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韦胜 规划研究所
刚刚结束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代表第十二届江苏省委做了题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加快完善老龄政策,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城镇社区形成15分钟的医疗、文化、健身、养老等服务圈”的内容,关注到了新时期的养老问题。
江苏在制定《“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时就认识到,江苏既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预计到2020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95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5%,到2030年将超过30%。同时,《“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1)到2020年,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街道开展日间照料服务,城市社区提供助餐服务,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分别达到80%、40%以上,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以上。(2)医养资源深度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实现紧密结合。养老机构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到“十三五”末,每个县(市、区)建有1所以上老年护理院或老年康复医院,全省老年护理院达到200所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50%以上。50%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老年人康复活动场所。
从上可以看出,江苏的养老形势依然严峻,并在新时期下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此,笔者想分享我院现有规划成果《昆山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2012-2030)》中关于设施选址中的一些经验,以期对未来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能提供一些思路。其中,主要考虑“社区级老年人口分布”和“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两个问题。
项目组通过对紧邻上海的昆山养老服务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案例,提出了相适应的规划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其中,重点是要解决养老服务设施的布局问题。因为设施类型的不同,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也有所不同。市域内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与老年人口分布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总规中片区化发展思路(分为三大片区: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片区,北部的阳澄湖休闲度假片区以及南部水乡古镇旅游片区)对养老服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指导思路。为此,提出了在设施布局时,重点考虑老年人口分布与设施可达性的问题,实现特色化发展。
规划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在老年人口数据分析时,首先数据采集的基本单元为社区/村,这考虑到了养老服务设施(特别是社区层面的)如果依托于一定的行政单元,在建设和管理时较为方便。其次,方法上采用了空间自相关方法。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是指同一个变量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这里重点以Moran散点图做举例说明:Moran散点图,用散点图描述变量Z与其空间滞后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横轴对应描述变量,纵轴对应空间滞后向量。Moran散点图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记为HH地区)代表了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被同是高值的区域所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第二象限(记为LH地区) 代表了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被高值的区域所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第三象限(记为LL地区)代表了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被同是低值的区域所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第四象限(记为HL地区) 代表了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被低值的区域所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
在机构养老服务设施选址时,考虑了养老服务设施与居住区、医院可达性,并结合市域片区发展提出相关规划策略。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布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密度分布
(1)老年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空间集聚状态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密度的空间集聚状态
对于老年人口数量分布:HH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片区以及开发区的东部,这类地区便于集中配置养老服务设施;LL地区主要分布在玉山镇和周市镇的接壤处和千灯镇的南部,这类地区老年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在设施配置时可以适当降低床位数总量;LH与HL地区分布较为零散,且数量很少,可以认为是空间异常点,本次规划中主要用于指导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如HL地区的周边地区老年人口数量相对较低,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在此地区设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对于老年人口密度分布:HH地区主要分布在玉山镇和开发区的接壤处,这类地区在老年人口总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面积;LL地区主要分布在巴城镇、千灯镇、锦溪镇、周市镇以及昆山镇,这类地区在布局时,如果老年人口总数较多,可以考虑在此类区域的中心位置布置养老服务设施点,因为中心位置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所有老年人到养老服务设施的便利性;LH地区分布较为零散,且数量很少,本次规划中主要用于指导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2)设施可达性分析
现状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可达圈与医院用地叠加
南部与北部片区布局方法
昆山现状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呈“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结构,即城镇中心区的可达性相对较好,乡村地区的可达性较差。与居住和医院用地的叠加结果表明:现状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总体规划中居住用地布局的要求,时间成本需要提升(特别是对医疗机构而言)。
结合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对市域三大片区提出了不同的规划策略:①中心片区,在核心圈层内,适当减少单个设施配置规模,增加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密度,对于这核心圈层以外地区,规划通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②南部与北部片区,这两个片区的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入住率低(平均入住率45.96%),如锦溪等乡镇养老院入住率仅为20%左右,而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密度达1134人/平方公里,千人床位仅5.5床,造成市区老年福利院入住率长期高达100%,出现排队入住现象。。
因此,在近期规划中应当合理改扩建现有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强调护理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并通过增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办法提高外围地区的养老服务可达性。同时,新设一些特定区位的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来提高片区养老优势,如巴城镇在阳澄湖边设置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以吸引上海地区老年人前来旅游式养老。
空间自相关方法可以揭示老年人口数量和老年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可视化手段,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了较为直观的判断依据;空间可达性分析对于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策略制定等提供了较为全局性的思考,为具体设施的选址给予了“自上而下”的辅助作用;从昆山的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分布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养老服务现状:城市中心区老年人口集中,但相关服务水平有限;乡镇养老服务设施却出现了入住率较低的现状。另外,后续还要增强步行可达性的分析。本文所探索的相关规划策略对于这一现象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可以改变城市!
欢迎给我们来稿,投稿邮箱:3985760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