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建集团董事
项目开发部总裁
日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泡沫经济崩盘的背景下,东京通过工业园区的更新改造与都市再生,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再次繁荣。提到东京,其实有很多范围概念,如东京首都圈、东京城市圈、东京都、东京都(23区)等。今天主要就东京都(23区)与上海的中心城区(外环以内)做一个比较,会发现两者在城市规模和人口总数上是比较接近的(图1,图2)。在东京市民的心目中,对东京的范围概念更为集中:主要在东京都的环状铁路-山手线以内的区域。今天介绍的案例大多位于山手线周边区域。
图1:上海中心城(660平方公里,約1000万人,1.68万人/k㎡)
图2:东京都23区(621平方公里,約928万人,1.49万人/k㎡)
回顾1984年以来东京的地价变迁历史(图3,图4,图5,图6):1984年时地价较低,至1990年接近泡沫经济高峰期,这期间地价上涨明显,山手线附近的地价几乎增长了8倍。随着泡沫经济崩盘,东京暴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为此,东京推出了很多紧急政策来缓解这些问题。政府的行为逐步稳定了市场,地价也开始恢复到平缓区间。1990年至2004年,地价几乎恢复到了泡沫经济前的水平。2008年又有一个小的泡沫产生,但很快再次出现了经济危机,地价再次开始下降。 2010年至2016年,地价处于持续的稳定发展阶段,保证了平稳的城市化发展。
图3:东京地价浮动图(1983年-2015年)
图4:东京地价热力图(1984年)
图5:东京地价热力图(1990年)
图6:东京地价热力图(2004年)
1990年至今,东京东南的临海工业园区通过产业升级转型,工业的规模和就业人口减少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借助工业用地转型的契机,产生了可用于城市更新的集中用地。面对这样的契机,政府推动了很多规划政策的上台,旨在促进民间资本的投入与民营企业的参与。
在东京都的各项城市规划政策中,有两项集中体现了东京城市更新的战略方向。一是1998年出台的《再开发地区》制度(现更名为《再开发促进地区》),一是2002年出台的《都市再生特别地区》制度。《再开发促进地区》制度,主要针对临海和旧厂址等工业用地周边区域的多街区更新;《都市再生特别地区》制度主要针对人口更加集中、道路等公共设施更加完善的单街区,集中在枢纽站附近及城市中心区。(图7,图8)
图7:东京都《再开发促进地区》与《都市再生特别地区》的区域
※图中区域范围,均以2016年目前可收集最新资料为基准
图8:《再开发促进地区》与《都市再生特别地区》的比较
那么,这些制度是如何引导城市更新的呢?具体来讲,如《再开发促进地区》制度,主要针对一些建设强度过低或未利用的工业集中用地,通过该制度的应用,导入新的道路用地和公共用地,以此推进整个地区的土地功能转换,形成复合化的城市街区。而《都市再生特别地区》则以容积率奖励方式,诱导鼓励开发商对于连接基地以外的道路、公园和广场的建设的投入,地区育成功能的导入等,促进地区整体发展。
案例一,东京港临海副中心丰州二三丁目地区的再开发项目。(图9)这里原是造船厂旧址,占地60公顷,由一个商社主导进行投资开发。2006年城市道路开始建设,至2015年,这里成功聚集起科研、大学、商业等复合功能。通过《再开发促进地区》制度,结合《土地区划整理》,实现城市更新。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城市轴线的延伸、区域功能的复合,将其打造成集创新、生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滨海社区。
图9:临海副中心丰州二三丁目地区再开发
案例二,六本木地区东京中城的再开发项目。(图10)这里原是防卫厅旧址,是东京六本木地区少有的集中用地。项目引入了L型内部道路缓解周边交通压力,同时,将一处地区公园与项目内绿地广场空间连接成一个公共绿带,延伸连接城市外部空间,同时也通过连接周边公共交通,构建了由广场、绿地及花园等共同形成的开放的内部步行空间网络。通过宜人的创意公共空间和易达便捷的交通条件,促进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将东京中城成功塑造成了富有魅力的生活、交流的城市又一活力公共中心。通过城市更新,东京中城聚集了五星级酒店、办公楼、高端公寓和创新大学等,使得该地区逐步成为一个高度复合的文化性再生街区。
图10:东京中城的再开发
案例三,二子玉川再开发项目。(图11)二子玉川站前区域位于东京西南,靠近多摩川河,原是游乐设施游园用地,由于东急电铁对该区域车站的改造计划,给该地区创造了再开发的契机。通过多层纽带式公共步道串连起轨道站点、办公楼、住宅和公园等场所,形成了链接车站的复合街区。街区内办公、商业、住宅功能各约占三分之一,如中国阿里巴巴的创意产业乐天总部也从山手线品川枢纽站入驻于此,二子玉川地区已成为创意品牌城市。
图11:二子玉川的再开发
案例四,花园广场大厦项目。(图12)地块位于京桥地区,区位良好,从东京站可步行而至。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高品质的广场实现了地铁站点和商业办公空间的连接。同时,加强和周边地区步行网络的衔接,并增强竖向可达性,改善无障碍设施。整体的城市更新有效的促进了银座与日本桥商业文化地区的连接。
图12:花园广场大厦
案例五,涩谷站五街区再开发项目。(图13)泡沫经济逐渐好转之后,东京都人流逐渐回流,涩谷成为山手线上大型的枢纽之一,日益人流聚集过多,促进了新车站的建设以缓解山手线压力,也为涩谷站整体开发项目启动提供了契机。涩谷站周边地区139公顷均指定为《涩谷站周辺都市再生緊急整備地域》,其中任何街区全部可以应用《都市再生特别地区》制度,来进行城市的更新和创新。同时,涩谷站周边还形成了车站核心区,更新规划以车站为中心,建立五个核心街区进行具体城市更新。那么,如何进行复杂的车站改造呢?副都心线、东横线、山手线、琦京线、银座线、田园都市线、半藏门线,根据新的规划进行了整体的站位调整和路线整合,极大地方便了乘客换乘(图14)。车站移位后,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用地进行再开发,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了政府、民间资本和市民的互盈互利,几乎所有的建设成本由民间资本承担,政府对开发商的公共投入进行了相应的容积率奖励。更新规划中,以官民合作的方式,政府制定了很多可实施的城市导则,如《涩谷站车站核心区规划导则》及《涩谷站车站核心区基础设施导则》。其中,如涩谷作为谷地地区,亟需考虑竖向的垂直交通,导则规定每个街区都要设置垂直的城市交通核,链接车站、商场、办公和空中剧场等空间。涩谷以打造全球文化时尚创新门户为目标,其中作为模范街区已建成使用的涩谷未来之光项目中,建设了一处从车站2分钟即可达的空中剧场,实现了和轨道交通的无缝连接且涩谷IT产业极为发达,日本微信Line的总部和大量电子游戏公司也入驻此地。涩谷车站核心区五个街区中的其他街区的基础部分预计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前完工。
图13:涩谷站五街区再开发
图14:涩谷站车站线路图(改造后)
从2000年至2015年东京地价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地价上涨的地区多是与城市更新和创新相关的区域。(图15)政府积极推动再开发促进地区制度和都市再生特别地区制度,达到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城市的发展。上述案例为我们带来两点启示:单点的项目开发,因缺乏一个整体开发的意识,很难做好城市更新和创新;创造地区品牌和增强居民归属感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东京的城市更新,和中国动辄几百公顷的项目相比很微小,但是实现的成果令人瞩目,希望为大家带来思考。
图15:东京地价变化比值分布图(2015年/2000年)
上述,东京地价浮动图及东京地价变化比值分布图,均参照NSRI日建设计综合研究所的研究结果。
原文编辑/校对:周德琴/日建项目开发部门开发管理室主任
素材提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交流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