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民教授介绍,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探索,目前其本人所在学科团队已出版关于“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著作”33本,关于“巴渝历史城镇保护方面的理论著作”12本,包括《山地人居环境科学七论》和《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后者的主要内容包括流域尺度移民迁建生态安全评估与规划干预研究、城镇群尺度移民迁建适应性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社区尺度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更新研究、三峡库区区域城镇化实践、三峡库区移民安居实践和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面对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迁建的规划、建设和工程技术课题,学科团队20年来,从人居环境角度,研究移民搬迁的特殊城镇化问题,从库区城镇化、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践。其中承担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和安居工程规划和设计80余项、出版相关学术专著30余本、发表中外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120余篇。
随后,赵万民教授分享了关于巴渝历史城镇保护、 酉阳“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重庆巴渝“地区建筑学”创造、 重庆大足石刻世界遗产地提升工程、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提升等项目的实践探索。
在总结中,赵万民教授表示,国家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范围和各个地区,都非常重视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城镇化的发展,对山地城镇和乡村的侵蚀和对文化冲击,仍然十分严重,尤其对经济发展尚属落后的地区,仍然面临建设和保护的矛盾,以及如何避免建设性破坏的艰巨任务。
西南山地传统人居环境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具有山水生态内涵、聚居独特性和文化性、地方建筑美学和地域技术学的综合价值,是山地民族文化遗存的宝贵遗产,在国家以及国际范围,都是具有十分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保护价值。
在共同面对的工作中,需要从“政策引导”、“科学研究”、“技术方法”、“经济支持”等层面,协同作战,寻求科学道路中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文化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在当前社会普适价值观和建设行为尚有距离、尚不能达到相应“文化觉悟”的时候,必须清醒和执著的从事这项工作的社会呼吁、观念培育、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