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南京拟建城市通风廊道 引长江风入主城吹散雾霾
分类
(编号:2)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3-11-06 13:14:51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城市大气中污染颗粒,本可随风而扩散,但越建越高的楼房,却把污染牢牢锁在了上空。雾霾天出现,风,四处受阻。日前,从上海、杭州等城市传来消息,当地的环保、规划部门正联手对“城市风道”展开研究,从各个城市最通风的地方引风来吹散灰霾。“城市风道”在南京合适吗?南京是不是也能从长江“引风”,让城市和家里南北通透一样,“穿堂风”永远保持空气新鲜?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让风在楼宇间顺畅流通 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启动“通风廊道”的研究,杭州市环保局在该项研究的招投标标书中说,他们希望了解不同年代的城区建设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包括扩散轨迹和浓度分布等,同时分析杭州地形譬如城西山体等对城市通风能力的影响。 和杭州一样,南京的灰霾天气增长快。南京市环保局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就像是在一个大锅底里,空气对流条件很差。只有大风大雨的“洗涤”,才会压制住肆虐的尘土,否则一旦气温升高,加上道路上的降尘不断地被碾轧,形成的“飘尘”就会悬浮在空中。在气象部门的统计中,南京城区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天数都笼罩在灰霾之中。 南京市气象局专家表示,南京污染物扩散条件本身就差,易形成逆温层,加上城区建筑太密集、高层住房太多,也是造成空气流通慢的原因。据介绍,南京常年风级较小。因此,保证城市主风道,减少污染物在城市上空逗留的时间,对改善城市空气有着重要的作用,“打个比方,夏天,只有坐在两头相通的弄堂里,风才大,才舒服。” 南京环科院有关专家昨天告诉记者,简单讲,“城市风道”就是让风能在楼宇间顺畅流通。可城市楼房越建越高,污染物随风飘荡中,常因遇到楼房阻挡,不得不回流,或缓慢地往楼房周围飘移。 多个城市都有“风走廊” 实际上,城市通风廊道已经不是新鲜事,国内外很多城市已有成功先例。 像武汉,主要在城市内外广泛布绿,其中有六条生态绿色走廊,构成了六条“风道”,最窄二三公里,最宽十几公里,它能使武汉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至2℃。而在上海,由于夏天多刮东南风,秋天多是西北风,所以在浦东规划建设了一条250米宽的世纪大道,这条“风走廊”,可以让风能通透穿过。还有德国的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风(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人们就规划建设了五条城市通风走廊,让焚风从城市中穿过,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脏空气带出去,效果非常好。 南京市环科院一位专家表示,他们也注意到了其他城市的先进做法,“引风入城,还能避免夏季因空调引发的电力资源浪费,以及因热风不散引起的环境恶化。” 他告诉记者,南京一年四季的风向虽不同,但刮东南风、东北风的天数多。所以,城市东南、东北方向的房屋密度就要小,房屋高度也要控制;而城市道路建设,也应与风向契合。这样,就能让江、河、湖面上的风刮进主城区,充当都市的“大风扇”,给城市降温。此外,居住小区建筑规划时,要错位布局、或面风向半围合布局,也利于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 “通风廊道”和生态结合 记者昨天了解到,通过利用山体河谷等自然条件,南京其实也规划预留了6条生态通风走廊。“这些生态通风走廊就像城市的一个个大‘出气孔’,可确保郊外的普遍凉爽空气吹进来,把主城的热空气置换出去。”南京总体规划修编的一位专家表示,“生态通风廊道”南京早就提出来了,否则夏天热岛效应会更厉害,冬天雾霾也会更多。 据介绍,其中,江南的3条生态通风走廊分别为:紫金山—青龙山—黄龙山;方山—秦淮河;牛首山—祖堂山—雨花台。江北的3条生态通风走廊分别为:老山—长江;大厂—化工园;长芦—玉带—八卦洲。 这些生态通风走廊的宽度有的是三四公里,有的是一两公里,长度基本都有数十公里,分别利用山体林地、河谷水道、湿地、绿地等自然条件,通过建设限高等手段,形成开敞空间和城市的大“出气孔”。 目前,大部分生态通风走廊已基本形成,并正在发挥作用。个别生态通风走廊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如老山—长江之间,还要沿长江三桥连接线两侧增加大量绿化,使老山和长江通过绿化连在一起。 不过,预留这些生态通风走廊也遇到很多困难,南京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长芦—玉带—八卦洲之间,有一条4公里宽的隔离带,当地企业一直想把这块地用于建设,专家组和当地有关部门反复沟通,最终还是坚持把它预留下来了。因为,这块地一旦用于建设,将卡住这条生态通风走廊的“咽喉”。(金陵晚报记者 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