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新近发布了《全球城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近100个国家的城市居民健康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全球城市人口继续增长,健康方面的差距持续存在,尤其在城市最富有和最贫困的人口之间。
报告指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一系列独特的健康挑战,包括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空气污染、供水和卫生问题,以及对加强营养、加强体育活动、培养韧性以应对健康紧急状况的需求。各国和城市需要大力推进全民健康覆盖才能应对上述挑战。
城市规划在目前和未来所采取的方式将对城市居民的长寿、健康和活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报告针对下面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保障供水和环境卫生、减缓城市蔓延的同时开发新的交通出行方式、加强道路安全、为城市老人和残障人士提供便利、管理城市健康紧急状况并提高城市韧性、改善家庭健康尤其是城市贫民窟居民的健康等。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快速城市化的国家,预计在非传染性疾病中,精神疾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未来(2012-2030年)给这两个国家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城市化以及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助推了这一趋势。
报告进而提出一整套用于减轻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城市负担的干预举措,其中包括无烟城市的条例和法令,转变建成环境并推进替代性的交通出行方式以促进体育活动、缓解空气污染,实施城市食品环境新举措以缓解营养不良和肥胖问题,营造经济适用、健康的住房条件,以及施行安全相关举措等。
上述举措对减轻空气污染,减少腹泻病、非传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有着重大影响,可拯救上百万人的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中国、南非、墨西哥城、巴塞罗那、纽约的各种实例展示了上述影响。
以中国为例,报告中提到,北京在战略发展规划中对城市农业的规划,起到了促进食品生产、旅游业发展以及将其作为教育工具等多重作用。另一个例子是云南昆明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生态城区试点项目后,对一块八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进行了重新的设计规划,通过改善步行和骑行条件,建设小街区、密路网,改善公共交通的质量和运力,开发混合用途的街区,增强对停车和道路使用的规范管理等,大大减少了汽车尾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机动车的使用量。
世界卫生组织日本神户中心的主任阿列克斯·罗斯指出:“在城市,健康的改善不仅依赖卫生系统的实力,也依赖城市环境的塑造。利用此类相互依存的因素,可以带来效率和协同效应,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他也是此报告的负责人和著者。
“人口健康对于创建具有经济竞争力和包容性的城市至关重要,”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执行主任霍安·克洛斯称。“这份最新报告记录了采取联合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机会,对于2016年10月将在基多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和实现《新城市议程》是一项重要贡献。”
该报告的英文版本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
《》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喜欢我就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