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王建国:理序、协同、建规、创造——基于古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高度导控城市设计
分类
(编号:8)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11-26 11:27:15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理序、协同、建规、创造——基于古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高度导控城市设计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市设计发展梗概
中国城市设计命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和专业发展背景。30年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城镇化速率最快、土木建设工程量最大、城市“变新”“变大”、“变高”最明显、建筑设计市场最为繁荣的国度。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并未解决超大规模和增量的环境品质和内涵问题。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建筑形态紊乱、开发强度失控,城市越来越不宜居,“快餐”建筑和“山寨”建筑盛行、文化失范、原创缺位等等问题的出现原因除了不当的政绩观、经济和规模速度导向等人为因素,学科专业支撑内涵软化也是问题的核心症结。
城市设计在规划与建筑之间的“起承转合”,桥梁、粘结剂、减震器。
中国城市设计的特点:除了概念型和工程型多与建筑师工作相关,大部分政府主导的城市设计都是结合不同的规划层次开展的,也就是说是在中国法定城市规划体系内编制、运作和实施的。因此,中国城市设计可以涉及比我们认知想象的尺度范围更大的城市空间形态对象。一般而言,城市设计的对象规模尺度越大就越偏向于规划政策和管理引导,反之则偏向于工程产品的形态设计。 近年来,直接融入和配合城市规划管理的城市设计越来越多。如一些涉及城乡风貌特色、文物保护、历史地段、城市色彩、城市雕塑等的城市设计,一般均需要通过接轨法定规划的管理和政府公共政策得以实施。
中国城市设计专业实践及其主要类型
城市设计专业实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首先是“依托”、同时也有“借力”、“借壳”、“协力”和“协同”。 城市设计对于建筑设计:管控引导结合,求同存异,有限理性,不束缚建筑师原创,让建筑师以及景观设计师和艺术家等积极有效参与城乡人居环境营造,同向发力。 中国城市设计实践类型: 配合城市特定层次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 概念性城市设计 专题性城市设计 工程性城市设计抑或建筑群城市设计
基于风貌保护规划管理的南京老城建筑高度导控城市设计研究
南京老城建筑高度导控城市设计研究技术要点
基于人们视觉感知的“山、水、城、林”城市特色要素,依据经典美学原理、按照控规地块进行分类分级的差异化管控; 建立一个基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城市设计价值判断的基准性数字化平台,通过形态建构的学理,解决具有基本品质的“海量”城市形态管控底线基准。从城市形态理性建构中寻求内在机理; 校验已有法规、条例、已批规划和设计,评判南京前一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的建筑高度超限问题,并提出合法依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具体优化整治措施建议。
总结:
基于经典城市设计特色风貌研究理论方法和大尺度城市设计土地属性科学建模评价的数字化平台有机结合,亦即管底线和管好结合,初步实现了整合和统一各种相关法规、条例和已批规划设计成果的“一张图”高控成果。 成果充分考虑南京老城保护、修补、再生发展的动力和限制因素,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部分不确定性、留下了“有边界、有区位、有尺度”的调适余地(容错性),具有相对精准的历史城市的针对性。 成果是控规地块层级的高度单控,给建筑,景观,市政设施的安排设计、特别是公共空间场所的营造设计留有必要的创意发挥空间。
结论和讨论
中国当下普遍面临大尺度城市设计的实践命题,而大尺度城市设计主要是为补充、深化和完善法定规划管理而生。 相对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优势在于对于城市全尺度或者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 南京老城高度导控研究成果秉持的“合理阈值区间”和“形态要素单控”和终端开放的原则。保证了城市具有基本的空间形态和肌理脉络的品质,包容城市发展中必然存在的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和弹性,允许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和利益相关者参与,保证城市“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自我优化调适机制和渐进优化完善的形态演进过程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