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创客+选人选点做乡村”计划进阶培训分别于6月4-5,17-19日在奉化市开展,理论课特邀夏铸九、刘可强两位学者讲授,案例课由王惠民、曾志华,张力亚、廖永坤,邓海、鲍瑞坊,分成“规划者+基层干部”或 “专业者+在地人(创客)”的授课组合,六位老师以不同身份、视角阐述乡村发展过程及困难点。《》特将讲师授课内容整理成文,以供广大读者分享。
大家好!我叫张力亚。我从观察到研究桃米,大约有12年时间,与桃米形成了长期、驻点式的工作伙伴关系。今天从旁观者、研究者的角度,分享一些进入桃米之后的思考,特别是桃米从一个没落的小山村发展到知名的生态旅游村之后,如何进一步转型、提升和发展的经验。
1.桃米:从没落小山村到知名的生态旅游村
(1)早期的桃米村
下面这张图是桃米村所在的埔里地图。
埔里地图
桃米在很早就有一些社区组织的动员。1982年埔里镇公所选定在桃米社区设置垃圾掩埋场,于是就有很多人出来抗争。地方居民组织“桃米社区环保卫生改善监督促进会”,进行长期监督,促使埔里镇公所每年编列“桃米社区发展回馈金”。之后,1997年间社区内筹组桃米社区发展协会,并且陆续成立社区守望相助队、长寿俱乐部、妈妈教室、国语班等社区团队,提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
桃米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社区,具有人口结构严重老化、产业经济衰退、社会关系疏离、公共空间简陋、地方自治不彰等政经社文的环境特质,唯一的产业就是竹笋产业。即使在1995年,暨南大学选址在此地设校,设校过程中,社区与学校间的关系常呈现消极互动状态,偶尔因为废水等原因产生紧张、对立的冲突。但是,所谓“不打不相识”,经过一些冲突和抗争,某个时间点会产生一些新的契机。
台湾的9.21地震对桃米社区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当时封闭的社会结构下,它只能去找它最熟悉的“对手”,也就是暨南大学的伙伴。暨大的老师,在地方上有一些社区营造工作经验,辗转联结上了关系,后来发展成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进入桃米,更实质更大规模的建立场域的原因。
(2)社区发展中的民众参与
在桃米社区发展过程中,“民众参与”很关键。面对社区重建发展或者一些公共议题发展,不一定每个领导所看到的事情都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需要社区居民共同做一些补充,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通过对话,聚集社区意识,寻找一些新的亮点。通过多元的合作和方案,找不同的人对话,共同设计方案,寻找出可持续性的议题。这里面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学习”,不同专业的一批人,通过彼此对话,甚至小小的实验,做一些事情。通过这个实验的事情后,大家的观点会开始慢慢改变,改变就会看到一些可能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通过所谓的生态知识的传递,还有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桃米从一个产业没落的小山村逐渐变成了一个知名的生态旅游场域。
社区发展理念
(3)成为国际交流的基地
随着桃米社区案例的逐渐成功,越来越多的人会去将其发扬光大,比如有以桃米为题材的动画、绘本等。2005年的阪神地震十周年的交流活动中,意外的将日本神户鹰取地区的一个“纸教堂”移築到桃米,在此原因下创造了一个园区,发展成为地震重建经验和生态发展交流中心。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与日本产生了很多跨领域的交流学习,桃米开始与国际交流。另外,我们也与大陆对汶川地震恢复做过一些长期性的支持系统培训。可见,桃米的转变不仅仅是内部的,也已成为台湾进行灾后重建或者社区营造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
以桃米青蛙为主题的电影和绘本
(4)从生态村到埔里镇的发展思考
桃米社区现在是一个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很大经济体。户籍人口1200多人,扣除暨南大学的学生、师生,常住人口大概500-600人,其中近188-200人跟生态旅游这是有关系的,一年创造2500万人民币。它是一个真的活了起来,而不是一个没落的社区。2013年,我做过一次调查,74.8%的社区居民很清楚社区是在往所谓的生态旅游模式发展,这个愿景同時获得大家共同认知的。84.8%的社区居民认为,这个社区比过去有长足的进步,而且更好。这个“更好”就变成埔里其他人共同的一个学习目标。桃米转型的经验带动了埔里城镇,这个有8万多人的城镇中的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思考从桃米一个生态村到整个镇的发展。以这样的经验,如果扩大至整个城镇进而带动转型,做一些讨论。
2.成为受注目的知名社区后,未来要何去何从?
当桃米渐受瞩目,甚至成为国中小的教科书里的案例后,我们就开始思考,未来要何去何从,是成为传奇?还是继续深化?
桃米一年创造了2500万人民币,这样的蓬勃商机,其实隐含着一些问题。我自己做过一些研究和观察。我觉得,这是专业者需要注意的。专业者不仅是把自己的理念带入社区,而且要回头先了解社区的脉络,看到内部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他们正在觉得自己很高兴的事情背后,看到隐忧,提出问题,不断和社区对话。
我通过问卷和一些其他方式,与社区居民分享。90%的人是满意目前的现状。各项社区发展议题中,环境保护是比较多人满意的;但是社区产业发展,社区文化保存,是比较少人觉得满意的。更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生活在这里,其实对生活照顾及邻里关系存在一些不满意。除了不满意外,也要问大家,愿不愿意共同参与,做得更好。大概有87.2%的社区居民愿意支持社区持续往更好的生态村模式发展; 61.9%的社区居民愿意在未来参与生态村社区营造中的各类公共事务。
桃米村从过去发展成一个生态旅游的区域,现在和未来的挑战是,生态旅游区域是单一的为了旅游而做呢?还是应该更多元化的生态发展模式?具体来说,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包括:
(1)社区组织的多元化与协力发展
桃米最引以为傲的,是社区组织的蓬勃发展。桃米社区里有一个属于行政单位的办公处,有一个社区发展协会,现在又有休闲农业区推展协会,又有一个内化的基金会,甚至也有老人会,桃源国小,暨大等。我认为,对于社区发展而言,组织的多元化是比较好的发展模式,每个组织代表你所关心的议题,而这些议题是不一样的。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跟你做同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场域有十几项议题,鼓励十几项关心这个议题的人愿意走出来,认真做一些事情,就会带领这个社区发展。
为了更有效率地让不同单位之间做意见沟通,从2014年12月开始,我们新成立了一个平台,叫桃米生态村社造协进会,这是一个社区内部跨组织之间的非正式协调平台,每个月固定时间开会,召集社区主要组织的单位代表进行一些意见讨论。对外整合有关政府部门,协助周边要参与桃米社区发展的政府单位,要先进来了解目前我们不同协会在这里面已经有什么样的想法,并且开展跨组织之间的对话。
桃米主要的社区组织
不同社区组织之间的沟通
(2)生态旅游的品质精致化
生态旅游发展是桃米的骄傲,但成功的背后有一些隐忧存在:生态旅游的品质要不要更好,要不要更精致化,不能拿十年前成功的东西一直在原地踏步,来服务现在越来越挑剔的顾客。比如,社区旅游品质如何管控?是定位在大众旅游?或是生态旅游?社区是否知道“服务品质管制”?是否需要有单一旅游窗口,确保社区解说员的服务品质?等等,这些议题又是否有集体共识?
桃米的四个社区组织,除了里办公室以外,其他三个团队都有做生态旅游,于是,桃米生态村社造协进会出面整合三个在地团体,包括“社区发展协会”、“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休闲农业园区推展协会”,共同成立生态村旅游服务单一窗口。另外,以协进会的名义要求所有社区解说员、所有服务流程跟收费标准都要一致,逐步发展出大家可以共同合作的机制。同时,为了让社区解说员有更多的知识承载,持续联系学校的老师进场、让专业者跟解说员、社区居民共同做一些事。另方面,也导入大学生进入社区,与社区组织、居民一起互动学习。当社区居民发现大学生也跟着一起学习,自身内部信心也得到提升。此外,部分社区居民做一些自主的生态调查,调查完之后,专业者帮助设计资料库,社区居民可以在资料库里慢慢累积。社区发展,要变成每一个人可以参与的事情,参与的过程利用很多小资料库,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也变成很科学的东西。
桃米生态村旅游服务单一窗口
结合暨南大学土木系水质调查专业,提升生态解说员水资源利用知识
社区自主的河川鱼虾调查
(3)民宿日益开发的潜在问题
因为高品质的生态生活环境、独特的民宿经营哲学、与兴盛的桃米社区旅游态势,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移民,除繁荣的内部土地买卖、建筑物兴建,也引发一些新的问题。73.2%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开发需要思考,需订立社区公约,规范各地主使用土地时,不应伤害社区的环境生态的课题。未来的目标是:建筑物的兴建,能够对生态进行保育,须尽力寻找杠杆平衡;寻找民宿、餐厅运营对环境友善的方式。
在民宿方面,我们倡议从早期的“好客民宿”,升级到“环保旅店”,核心目标让桃米社区内各家民宿,成为生态环境保育的实践者;让留宿桃米民宿的游客,成为桃米生态保育的贡献者。截至2016年5月底,南投县有31家环保旅店,桃米就拥有11家。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协助办理旅店,而是创造平台,民宿主人变成环保旅游后,开始与顾客分享,什么是环保旅店,做了什么值得分享。社造协进会创造了一个分享会,通过非正式的聚会,营造同行分享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各做各的,既带动聚落里同样的从业者,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比较的过程。我们通过不同的老师、专业者和学生进场研究,架构整个环保平台,包括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机车)的使用等,希望过去以社区资本为主的民宿发展,可以跟社区生态环境共存,持续发展。
桃米“环保旅店”概念
(4)微型社区商家的CSR的实践参与机制设计
CSR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社区产业发展后,产业者对社区总体建设需要有参与和回馈,我们谈的是微型企业商家的在地社会责任。桃米社区有这么多的产值出来,要怎么做?
首先,是社区的公共财务维护机制。根据诱因原则,建立环境品质与观光品质连动观光收益机制;建立公平、效率、永续的成本利益分配机制。
其次,开展自主管理工作,进行湿地、公共区域自主修缮与维护。比如,社区里有很多湿地,是公共区域,如何妥善管理这个场域?单靠政府和外部资源整顿,可能陷入资源依赖的循环套,因此考虑能不能做一些自主的修缮。商家都在社区赚了一些钱,可不可以一起展开自主管理。于是我提出社区募款,开始有些担心,募款中一位业者说,既然搬到这里,社区的公共环境基本上都是他的游客要体验跟观赏的地方,社区有需求,只要他做得到,都愿意付出。募款,得到了很多业者的共同支持。通过募款,开始自主整理公共空间的场域,做一些公共区域的修缮,比如亲水公园及茅埔坑湿地等。
(5)社区景观环境维护——参与式预算实践
面对社区景观维护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参与式预算实践”——通过社区大家共同讨论与思考预算和规划。过去,政府在桃米投了很多资源,而具体计划的执行,领导做了什么,居民不知道。比如,桃米家户前面的排水沟,以前会淹水现在不会淹水,这个事情谁做的,大家不知道,只知道是政府做的。其实它是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争取来的项目。大家不知道他做了什么,很多时候还会产生误解。其实,可以通过大家共同讨论,凝聚共识,共同做一些计划。于是,我们希望通过参与式预算、参与式规划进行所谓的景观环境改造。
关于社区景观的问题,我们邀请社区居民进行正式的会议讨论。首先,按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邻里、个人进行分组。由暨大的学生扮演主持人,以第三方的客观者的角色,带领社区居民平和地讨论,各抒己见,并且记录下来,通过一些简易的图表或说明,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过程,分享自己的构想,个人会寻找到“知音”。大家平常没有聚在一起,所以找不到知音。分享完之后,通过参与式预算,选出七个候选方案。然后做成海报和宣传页,家家都放。一个月以后再来投票,真实的投票,选出最后三个方案是有经费支持去执行的。投票那天,尽管遭遇10年来最强寒流来袭,500多人的社区仍有近100人热心来投票,最终确定了社区厨房菜圃计划、桃米小学堂、参与式社区景观规划三个提案。
其中,参与式社区景观规划方案,邀请东海景观系二年级同学,以参与式规划的精神,协力社区进行初步规划设计。大学生进入社区搜集资料、做一些初步勘察、设计,同时制作做社区入口意向的模型和图纸。接下来,向社区居民分享他们做的事情。社区居民说有图、有真相,弄个模型、有想象,大家开始七嘴八舌谈论,然后就会跟你提议,应该邀请更多人参加,不是我们几个人看看就好。这个过程很有趣。通过年轻人的创意,跟社区居民乐观互动过程,就会激发出新的思路。从去年街坊邻居共同讨论,到大学生进来做设计,跟社区居民对话,已经一年。接下来,明年我们会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之后,再跟实质的规划公司谈合作方案,把这个事情落实。社区居民在参与,就会理解这个过程,就不会变成资讯不对称。
参与式预算规划实践
(6)生活照顾网络化
桃米的社区营造成果中,关于社区生活照顾,只有7.5%的人觉得满意,这也意味着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一个例子是,社区生活互助关怀。除了帮忙做一些老人绘画班、工艺学习之外,社区的小朋友,要不要获得一些比较好的照顾等。我们持续招募志工,让社区团队或者是大学生筹划一些活动,并引导商家和业者开始思考能不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不一定是捐款,比如在商业空间里,拨个空档与空间,比如一个礼拜休息一天,举办亲子共学活动。另一个例子是,整合社区组织,从灾害历史调查到“社区自主防灾”的实兵演习。当灾害来临时,我们要自救,自救的物资、邻里之间的通信、简易的救护机制等,都需要社区商家、业者和居民对话与分享。
我们希望藉由社区微型企业的“非典型”商业运作模式,将不同在地特色资源做有机整合,利用行销创造利润,透过共享与回馈机制,将利润再次投入在地产业与环境特色的升级与营造,并且投资解决社会相对弱势的生活课题。
社区生活互助
亲子共学活动
3.几点总结:
总结桃米生态村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是:首先,面对现实问题,启动社区居民价值观的改变。并不是只是谈谈事情就好,而是需要动手去改变,做的事情不用太大,有小成功的案例就可以激发人。第二,专业团队不是蜻蜓点水的陪伴,而是长期在地的陪伴,要了解在地的脉络。比如一件事情需要Ab合作,但是Ab打死不相往来,怎么办?这时候需要寻求第三方,找到他们共同的朋友,做适度的连接,事情就能启动,这是专业者长期陪伴之下做到的一点,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就找不到关键要素。即使事情也能做出来,但对当地的幸福感和当地发展,帮助是有限的。第三,要正向看待冲突,就是冲突中大家不要撕破脸,寻求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居民之间进行对话,寻求问题解决的共识或实验方案。第四,适当运用跨部门治理资源,依据社区实际需求,寻求适当的政策资源,而不是为了抢资源而做。第五,不管是专家或者政府部门或者社区组织,只要是参与者,都要不断寻求新知、创发新的利益,让大家都得到成长。因为社区发展或者社区操作,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元的,网络式的。网络式是互动的,大家共同成长。
桃米发展到今天,不是一下子就成功了,做了近20年,才慢慢累积到今天的成功,这是一个需要很多人参与的过程,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议题被激发出来。社区营造的工作,绝非简单的工厂建设,无论是欧美、亚洲还是台湾地区,其实是一个人文社会工程。它永远没有句点,如果说成功,那只有一个阶段的象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桃米有很多团队、很多故事、很多社区居民的愿望,在这里慢慢被满足,形成一种透过跨领域、团队、专业,或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连接,让在地的光环慢慢成长成熟。
以上是我在这一两年内的一些工作分享,希望大家有收获,谢谢!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张力亚老师课件。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投稿/contribution@xiangchoujingji.com
联系电话/86 21 5957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