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文雯、莫思飞(深圳市都市实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过去的城市更新往往发生在城市区域发生衰败的地方,是政府或相关组织的主动性的更新行为,而深圳因其城市建设与产业的高速发展,部分旧城区已经无法应对城市总体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样的城市更新行为很多是由原有的规划的滞后性带来的区域发展不均衡所引发的。
2014年华为终端总部外迁东莞松山湖,有人解读这是由于深圳土地资源紧缺、房价暴涨带来的实体经济萎缩产生的“产业空心化”;也有人认为这是深圳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正常现象。那么,在本项目中如何平衡本区龙头企业华为的需求与当地中小企业及城市居民的需求,这些需求的重叠部分是什么?在项目伊始我们对华为及周边人员的调查走访中发现,不居住在华为周边的人对周边环境的意见不大,他们更关注通勤问题;居住本区的人普遍反映周边缺乏高质量的商业场所、公共空间等公共配套设施。也有人说:如果这里改造得和关内条件一样好,房价涨到5-6万的话,那自己只能搬到更远、房租更便宜的地方。所以城市更新产生的高质量城市空间,如果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成本的急剧上涨,这样的更新是成功的更新吗?
坂雪岗科技城的未来一定是一个多种生长期企业并存与交融的复合创新区域。 应对企业成长阶段对空间需求的差异,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提供了从初创型企业共享办公、成长期的写字楼办公到独立企业总部的多种空间,满足不同规模及类型企业的需求。
城中村更新议题是深圳旧改议题中很重要的一项,我们认为主体的多样性才能带来结果的多样性,一个城市的多样性应该来自于居住者的多样性,因此设计尽可能的保留本区中的城中村,保持较低成本的居住空间和内部丰富的商业活动。通过微更新的手法,拆除质量较差的建筑,填充绿地、公共空间,注入新业态:独立书店,酒吧,设计商店等。寻找更新的关键点关键路径,从内部活化城中村,建立从城中村内部到城市开放空间的连接。
重点片区北边毗邻天安云谷、佳兆业等大型综合办公及商住楼盘,南侧与华为园区相接,这种体量与中间沿河的密集而细碎的城中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新规划形态上,多种空间的混合将呈现:新建建筑从高度、肌理方面与城中村融合,形成沿南北两侧向中间河道逐渐降低的天际线。新建区域恰好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肌理之间,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既是一项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创新的机会。我们反复研究与尝试了各种建筑形态的可能性,最终以一种空间混合的新型建筑实现两种建筑肌理的过渡,既呼应了大体量建筑的尺度,又在大体量中创造与城中村肌理和尺度相符的细碎的建筑体量。
新建建筑形成的大量类裙房的建筑体量是我们设计中的共享平台。共享平台实际上是一个机能高度混合而又灵活的共享服务空间,它可以为居民提供日常社区服务、休闲娱乐服务,也可以为初创企业提供共享办公空间,会议中心等。 新建建筑的水平共享平台及连廊衔接至城中村,形成了跨街区的公共空间网络。这些城中村顶部的连廊,每隔一定距离的节点处,可以下到地面层走进城中村,就如同新建建筑的触角,有机地渗入到城中村的内部使得改造过后的城中村不是孤立地与新建建筑抗衡,而是相互依赖着成长。换言而之,改造后的城中村的居民或是创业者能够通过这些适宜步行的连接享受到新建建筑中共享平台的服务,同时连接又能为城中村注入新生,带动新建建筑的人流走进城中村,至此在保持城中村可负担性居住的同时,弥补了缺失的城市服务机能。
考虑到现阶段的机动车保有量及深圳土地短缺的因素,以发展生态绿色城市的前提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为原则,我们认为未来的交通模式将是一种利用信息化技术(交通数据的采集、交通需求的响应调配)取代硬件升级(新增固定的交通路线、新增停车场等)的方式。
为缓解核心地区的交通拥堵,换乘点在核心区域外围的分布能降低区域内部车辆的使用从而减轻核心区域的交通压力。这样的节点需要提供停车设施和高品质的公共交通设施,完成从汽车到更环保的交通模式的无缝接驳的换乘方式。停车换乘设施在核心区(目的地)提高停车收费,从而让汽车分散在场地边缘,为中心区分散车流。
NODE系统被视为我们设计中锦上添花的一笔。它的概念形成源于区域身份的构建以及城市机能的补足。 NODE实际上是一些小体量的构筑物,甚至可以说是建筑尺度的装置艺术,它的底层架空设计强调了它的公共共享身份特质,每一个NODE以不同形式模块拼装使它们既独特又和谐地融入在一个完整的区域标示系统中。简而言之,它就像是城市中的黑匣子剧场一样,用它的实验性和趣味性展现了该区域的前瞻性和未来感。
NODE分布在城市网络中,以五分钟生活圈为依据构筑了NODE网络,提供医疗救助、图书借阅、物流网点、车辆充电等服务,在远期可作为微型换乘枢纽,连接了地铁,PRT站点与步行路径,更便捷高效地满足周边居民交通需求,增进公共交通灵活性,减轻交通压力。借助node引入文体活动场所,使重要节点在社会角色和建筑类型上都更具标识性,改善周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公共环境。
对于复杂的城市更新问题、深圳特有的城中村改造问题,之后我们还会进行更多的的摸索与思考。本项目是我们给出的一种尝试,希望对坂雪岗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产业转型与城中村激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都市实践参与人员:
刘晓都、刘湘怡、莫思飞、孙文雯、杨铭川、申晨、仲刚、岳然、郑植、MATT、MILUTIN、廖梦君、李聪毅、刘勘、许潇(实习生)、陶靖宇(实习生)、周煜(实习生)。
交通咨询顾问:Urban Standard
雪城大学顾问:王飞、卜冰
文中图片均来自项目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