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雪岗存量空间的更新实验
作者:李林晴(中规院深圳分院)
未来充满想像,科技创造无限可能。面向未来的理想科技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服务为内核、产城无界交流的理想奋斗沃土。坂雪岗从产业之城到创新之城,需要响应科技产业生态的发展趋势,以城市存量资源为基础,转变疏离的产城空间关系、为创新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土壤。
畅想未来科技城,坂雪岗存量更新的核心议题在于:无边界的资源流动、可支付的创新空间、持续的创新能力。
议题一
无边界的资源流动
坂雪岗和龙华以梅观高速为界,华为与富士康两大产业核心空间毗邻,却联系阻隔。坂雪岗内部,城市与产业以不同的速度成长,产城发展的时空差距、空间内部自组织的混沌成为阻碍坂雪岗成为理想科技城的壁垒。坂雪岗的发展需要融合产城隔离的有形之界,化解空间毗邻下的行政资源交流桎梏、社会地缘关系淡漠的无形之界,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以跨行政区整合的视角,我们提出坂雪岗与龙华的双剑合璧发展。通过梅观市政改造、城市设施共享,建立华为创新母体与周边产业组团的互促生长。
识别创新母体(华为园区和富士康园区)周边的潜力存量空间,植入智环,作为建立产城空间关系的纽带,串联创新母体与创新细胞。坂雪岗内的智环根据地域特征进行分段功能布局:
岗头河段作为提供科技服务,培育创新基因的共享平台;
平南铁路段作为城市缝合,供给休憩的复合铁路公园;
吉华路段作为沉淀城市记忆,传承文化基因的场所。
我们希望智环以创新的土壤的角色,政策平台的形式支持更多空间的可能性,承载更加丰富的设施与活动。
议题二
可支付的创新空间
坂雪岗复杂的存量空间,混沌、无序、拼贴的空间组织是软肋,却也隐藏着隐形的社会联系和规律,同时带来低成本、多元和可持续的发展机会。
理想科技城的本质是可持续的创新造血能力,然而创新从来都不是在既定的规则中产生,创新空间也是一样。未来的创新将突破产业园区的边界,产居融合的社区、多元复杂的城区都有机会成为创新空间,核心是适应产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空间需求和可支付的入驻成本。
基于人群联系理清存量空间组织逻辑,重新认识城市存量空间的价值,探讨城中村造成产城疏离的原因。摈弃全盘推倒重建的更新方式,以混合功能的活力社群,重新定义创新空间的组织规则。在各成壁垒的空间组团中尝试建立功能交流的可能性,为思想的碰撞提供更多选择、为创新的发生提供更低成本。
议题三
持续的创新能力
因一群人,兴一座城。理想科技城的灵魂是创新创业的科技人群,创新之“新”也来自这群人。创新之下,是以特殊存量空间形式响应特定人群需求特征、活动规律;创新之上,是社会脉络重建,强化坂雪岗的身份特征和地域认同感。
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未来的科技人群的生活工作方式将走向“垂直工作,水平生活”。立体分层的空间设计可以响应并优化这种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高效集约的垂直空间满足科技人群的工作需求,重视美感的水平网络满足生活服务的全方位供给。
此外,坂雪岗科技城创新公共服务和交通服务的空间供给方式。独立占地的基本教育、医疗服务之外,将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集约化、模块化为超级NODE网络,立体分层的嵌入存量空间。用最灵活的空间形式、密度和功能为“垂直工作,水平生活”提供功能支撑,提供激发灵感的感知体验。
轨道和中运量公交、PRT个人快速公交、自行车高速路、特色慢行网络、智慧交通技术则适应科技人群交通需求,创造适合未来科技城社会运作方式的时空关系。
坂雪岗科技城具有复杂存量更新和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地的双重身份,基于存量空间的更新实验为创新空间的营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坂雪岗高密度空间下的高文明社会,创新在这里孕育,也在这里启程。
国际咨询设计联合体成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深圳市都市实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中规院项目组成员:
朱荣远、王泽坚、刘雷、田禹、李福映、肖锐琴、周游、叶成、李长春、徐澜宁、曾胜、李林晴、萧竣元、陈道民、吉海华等
中规院参与实习生:
萧俊瑶、刘佳、步兵、那慕晗、王卓琳等
文中图片均来自项目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