常重要。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互相融合是城市设计领域很需要的姿态。
对城市设计的几点理解
城市设计的价值导向:公正、效率、愉悦;
城市设计的存在形式:社会知识、专业意识、专业研究、设计实践。
城市设计项目考察
韩冬青院长讲解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城市设计
朱子瑜主任委员带领参观国创园
段进教授在青奥中心现场讲解
易鑫副教授在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现场讲解
自由论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设计中心编辑整理)
感谢阅读 / 分享
建议 / 投稿请发邮件至:udc@szcaup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