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该项目由交通院孔令斌总工程师、王继峰副所长负责,在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项目基于综合交通与大西安都市空间协调发展、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支撑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破解城市交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为切入点,按照分区、分层组织的规划思路,提出西咸一体化的快速道路、轨道交通和枢纽布局方案,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的融合发展。
项目负责人左起:孔令斌(中规院交通院总工程师 ) 王继峰(中规院交通院综合所副所长)
项目组成员左起:黄伟 顾志康 陈长祺 陆虎 于鹏 姚伟奇
一、项目背景
本项目于2011年3月启动,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联合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本次规划与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关中城镇群核心区总体规划同期开展,为统筹规划西安交通系统与区域和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安市位于我国地理中心,是沟通东西、联系南北的重要枢纽,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交通发展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1、如何支撑西安的国家战略职能,引领区域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咸新区等国家战略的发布,西安承载着国家向西开放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职能。但是现有交通系统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国际通达性相对较弱,另外西安一极独大的交通网络,造成过境比例过高,区域辐射能力不足。
2、如何打造适应西咸空间一体化发展的交通体系?
西安、咸阳地理相邻,文化同源,目前已经呈现连绵化发展态势,在建设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指引下,未来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但是目前西咸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通道单一、服务水平较差。
3、如何落实历史文化和大遗址保护要求?
西安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西安形成了独特的历史风貌和山水格局。城市周边分布有大量遗址和陵墓区,城市内部有保存完整的古城墙和网络肌理。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用地跨越、包围遗址区,导致发展与保护的冲突不断升级。遗址周边及古城高强度开发以及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交通品质逐渐恶化。
二、规划思路
针对西安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特征、问题、要求和挑战,采用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按照以下思路开展工作:
1、都市空间主导:基于空间发展特征和趋势,整合交通与城市规划。
2、西咸区域一体:以大西安都市区为对象,加强区域协调,一体化规划都市区交通系统与对外交通设施。
3、分区分层组织:根据瓶颈、产业、空间尺度特征,划分交通分区,分层次组织综合交通体系。
4、低碳方式优先:建设公交都市,强化公交、步行和自行车在交通出行中的主体地位。
5、突出西安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城市、交通发展与遗址保护的关系。
6、发展近远结合:远景格局谋划与近期缓堵措施并重。
7、财政实施持续:处理好综合交通合理发展模式与实施能力的关系,提高规划实施过程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内容
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1、规划范围:西安市中心城区,与西安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面积为490平方公里。
2、控制范围:大西安都市区,包括西安市中心城区、咸阳市中心城区、西咸新区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城市建设地区,总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
3、研究范围:关中—天水经济区,重大区域性交通设施研究扩展到国家层面。
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项目概述
2、现状交通特征与问题
3、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4、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
5、区域和对外交通发展规划
6、道路系统发展规划
7、公共交通系统发展规划
8、客运枢纽布局规划
9、停车设施规划
10、慢行交通发展规划
11、旅游交通发展规划
12、物流及货运交通规划
13、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14、老城交通发展规划
15、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16、重点地区交通改善
规划成果包括1套总报告(含文本、研究报告、意见反馈和图集)、5册专题报告(含调查分析报告、现状分析报告、交通模型报告、老城交通发展策略研究和近期改善策略研究)、一本资料汇编和1套模型平台(含现状模型和规划模型)。
四、规划特点与结论
1、重构枢纽,支撑内陆开放
以打造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为目标,提升空港和陆港,加快内陆开放口岸和中转枢纽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航线,构建多通道、多方式的集疏运体系,整合西安综合保税区、国际港务区和长安号国际货运列车,加强大陆桥运输通道建设。
通过增加西安至武汉、西安至银川等国家快速铁路通道,提升宝鸡、渭南、商洛、铜川等城市的枢纽地位。将枢纽组织由城市扩展到关中地区,加密高速公路通道,疏解过境交通,提升区域辐射能力。构建相对独立的城际铁路网络,加密站点带动沿线城镇发展。
2、分区组织,统筹考虑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和遗址保护
由于西咸都市区的快速扩张,空间尺度由现状30公里扩展至90公里,导致交通组织难度加大。同时,过长的出行距离也将降低城市的运行效率,蔓延式发展也将加剧城市与遗址保护的冲突。为此,规划提出分区组织的创新策略。以遗址带、渭河、古城墙和陇海铁路走廊为边界,将西咸都市区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六大分区,强调由“一城多心”向“多城多心”转变,引导都市区空间形成多层次、多中心体系,控制出行距离。
在交通设施布局方面充分落实分区策略。按照分区均衡、分向组织的原则布局大型对外客运枢纽和主城区边缘换乘枢纽;构建多中心、多层次快慢结合的轨道交通网络;结合分区功能定位和开发强度,采取差异化的停车策略。
3、优化道路分级体系,保证走廊效率
为提高都市区大尺度交通组织的效率,规划创造性地提出都市区网络和城市本地网络相对独立组织。将高速公路纳入都市区交通走廊使用,通过收费调控流量,保证联系效率。在主城区放射走廊和外围新城之间服务布局高等级快速路系统,与主城内部的快速网络有机衔接。
4、将遗址保护作为发展的先决条件
规划提出加强跨遗址带通道的集约利用。一方面,提升截面公共交通分担率,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穿越遗址带的通道数量,以高等级干路为主,减少一般性道路,并严格限制沿线开发强度。
针对古城区,明确提出行政职能外迁,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注重步行与自行车系统完善和路权保障,并通过停车设施建设和收费政策等需求管理措施,限制古城内小汽车的使用,打造宁静、绿色的出行环境。
以大明宫遗址片区作为交通改善示范区,针对不同地块的功能定位和交通特征,提出差异化的交通改善指引,通过打通微循环、调整公交线路、渠化交叉口等一系列措施,缓解遗址保护区与开发建设区之间的交通矛盾。
5、提升交通品质,体现西安特色,复兴慢行交通
结合西安独特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打造独具古都特色的城市绿道网络。依托组团间联系通廊,在组团内构建连续舒适的慢行网络。
通过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公交站点、公园景区、住宅小区合理布局租赁点,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6、构建大都市区模型,强化定量支撑
为了掌握详实的基础数据,我们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组织了包括西安十个区县和咸阳主城区的综合交通大调查,涵盖500万常住人口,收集了近40万条信息数据。在调查基础上,构建了西咸大都市区交通模型平台,模型平台开展了交通承载力、截面通道压力、交通收费政策的测试评估,有力地支撑了战略判断和规划方案。
五、批复情况
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于2012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2014年5月获得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
(美编:爱舒丽亚 排版:高唱)
注:本文分享自“中规院交通院”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中规院交通院始建于1982年,是全国性的交通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机构,承担国家城市交通领域政策和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承接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委托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与研究咨询,组织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