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 本文发表在《地理学报》,2003年2期,271-284页。收录于《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432-451页,商务印书馆,2010。在中国城市体系研究中,周一星首先进入的是规模结构,然后是职能结构,最后才进入空间结构。一个重要机遇来自基金委批准的“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选题。在三年半时间里周一星和他的群体从城市体系的点(城市的中心性、国际性)、线(空间通道和内外经济联系)、面(由点和线构成的区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开研究,一共发表了22篇论文。本文是整个课题的汇总,也是在张莉[1]“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经济区研究”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本文在“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区别于前人的观点:(1)划分经济区的视角是新的,不是以往计划体制下内向性经济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而是市场体制下兼顾了对外对内两种经济联系的地域组合;(2)应用的资料和方法是新的,不是以往定性和凭经验的,而是定量和实证的;(3)得到的结果是新的,全国性核心区的确定、经济区的过渡性、边界的模糊性、3个大区和11个亚区的划分都不同于以往的同类研究,它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联系的现实。十几年过去,不敢说这项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指导了实践,但是论文的认识与国家的一些战略决策是耦合的。例如,2003年广东省提出“泛珠三角”构想,就是文中所说的经济核心区在竞争中拓展腹地的行为。“泛珠三角”9+2的范围与我们提出的以大珠三角为核心的南方区的范围基本一致。再例如,文中提出,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经济核心区辽中南或辽宁已经远远落后于改革开放后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3个经济核心区,东北已经从一级经济区降格为二级区。2003年9月国家正式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从80年代提出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概念和假设;到90年代在长三角、北京、辽中南等地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实证研究;再到21世纪初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经济区和山东半岛发展战略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周一星老师在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指导下,对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跟踪研究!本文2014年10月荣获《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高被引频次奖。
题注:
本文发表在《地理学报》,2003年2期,271-284页。收录于《城市地理求索——周一星自选集》,432-451页,商务印书馆,2010。
在中国城市体系研究中,周一星首先进入的是规模结构,然后是职能结构,最后才进入空间结构。一个重要机遇来自基金委批准的“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选题。在三年半时间里周一星和他的群体从城市体系的点(城市的中心性、国际性)、线(空间通道和内外经济联系)、面(由点和线构成的区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开研究,一共发表了22篇论文。本文是整个课题的汇总,也是在张莉[1]“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经济区研究”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本文在“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区别于前人的观点:(1)划分经济区的视角是新的,不是以往计划体制下内向性经济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而是市场体制下兼顾了对外对内两种经济联系的地域组合;(2)应用的资料和方法是新的,不是以往定性和凭经验的,而是定量和实证的;(3)得到的结果是新的,全国性核心区的确定、经济区的过渡性、边界的模糊性、3个大区和11个亚区的划分都不同于以往的同类研究,它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联系的现实。
十几年过去,不敢说这项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指导了实践,但是论文的认识与国家的一些战略决策是耦合的。例如,2003年广东省提出“泛珠三角”构想,就是文中所说的经济核心区在竞争中拓展腹地的行为。“泛珠三角”9+2的范围与我们提出的以大珠三角为核心的南方区的范围基本一致。再例如,文中提出,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经济核心区辽中南或辽宁已经远远落后于改革开放后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3个经济核心区,东北已经从一级经济区降格为二级区。2003年9月国家正式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从80年代提出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概念和假设;到90年代在长三角、北京、辽中南等地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实证研究;再到21世纪初开放条件下中国城市经济区和山东半岛发展战略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周一星老师在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指导下,对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跟踪研究!
本文2014年10月荣获《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高被引频次奖。
[1]张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博士,教授级高工,主任研究员
周一星先生和张莉女士在邯郸赵王城,2003年7月.
1 引言
在地域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地域的组织,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在空间经济的各种组织形式中,经济区无疑是最综合而富于变化的一种,也最能反映研究者的创新性。
中国一向重视经济区的研究。仅仅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代表性的经济区划就先后有刘再兴[2]、陈栋生[3]、杨树珍[4]、顾朝林[5]、杨吾扬[6]、胡序威[7,8]、“九五计划”[9]等提出的许多方案。这些方案与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区划有所不同:(1)研究者不再坚持经济区是“具有全国规模专门化的生产地域综合体或地域经济综合体”[10,4],更多的人已经认为经济区是在地域差异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11,6, 7],开始融入一些西方经济区划的理论。(2)经济区划的原则和形式趋于多样化。过去公认的经济区划四原则,即“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经济现状和远景发展相结合”、“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逐渐被突破,经济内在联系、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口岸作用、能源动力基础、省区经济协作和市场经济规律等都成为经济区划的重要依据。省区界线被打破,重叠型、非全覆盖的经济区开始出现。但是这些方案的区域划分主要是从内向型经济联系出发、凭经验或凭理论判断进行的,很少考虑外向型联系,很少建立在实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用实证的方法,兼顾对内对外两种经济联系,探讨开放条件下中国跨省区的城市经济区组织。之所以在世纪之初选择这一论题,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好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两大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经济联系已经成为拉动国内经济联系和形成新的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
(2)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中,区域差异正在扩大,经济和人口进一步向沿海城市密集地区集聚[12],经济的空间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3)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中国2000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6.09%,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组织作用,在对外经济联系中的枢纽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我国众多的区域问题也有赖于通过城市的发展来解决。
因此,通过对中国内外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揭示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组织,可以明确各地区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区位选择和空间扩张,对于外商投资,都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概念和原则
笔者以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或城市密集区为依托,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具有对内、对外经济联系同向性特征的枢纽区,核心、腹地、经济联系、联系通道是城市经济区构成的四大要素。
城市经济区是综合经济区的一种类型,它与一般综合经济区的不同仅在于城市经济区更加重视中心城市在经济区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更加强调中心城市这一区位实体对其他区位实体的支配地位[13]。
本文的城市经济区按以下原则进行组织:
(1)中心城市原则
中心城市是城市经济区的核心,也是城市经济区形成的第一要素。中心城市依托一个特定的区域而存在;不同尺度的城市经济区有不同尺度的中心。全国一级的城市经济区以若干个都市区组成的城市密集区为中心,二级区以高等级城市或都市区为中心。
(2)联系方向原则
现实世界中的空间经济联系纷繁复杂,纵横交织;但是在开放条件下各地域单元一般都有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是中心城市与腹地组合在一起的主要依据。这一原则不仅体现在国内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体现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门户区位是对内、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的结点[14]。
(3)腹地原则
腹地原则强调经济区范围与中心城市吸引范围的大体一致性。所谓大体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是因为城市腹地范围强调的是现状联系,又兼顾了行政边界的存在。腹地分析,并灵活运用腹地原则,对腹地范围进行综合评价,是本文用实证方法进行城市经济区组织的主要依据。
(4)可达性原则
可达性是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地方保护等行政壁垒在区际联系中的障碍不断削减,交通通讯条件成为影响空间可达性的主导因素。由于区域之间的信息联系与依赖交通设施完成的客货联系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交通可达性的资料也更易获得,因此本文的有关分析以交通可达性为主。
(5)过渡界线原则
由于城市吸引范围的断裂点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确定经济区的边界始终是困扰研究者的一大难题。我们认为经济区界线划分要视研究目的而定:用于操作的组织型经济区划,应该有明确的界线;认识型经济区划是为了反映客观经济联系的实际,不妨采用过渡型界线。本文以后者为主要目的,允许城市经济区的空间重叠。
3 城市中心性和核心区的确定
城市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为它以外地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是衡量城市功能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克里斯塔勒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用电话指数作为度量指标[15]。后来的学者又先后提出了利用零售业和服务业销售额[16]、城市中心职能数和职能单元数[17]、城市个体间交互作用量[18]等方法来度量城市中心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单指标已不能反映城市中心性的复杂内涵。国内的文献则常把城市的中心性与城市的结节性混为一谈。
本文取劳动力指标、流量指标和开放指标3大类共14项要素[②],分别代表城市职业构成、空间相互作用和对外开放中所获得的中心性。建立多指标体系对城市中心性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22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心性指数。指标体系如下:
在各项指标中,劳动力指标和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基本部分(为城市以外服务的部分)分别用回归型最小需要量法和区位商法求得,其他指标本身即可作为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服务的部分。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城市的各项中心性指数及综合中心性指数,据此把全国22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心性分为五级,图1是前4级中心城市的分布。
上海(5.34)、北京(4.82)中心性指数分居第一、二位,远高于所有其他城市,是全国的一级中心城市;广州(3.20)与深圳(3.00)以接近的中心性指数居第三、四位,共同构成南部中国的中心城市。其他位居前列、中心性指数大于1的天津、武汉、沈阳、大连、西安、南京、哈尔滨、重庆分别位于全国不同的区域,是具有区域性意义的二级中心。从图1可见,中国前4级中心城市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中心城市分布最为集中,已经形成都市连绵区的空间构架[12];京津唐地区则拥有北京、天津两个功能强大的中心城市,合起来和长三角、珠三角共同构成我国北、中、南3大核心区。此外,辽宁、山东、福建沿海也都是高等级中心城市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内地的武汉、重庆、西安等城市则具有较高的中心性等级。高等级中心城市在沿海几处的高度集中和在内地的大分散是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突出特点,这一分析成为两级城市经济区中心城市确定的依据。
图1 中国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
4 人流、物流、信息流联系及腹地分析
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经济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本节分别利用外贸货运流、铁路客运流、铁路货运流、人口迁移流和空间信息流资料,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大陆跨地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作为城市经济区划分的主要依据。
4.1 外贸货运流
对外贸易是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它与另一种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46.95%,其中沿海省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的96%。可以说外贸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桥梁。我们利用1997年全国40个局级海关的进出口流量流向资料,揭示了各省区进出口的主要“出海”口和各海关进出口货流的主要联系地域[19]。
中国外向型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可概括为:
(1)我国外贸货流的生成与集散,表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征,与地域经济水平、人口分布、区位条件等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外贸出口的生成地和进出口集散地的重合,强化了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沿海主要海关所在的高等级中心城市是外贸货流的主要集散地。其中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和大连的腹地范围广大,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工:大连是东北各省对外联系的主要出海口,天津是华北、西北各省区对外联系的主要口岸,上海是长江沿岸地区进出口的主要门户,广州和深圳的影响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青岛与厦门、福州,分别是山东和福建两省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口岸,跨省联系相对很少(图2)。
(3)内地省份外贸货流亦多从沿海口岸进出,与本省口岸的联系一般较弱。但是位于沿边地区的黑龙江、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普遍受到当地海关的较强吸引。由于局级海关资料是处级海关的汇总,说明以上6省区的沿边口岸在所在省的对外经济联系中已经开始发挥重要的影响(图2)。
图2 中国大陆外向型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1997)
4.2 铁路客货运流
交通运输是区际联系的支撑系统,运输技术、运输能力和运网改善都影响到经济联系的空间范围和联系强度,运输联系也成为表现经济联系的现实途径[20]。在各种运输方式中,铁路是跨地域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主要途径。
4.2.1 铁路客运流
铁路客运流资料来自于1999年5月铁道部对全国58个主要铁路站点进行的直通OD客流调查。我们的分析集中在由4个直辖市和25个省会组成的29个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客运联系[21]。分析发现:
(1)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核心区的崛起,吸引了全国客流向东部地区的集中。东部城市集中了55.8%的客流量,其中的61.7%在东部的中心城市之间完成;中部城市的客流量中,与东部城市的联系占61.6%,表明向东联系是中部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西部城市的客流量中,自己内部的交流量占较高比重(51.7%),但在与中部(14.0%)和东部(34.3%)的客运联系中,也把东部作为主要联系方向。
(2)省级区域间的客流联系有向沿海大城市汇聚的特征,北京是最重要的全国性客流中心,占29个中心城市客运总量的15.1%,比第二位的上海高出5.9个百分点,上海又比第三位的广州高出2.4个百分点。上海对于东北以外的中心城市都有重要影响,广州的影响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尤其对西南地区有较强影响。其他的区域性中心依次是郑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它们都是所在大区的客流中心,沈阳在29个中心城市客运总量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13.7%降到1999年的3.4%,成为最突出的变化。
(3)1999年客流量最大的3个城市对依次是北京-天津、上海-杭州、上海-南京,据最新的列车时刻表,广州-深圳间的列车班次甚至超过北京-天津,反映北中南3个核心区内城市间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已经非常高。
4.2.2 铁路货运流
利用《中国交通统计年鉴》1985年和1998年省级行政区间的铁路货运统计,分析了我国区际铁路货运联系的变动趋势和空间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货物平均运距不断提高,各省区内部的运量比重不断下降,区际运输联系的比重都在增大。说明各省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突破行政边界的限制,开放度变大了[22]。
(2)在开放度提高的同时,东部沿海省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动向,一是沿海发达省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例如京津之间、冀鲁之间、京沪之间、苏粤之间、辽宁与津鲁之间等;二是沿海发达省区对中西部的货运联系范围扩大、方向多元化,辐射力在增强。最典型的例子是长江下游的沪、江、浙和珠江下游的广东向内地的货物发送范围明显的分散化,山东、广西也呈相似的趋势。
(3)在开放度提高的同时,中西部省区区际货运联系的重点明显向“下游”沿海省区移动。例如山西向冀、津方向,吉、黑向辽宁方向,安徽朝江、浙方向,两湖朝广东方向,川云贵向两广方向,豫、赣同时向几个沿海省方向,发送货物的比重都明显增加,深处内陆的西北诸省的区际联系虽然和沿海省区的联系强度还不够高,但总趋势也在向东移动。
(4)国内区际货运联系方向与进出口货流方向的同构,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过程对国内经济联系的大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图3 中国铁路货运联系空间格局(1998)
4.3 人口迁移流
人口迁移流是区际经济联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迁移活动的发生深受迁出、迁入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迁移活动还伴随着资金流动、技术扩散以及信息传播等其他形式的经济联系;已经完成的人口迁移又会引发下一轮的迁移活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进行了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按现住地(1990年7月1日)和原住地(1985年7月1日)分类的人口迁移调查,提供了1985-1990年5年间人口迁移流量流向资料。1980年代末我国以沿海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在“五普”资料尚未公布的情况下,用1990年的人口迁移资料仍然可以反映区域之间人口联系的特点。
通过对人口迁移资料的深入分析,我国的区际人口迁移联系具有以下空间特征:
(1)“就近求富迁移”是人口迁出的主要流向。沿海和中部各省区一般把附近的发达沿海省市作为首位迁移方向,形成了广东(珠三角)、苏沪(长三角)、京津冀、辽宁等几个明显的迁移人口的集聚核。西部省区虽然深处内陆,但是在巨大经济梯度的强大拉力下,也受到沿海发达地区的较强吸引。
(2)规模因素和传统联系影响到人口迁移的方向。四川、河南等人口大省不仅是主要的人口扩散核,也是重要的人口迁入地。山东与黑龙江、吉林之间,四川、河南与新疆之间受传统迁移联系的影响,至今联系仍很密切,而且现在已从历史时期的单向迁移活动发展为目前的双向人口迁移。
图4 中国人口迁出联系的空间格局(1985-1990)
(3)沿海地区对迁移人流的吸引力虽然遍及全国,但是受距离成本的约束,各地的联系仍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在西北诸省、西南诸省和东北诸省,都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人口迁移地域系统。几个沿海的经济发达区,也都与周围地区形成人口迁移的紧密联系区,如粤、湘、桂、琼之间,沪、苏、浙、皖之间,京、津、冀与山西、内蒙之间,都存在着较强的迁移联系。
总之,在以沿海地区为主要迁入地的总格局下,各地区又形成相对独立的西北、西南、东北人口联系子系统,以及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各集聚核为核心形成的紧密联系区。
4.4 空间信息流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城市增长的优势区位从商品交换枢纽转换为信息交流的中心[23],信息中心性成为决定城市中心等级高低的关键因素,空间信息联系在跨地域经济联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空间信息联系表现为电话、电报、传真、信件、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长话流[24、25]和信件流[23]在国内外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研究中都得到应用。国家邮政局在1999年对全国236个主要城市进行的一天信函联系的OD调查(1788万件),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了减少由于调查期短造成的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将基础资料合并为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信息交流资料,据此分析我国区际信息联系的空间特征,主要结论有:
(1)由于信息联系成本小,受限制程度低的特点,区域信息联系方向具有相对的分散性,但东部地区仍是主要的信息集中地与发送地,以信息集聚的功能更加突出。东部各省市之间的信息发送占东部总发送量的61%,而中部发送量的67%和西部发送量的56%也发往东部。中部和西部收到的信件,分别有57%和48%来自东部。
(2)在相对分散的信息联系格局中,各省区仍然有主导的联系方向,全国基本形成以北京、广东和沪苏浙为核心的3个全国性的信息集散系统。在信息集聚中北京的吸引范围是全国性的,在信件的发送方面,北京的辐射范围变小,主要影响辽、吉、津、冀、鲁、陕等北方地区。广东和沪苏浙虽然也是各省区信件的主要到达地,但所占比重远赶不上北京,而在信件的发送方面,广东和沪苏浙的地位则相对上升,主要联系方向有所分工,前者主要联系长江以南的湘、川、桂、鄂、琼、贵等地,后者主要联系长江流域和福建等省。
(3)对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之间大宗信件流的分析表明,存在着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3大联系网络。北京的信息网基本覆盖全国,上海与广州的信息网则是区域性的。在3大系统之下,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区域信息网络。
总起来看,信息联系方向较为分散和多样,各级信息地域系统间的分工并不是特别明显。
对上述各种流量流向资料的分析表明,向沿海省区联系是我国跨地域空间经济联系的主要特征;在东部,又主要向京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3大城市密集区集聚。但是不同类型的经济联系,向沿海地区汇聚的程度是不同的。以外贸货运流为代表的外向型联系中,向东集聚的强度最大,3大核心区在对外经济联系中的枢纽地位特别突出。但是沿边省区与陆地邻国之间非太平洋方向的外贸经济联系也是在开放条件下具有重要趋势性的特征。在铁路客货流、人口迁移流、信件流为代表的内向型联系中,虽然也反映出各种要素向沿海地区,特别是向3大核心区汇聚的明显趋势,但是区域中心在要素流动中的集聚功能较为突出,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都形成了区域性的地域联系系统。
5 核心区腹地范围研究
以上对城市中心性等级体系和对空间经济联系的研究,都反映了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3大核心区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所处的支配地位。因此,全国一级城市经济区组织,主要围绕3大核心区进行。
这里把外贸货运流代表外向型经济联系,把铁路客运流、铁路货运流、人口迁移流和区域信件流代表内向型经济联系,分别分析3大核心区的外向型腹地和内向型腹地。
由于各套资料统计单位不完全一致,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分别将其归并为全国30个省区之间人、物、信息的空间交流资料,并用京津冀、沪苏浙、广东来代替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考虑到3大核心区所处的绝对优势地位,地域单元的这种转换对腹地范围的分析影响不会很大[26]。
由图5可见,3大核心区在内向型和外向型经济联系中的腹地分布范围大体一致,京津唐的腹地主要在华北、西北等地,长三角的腹地主要在长江流域,珠三角的腹地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但是,由于内向型和外向型联系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导致了3大核心区两种类型的腹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在外向型联系中,经济要素向沿海地区高度集聚,腹地受到核心区的强烈吸引,二者之间联系强度较高;而在内向型联系中,经济要素向沿海地区集聚的程度相对变弱,从而使3大核心区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强度降低。
(2)3大核心区在内向型和外向型联系中影响范围的广度有所不同。以联系强度0.05作为影响范围的分界线,京津冀和长三角在内向型联系中影响所及的总面积相对扩大;而珠三角在内向型联系中的影响范围却相对缩小。
(3)在外向型联系中,山东、福建、东北相对独立,具有各自的对外联系枢纽和相对独立的腹地;而在内向型联系中,这些地区成为依附3大核心存在的强度不等的腹地范围。
(4)3大核心区在内向型和外向型联系中与腹地联系特征的差异,也造成了广大内陆地区联系特征的差异。在外向型联系中,中部地区受到沿海地区的较强吸引,一般具有较为明确的联系方向;在内向型联系中,以西部为主的广大内陆地区与核心区的联系强度则相对较小。
3大核心区在内向型和外向型联系中与腹地联系程度的差异,反映了三者在经济联系中的职能分工: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程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在对外联系中的地位突出;京津唐地区凭借北京的优势地位,在内向型联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在外向型与内向型联系的腹地范围兼有广度和强度,这也是长三角能够成为全国最大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原因。由于香港是珠三角最大的出口方向,珠三角在大陆对外经济联系中的地位,也是香港在中国参与世界经济体系活动中门户作用的体现。
对3大核心区两种类型腹地的分析表明,无论在内向型和外向型联系中,都有3大核心影响势力的空白区或薄弱区。这表明在3个全国性的核心区之下,区域性中心城市有自己相对完整的低一级的腹地范围。
6 城市经济区组织方案
6.1 一级城市经济区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根据核心区与腹地之间联系强度的高低,把中国的经济地域划分为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分别命名为北方区、东中区和南方区,见表2、图6。
表2 中国一级城市经济区组织方案
经济区
中心城市
核心区
紧密腹地
次紧密腹地
竞争腹地
边缘腹地
北方区
北京、天津
京津唐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中段四盟三市
辽宁、吉林、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东段三盟一市、阿拉善盟
山东、河南、陕西
新疆、黑龙江
东中区
上海、南京、杭州
长江三角洲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湖北
山东、河南、陕西南部、江西、四川、重庆、贵州、福建
湖南
南方区
广州、深圳
香港、澳门
珠江三角洲
广东、湖南、广西
海南、云南、西藏
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福建
图6 中国一级城市经济区分布图
北方区 以京津唐为主要联系方向的腹地,覆盖了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几乎所有省区,因此将其命名为北方区。北京、天津是北方区的两大中心城市,北京是国家首都,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港,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海港和外贸口岸,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成为北方各省区对内对外联系的主要枢纽。就联系强度看,河北、山西、内蒙中段是京津唐地区联系最紧密的腹地,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强度则相对减弱,表现出随距离衰减的明显趋势。京广、京沪、京哈、京包-包兰-兰新等纵横交织的交通干线网,构成了区内联系的主要骨架,是北方区空间经济系统形成的主要支撑。
东中区 东中区借用了胡序威先生大经济区组织方案中的命名[7],但范围有所不同。我们的东中区以长江中下游的沪、苏、浙、皖为主要构成单元,在沿长江流域向内地延伸的同时向南北扩展,范围包括鄂、闽、鲁、豫、陕南、赣、渝、川、贵、湘等地。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密集区和都市连绵区,优越的居中门户地理位置,使长三角在沟通南北、东西之间的经济联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江南北缺乏沿江铁路干线,东中区各省区内横向经济联系的开展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会促进东中区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南方区 南方区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范围包括长江以南的赣、湘、粤、桂、琼、闽以及西南地区的云、贵、川、藏和重庆。除了广东以外,珠三角核心区与桂、湘联系紧密,在内向型联系中与海南有很强的联系,在外向型联系中对云南、西藏也有较强的吸引。受区位条件限制以及长三角腹地的挤压,珠三角的内向型腹地相对较小,但是毗邻港、澳的优越位置为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赋予了更大腹地。交通不畅是影响区内联系的主要因素,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的建成和梅坎铁路、内昆铁路、粤海铁路、渝怀铁路的修建将使区内交通状况大大改善,尤其是在沟通与西南各省区的联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3大城市经济区之间互有重叠,鲁、豫、陕南是北方区与东中区之间的竞争腹地组成的过渡带。闽、赣、鄂、湘、渝、川、黔是东中区与南方区之间的竞争腹地组成的过渡带。处于过渡带上的这些省区,对外联系方向有较多的选择性,因而也是核心区扩大腹地的争夺对象。湖南的联系方向已经更多地转向珠三角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动之一。
6.2 二级城市经济区
一级区是基于3大核心区对国家全覆盖吸引前提下的城市经济区划方案。但是,无论是对城市中心性等级的划分,还是对外向型、内向型腹地范围的研究,都表明在3个全国一级城市经济区之下存在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二级经济区。依据城市经济区的组织原则,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又划出11个二级区,见表3、图7。但是在各区的具体组织中,各个因素的具备程度有所差异,并不具有绝对的可比性。根据高级中心具有低一级中心的功能和高级经济区覆盖了低一级经济区的原理,华北、华东、华南等3个二级区,以3大核心区紧密腹地范围为主,还包括了相邻省区的部分地区,它们的特点不再重复。对其它二级区作一简单说明。
表3 中国二级城市经济区组织方案
二级区
腹地
华北
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中四盟三市、河南北部
华东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北部
华南
穗、港、深、澳
广东、湖南、广西、海南、江西南部
东北
大连、沈阳
辽中南地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三盟一市
西南
重庆、成都
四川盆地
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西北
西安、兰州
关中和兰州地区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阿拉善盟
新疆
乌鲁木齐
乌、石、哈天山北坡
西藏
拉萨
一江三河地区
山东
青岛、济南
山东半岛
福建
厦门、福州
闽东南地区
武汉
武汉地区
湖北、河南南部
图7 中国二级城市经济区分布图
Ⅰ华北区Ⅱ华东区Ⅲ华南区Ⅳ东北区Ⅴ西南区
Ⅵ西北区Ⅶ新疆区 Ⅷ西藏区 Ⅸ山东区Ⅹ福建区 Ⅺ湖北区
东北二级区 东北二级区包括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东三盟一市。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密集区形成东北区较为发达的核心区;以大连为主导的辽中南港口群,构成东北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门户;以哈大线为主轴的发达交通网,支撑起东北区内部联系的主要骨架;东北区相对完整的地域结构,使辽中南地区免受其他中心的干扰,与广大腹地之间形成密切的经济联系。可见,东北二级区构成要素齐全,内部一体化程度高,是发育较好的一个城市经济区。
我们没有把辽中南作为国家级的经济核心区,没有把东北区作为一级经济区,是我们的分区方案与以往各种方案的一个巨大不同。理由是:改革开放以后辽中南或辽宁或整个东北的各项经济指标虽然都有一定增长,但是近二十多年的相对滞后发展,它在整个国家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大大下降,无论外向性联系的外贸进出口比,还是内向性联系的人口迁入比、信件到达比、铁路客运比、航空客运比等,辽中南或辽宁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另外3个经济核心区,差距已在一个等级以上。
西南二级区 西南二级区以重庆、成都为核心,以川、云和贵为腹地,成渝、昆渝、成昆、川黔、贵昆等交通干线构成了区内联系的主要通道。西南一市三省在内向型联系中,以重庆、成都为核心形成相对完整的地域联系系统,相互间有较高的联系强度,但是,区内各地对外的经济联系方向不一。云、贵在对外经济联系中,主要受广西出海口和珠三角口岸的吸引,四川和重庆则受到长三角、珠三角、广西出海口岸和本地口岸的共同吸引。这种分散复杂的对外联系格局,影响到西南二级区的发育程度。
西北二级区 本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以陇海-兰新线为主要通道,范围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和内蒙古的阿拉善地区。西北各地在内向型联系中,相互之间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外向型联系中,四省区基本以京津唐为主要的出海口,主要联系方向较为一致。西安在全国城市体系中地位较高,但由于偏离西北的地理中心,在内向型联系中的地位反而不如兰州,与区外其他地区却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可见,西安与兰州在西北二级区中分别相当于地区的门户区位和中心区位城市,在内部的客货交流中,兰州的地位突出;在外引内联和西部开发过程中,西安则可以作为向西北进发的第一站。
西藏二级区和新疆二级区 在内向型联系中西藏主要受四川的吸引,新疆主要受陕、甘、豫的吸引。之所以把新疆与西藏单独作为两个二级区,主要考虑到它们在通达性、对外经济联系方向的独特性和幅员面积的特别巨大。两个区都地处边远,深居内陆,与沿海核心区之间的陆上距离都在3500公里以上,航空距离也都在2500公里。这种区位条件使两个区的发展除了自身努力以外,需要依赖全国的支援,而不是单独靠某个核心区的带动。两个区都位于边疆,与沿边邻国的外贸联系是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如新疆的进口货物中有45%来自哈萨克斯坦,新疆出口额的63%去吉尔吉斯斯坦。西藏出口货物的83%输往尼泊尔,与尼泊尔的进口额也占西藏进口总额的11%(尼泊尔占西藏进口货物来源地的第四位,次于日、韩、澳)。与陆境国家的经济联系,是西藏、新疆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也是今后经济发展的趋势。
山东二级区 把山东作为一个二级经济区,主要原因是山东有以青岛、济南为中心发育较好的城市密集区、独立的外贸经济联系系统和巨大的人口规模。山东的进出口货流几乎处在青岛局级海关的完全吸引之下,受其他口岸的影响很小。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外向型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城市密集区也已初具规模,足以构成次级的区域中心。青岛、济南目前对省外的影响还较小,今后经济区能否进一步扩大,取决于中心城市的发展以及中心与后方腹地之间联系通道的开拓。
福建二级区 福建二级区具有厦门、福州两个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和初步成型的闽东南城市密集区,外向型经济发达。与山东类似,对外经济联系方向的独立性,也是福建省单独成为一个二级城市经济区的主要原因。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是福建二级区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与台湾完全实现“三通”,以至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台湾能够顺利回归,将会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的迅速发展。届时不仅福建的经济实力会大大加强,对国内的经济联系方向也会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
湖北二级区 湖北二级区的形成主要归因于:(1)有强大的中心城市——武汉。(2)在内向型联系中湖北与3大核心区联系都较松散。武汉位于连接南北两个核心区京广通道的中点,又是长江上的重要河港,湖北的外贸货物可以经武汉口岸直接入海。武汉的腹地实际上超出湖北省域,考虑到地理接近性和现状联系我们把河南南部的南阳、信阳和驻马店并入湖北二级区。河南和江西处在两个沿海核心区的共同吸引下,而各自的中心城市实力偏弱,目前不足以组成单独的二级区,因此根据现状联系把豫南、豫北、赣南、赣北分别归入不同的二级区。
7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各种现状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核心的城市体系结构特征,以及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11个二级城市经济区的空间经济格局。展望未来,可以预见:(1)辽中南和整个东北的资源、人才、区位和经济基础的优势犹在,它在未来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它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摆脱了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困境以后,仍有可能复兴,成为国家的一级经济区。(2)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的边缘部分很有可能出现变动。山东如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可能把它二级经济区的腹地扩展到河南和河北南部。如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福建二级区的范围将大大扩展,在国家的经济功能将明显提升。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会发生变化。(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首先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将会促进西北、新疆和西南、西藏等二级区的发育。藏在中国对外经济联系中的枢纽作用会逐渐突出,甚至不排除在云南、黑龙江等沿边省区发育为新的城市经济二级区。
参考文献
[1] Li Chunfen. Inter-Regional Connectivity-As a RecentFrontier of Regional Geography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5, 50(6):491-496.(in Chinese)[李春芬. 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J]. 地理学报,1995,50(6):491-496.]
[2] Liu Zaixing. Some Issues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1985(6):45-49.(in Chinese)[刘再兴. 综合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6):45-49.]
[3] Chen Dongsheng. Some Issues of ProductivityLocation ofChina[J]. Productivity Location and Territorial Planning, 1986,4:3-14.(inChinese)[陈栋生.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几个问题[J]. 生产力布局与国土规划,1986,第4辑:3-14.]
[4]Yang Shuzhen edited. Study ofChina’s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M]. Beijing: China Expectation Press, 1990.(in Chinese)[杨树珍主编. 中国经济区划研究[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5] Gu Chaol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UrbanEconomic Region [M]. Changchun: Jilin Science Press, 1991.(in Chinese)[顾朝林. 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M]. 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1991.]
[6] Yang Wuyang et al. A Discussion of the TenEconomic Regions [J]. Economic Geography, 1992, 12(3): 14-20.(inChinese) [杨吾扬等. 中国的十大经济区探讨[J]. 经济地理, 1992, 12(3):14-20.]
[7] Hu Xuwei. On the Typology and Organization ofEconomic Regions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3,48(3): 193-202.(inChinese) [胡序威. 论中国经济区类型与组织[J]. 地理学报,1993, 48(3):193-202.]
[8] Hu Xuwei. Organizing the Macro Economic Regionsand Enhancing the Inter-provincial Coordination by Planning [J]. GeographicalResearch, 1994,13(3): 16-22.(in Chinese)[胡序威. 组织大经济区和加强省区间规划协调[J]. 地理研究,1994, 13(3):16-22.]
[9] ”Ninth Five Years” Plan and the Future Goal Programin 2010[N]. Economic Reference, 1996.3.20.(in Chinese)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N]. 经济参考报,1996年3月20日.]
[10] Guo Zhenhuai et al. Economic Region and EconomicRegionalization[M]. Beijing: China Price Press, 1998:196-198.(in Chinese)[郭振淮等.经济区与经济区划[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196-198.]
[11] Hu Zhaoliang. Several Issues of EconomicRegionalization [J]. Economic Geography, 1984, 4(3): 163-166. (inChinese)[胡兆量. 经济区划的几个问题[J]. 经济地理,1984, 4(3):163-166.]
[12]HuXuwei, Zhou Yixing, Gu Chaolin et al. Studies 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Dispersion in China’s Coastal City-and-Town Concentrated Areas [M]. Beijing: SciencePress, 2000. (in Chinese)[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3] HooverE M , Giarratani F.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M]. Shanghai: ShanghaiFareast Press,1992:221.(in Chinese)[胡佛,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21.]
[14]Zhou Yixing. MajorDirection of Economic Linkages: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J]. CityPlanning Review, 1998(2): 22-25. (in Chinese)[周一星.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 城市规划,1998(2):22-25.]
[15]Christaller W. Central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 [M]. 1933, translated by Baskin, C.W., EnglewoodCliffs, N J and London:Prentice Hall, 1966.
[16] Preston R E. TwoCentrality Models [J]. Yearbook of Association of Pacific CoastGeographers.1970, 32:59-78.
[17] Marshall J U.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s [M].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9.
[18] Phillip B. Power and Centrality: A Family ofMeasur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 92: 1170-1182.
[19] Zhou Yixing, Zhang Li. The spatial pattern ofChinese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 [J]. Economic Geography,2000,20(1):18-24,20(4):49. (in Chinese)[周一星,张莉.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J]. 经济地理,2000, 20(1):18-24;20(4):49.]
[20] Jin Fengjun. A Study of Coexistent Development ofTransport and Economic Connec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1993,13(1):76-80.(inChinese)[金凤君.运输联系和经济联系共存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3,13(1):76-80.]
[21] Zhang Li. Study on the Inter-Regional EconomicLinkage inChina[J]. China Soft Science, 2001(11):99-103. (inChinese) [张莉. 我国区际经济联系探讨[J]. 中国软科学,2001(11):99-103.]
[22] Zhou Yixing, Yang Jiawen. The Tendency of FreightFlow in the 1990s’China[J]. China Soft Science, 2001(6): 85-89.(in Chinese) [周一星,杨家文. 九十年代我国区际货流联系的变动趋势[J]. 中国软科学,2001(6):85-89.]
[23] Wheeler J O, Mitchelson R L. Information Flowsamong Major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United States[J]. Annals of the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9, 79 (4): 523-543.
[24] Green H L. Hinterland Boundaries of New York and Boston in Southern New England [J]. Economic Geography, 1955,31:283-300.
[25] Yu Wei.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nformationInteraction among the Major Cities of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88,43(2):141-148.(in Chinese) [ 虞蔚. 我国重要城市间信息作用的系统分析[J]. 地理学报,1988, 43(2):141-148.]
[26] Wang, M.Y. China’s Core Economic Regions and TheirHinterlands [J]. Western Geography, 1994, 4: 45-61.
[②] 14项指标中,信件集散量来自国家邮政局进行的主要城市信件调查,城市对外贸易额来自国家海关按报关单位进行的进出口贸易额统计,其他都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8》。
相关链接:
? 周一星先生专栏?肆:中国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研究
?【九九重阳 品读前辈经典】周一星先生专栏?叁: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
? 周一星先生专栏?贰: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
? 周一星先生专栏?壹: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