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是贯彻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决定的意见,指导城市规划部门,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立足于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如何履职尽责。
(一)认真学习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推动城乡规划工作改革
1.认真学习十八大以来中央指示精神,对照“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要求。
(1)反思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放在突出位置:城市发展要统筹研究相关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统筹完善建成区与新区城市生态系统。
(2)开展对已编制的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工作。
按照“三去一降一补”要求,结合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评估:检讨人口估算,研究发展规模;城市形态和结构,修复生态系统;优化土地利用,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分析交通状况,评价TOD理念实施效果和改善措施。
2.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关系的基本认识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人工干扰自然生态系统形成,按人类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1)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规划,是从人们的愿望出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占用或者输入自然资源,以自身对自然生态系统认识,改变自然生态系统,建立适应人们生活、就业、休憩和交通需求的城市生态系统方案,并作为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依据。
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区域内和相邻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甚至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造成其不能以自然生态规律自行修复。
城市环境治理,是采取的工程技术等各项措施,促进并实现自然生态自我延续。
城市管理,是基于公众、社会与政府对本区域或者相邻区域自然生态带来不良倾向和变化趋势的认识,通过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措施,规范法人和自然人对自然生态的干扰行为。
(2)相互关系讨论
城市是人聚集、工作、居住、休憩的区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经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理念来理解城市环境保护:要分析从土地利用性质变更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要分析从建成区域建筑总体布局状况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城市环境治理,从产生干扰的源头,来减少对区域内或者相关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二者区别在于:系统性思维、系统性方案、系统性效益。城市生态系统是否具有自然调节能力,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干扰会不会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能力是评价标准。
城市区域内的自然生态修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等城市自然生态,以使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规划工作,总结生态城市试点经验,总结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将生态保护的理论贯穿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系统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丰富城市规划的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容。
(二)认真学习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研究改进城市规划编制意见
1.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调节能力的干扰影响和物种及其生境的影响
土地性质的变更是人们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的问题。城市发展将农林用地变成建设用地并硬化使用,无论对生活或生产,都会带来资源消耗的增加和废弃物的排放,这都需要城市生态系统来保障,也必然会干扰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种生境破坏或改变,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这一对基本矛盾是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长期主题。
2.土地利用与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遭破坏最严重的。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强化城市污水治理。
3.节能和能源利用与大气污染
能源供应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大气质量的基础因素。大气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性的共同主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问题更加突出,责任更加艰巨。
4.城市下垫面变化与城市局地气象
城市规模和结构、建筑高密度和地面硬化铺装,都会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健康。这就是城市设计需要研究的问题。
城市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属性,干扰局地大气循环,进而影响城市气候环境,形成城市热岛、城市弱风效应;且更高强度、密度的开发利用愈发加重了这些效应,引发一系列城市气候问题,对城市宜居、人体舒适、居民健康产生影响。
5.物资流动与固体废弃物处置
废弃物排放是再一次干扰、危害相对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或直接干扰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调节能力的重大难题。区域外向区域内补给生活用品和生产原材料是城市经济和生活的基本要素。除了对水、气直接的影响纳入土地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节能和能源利用与大气污染之外,固体废弃物应当有专门处置,减少次生污染。
(三)研究近期建设方案
以整合新区、新城与建成区关系为重点,推进布局优化和空间效率提升。梳理已批准或正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布局调整,调整相应功能布局,确定优先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引导先富裕起来人员投资创新办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
(四)就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出近期规划调整
以安居乐业的人群住房需求的供应为重点,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制定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措施,目标是结合去库存的要求,补短板,让农村富裕劳动力在适宜自我条件的城市,进城就业定居。
着重讨论二、三线城市去库存。研究支持产业、就业、住房联动政策;研究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与去库存政策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与住房去库存联动。
(五)重视新农村建设保护小镇特色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打造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传承记忆中华文化。
新农村建设要着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支持特色小镇的培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特色小镇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政府与市场互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平台。特色小镇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注重产业特色,符合“7+1”产业定位,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