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19期(2016年第65期)
△引言。为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提出的疏解都市功能核心区非核心功能的要求,我市于2013年启动了核心区的大型批发市场外迁的工作,对提升核心区的城市形象,缓解交通与人口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外迁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批发市场外迁实现了空间上的“腾笼换鸟”,还需尊重市场机制,妥善解决产业转移的利益再分配。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市场外迁推进迅速,置换出的用地实现了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产业升级转型的预期目标。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市场外迁面临的供需矛盾,一是中心地带的批发市场具有明显区位优势与商业氛围,供需关系致使部分商家不愿外迁;二是商品流通领域中的批发环节的空间外迁,延长了零售环节的渠道,提高了商品经营者成本;三是新兴市场的商业氛围、交通组织、公共服务配套资源落后,致使招商引资陷入困境。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政策导向下,市场外迁与转型升级同步进行。2015年,中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北京向外疏解区域性批发市场,其工作思想是控增量、疏存量。同年,政府出台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确定了新增产业和功能的底线,“城六区[1]”批发和零售业新设户数实现降幅20%以上,其中东、西城的降幅在45%以上,增量控制取得明显成效。减存量的方式一是政府主导搬迁,针对“城六区”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出台搬迁时间表,将市场整体搬迁至河北、天津等地。同时,承接市场给予减税、减租、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市场与商家入驻。二是迁批留零,就地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机遇,逐步构建“电商化批发市场”,推进仓储与物流外迁,实现以批发为主的低端产业向零售为主的高端产业转变,孵化市场的核心品牌。2014-2015年上半年,北京共疏解了121个商品交易市场,合计减少营业面积115.1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2%。2015中国(北京)电商大会也引入了“互联网+批发市场”主题,助力市场外迁。
△成都:“北改[2]”政策背景下,兼顾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引导市场外移,业态提档升级。政府编制了《成都市商品市场布局规划(2009-2020)》,强调以市场主导,力争3-5年内推进中心城区商品市场外迁,实现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调整转型。但首个三年计划遭遇阻力,主要原因:一是权属复杂,成都的传统市场多为破产国有企业土地上改建集聚,产权转移困难,涉及地方、企业和商家多方利益重分配;二是外围市场同质化严重,政府规划到2020年的四大市场集中发展区共10平方公里,但各区(市)县新建、在建和拟建的专业市场总规模已超16平方公里,出现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此外,位于新开发区域的外围市场缺乏人流支撑和配套设施,商家注重眼前利益,不愿外迁。因而在2013年,政府制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商品批发市场调迁试点方案》,采取三种模式,积极引导:一是关闭外迁,与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不符合的市场实施关闭,引导商户外迁到规划承接区市场;二是提档升级,与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划相符的现状专业市场片区,将现货批发、物流配送作业等业态转移到承接区和物流园区集聚,改建提升为展贸型、仓单交易、电子商务、总经销、总代理、特约销售商务楼宇或贸易总部;三是转型发展,对处于城市零售商圈内、硬件条件和配套设施完善的楼宇型专业市场,改造转型为零售商业、商务服务、文化娱乐、餐饮住宿等业态。力争至2017年实现对三环路以内现有老旧市场的调迁改造。
△对重庆的启示。2013年,我市出台的《关于推进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与《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明确了各功能区市场的指导发展意见,确定了核心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向外环布局原则。经过近年来全力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场主导的外迁存在进展缓慢、分流以及搬迁不彻底的现象。2013年至今,核心区已外迁与明确外迁的市场有6家,基本为重大基础设施占地外迁,三年仅完成应搬迁市场的15.4%,搬迁后分流为10家市场,且未完全向外环市场集中。二是外环承接市场陷入招商不足、经营困难、配套滞后的困境。新建18家市场平均招商率不足一半,实际入驻率更低(不足40%)。同时前期建设投入巨大,且招商不足,致使资金回笼缓慢,缺乏对配套设施的持续性投入。此外,货车限行不严、市场周边配套未同步拆迁,外迁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进一步延缓了市场外迁的进程。
重庆应汲取北京与成都的经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适应市场发展规律,出台限制清单,明确搬迁时间表,有序引导内环市场向外环市场逐步集聚;适应“互联网+”转型发展的需要,构建“电商化批发市场”;大力培育外环承接市场的业态与商业氛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有序承接内环外迁市场,实现抱团发展。
[1]即位于北京中心区域的六个区,分别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2]成都北部金牛、成华、新都三个区区域改造的民生工程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