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全国城乡规划设计奖”评选结果已揭晓,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交申报的1134个项目中,我大深规院喜获四个全国一等奖:
《深圳国际低碳城系列规划》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9 开发单元规划》
《留仙洞总部基地城市设计》
《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总体规划》
接下来,我们将每周和诸位分享一个全国一等奖项目,敬请关注。
作者:荆万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规划背景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入了新的历史节点。2015年12月,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巴黎协定》获得通过,协议对所有缔约方都明确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也为中国加快绿色发展提供了外部制度约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亟需推动国内气候治理政策、技术、市场相应变革,从而更好地履行减排承诺。
加快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之路,是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家要求的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从2012年启动规划编制、2013年启动开发建设的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正是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进行了先行探索。
深圳国际低碳城是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2012年5月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在李克强总理、欧盟领导的见证下,深圳市长许勤提出深圳与欧盟各方务实推进可持续城镇化伙伴关系发展的建议,重点提出深圳与欧盟合作规划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打造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未来深圳国际低碳城将发展成为气候友好城市先行区、新兴低碳产业集聚区、低碳生活方式引领区、低碳国际合作示范区,努力打造国家低碳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态度,成为中国低碳领域国际外交与合作的窗口和平台。
深圳国际低碳城选址于深圳、东莞、惠州三市交界处的龙岗区坪地街道。片区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山林、园林和水域资源丰富,1/2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自然生态优良;同时基本生态控制线外的城区高度建成,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坪地街道是深圳市典型的“三低三高区域”,即片区经济发展低水平、产业结构低端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但单位水耗、电耗、碳排放强度较高,分别为深圳市平均水平的4倍、3.6倍、2倍。作为十大战略发展地区之一,深圳市希望通过国际低碳城的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低碳绿色发展,提升绿色坐标系下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将低碳绿色打造成为新时期深圳经济特区的显著标志。
作为深圳市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市的一个最重要的实践任务,深圳国际低碳城将吸取发达国家以高碳排放为代价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教训,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低碳城将从低碳发展到能源转型、从产业发展到城市发展、从规划编制到建设实施等诸多领域集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在广东省层面,也将为部省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提供先行探索经验和技术支撑。
(二)总体思路
中欧政府间就深圳国际低碳城的使命定位形成共识,即以低碳生态发展为导向,集聚先进、成熟的城市发展要素,形成具有示范价值、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径,向外输出融合产业经济、开发建设、城市运营等一揽子经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深圳市政府基于务实探索、稳健创新的原则进行了战略部署,即低碳城的开发分为1平方公里的启动区、5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和53平方公里全域示范区三个空间层次,逐步推进,分别实现低碳营城及低碳技术的“研发”、“中试”和“量产”等阶段性目标。
紧扣低碳城的发展目标、战略部署和开发建设需求,低碳城规划工作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编制启动区详细蓝图和投融资规划,以示范项目为抓手拟定开发建设时序与项目投融资安排;其次,遵循规划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编制低碳城全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战略性空间布局,并制定分区规划发展指引;最后,编制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投融资规划,承上以落实低碳城全域发展战略,同时基于启动区规划实施情况进一步优化并完善低碳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
(三)规划构思与主要的技术内容
本次系列规划以低碳生态为导向,以城市规划为平台,统合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绿色交通、开发策划、投融资测算、城市运营等多个学科,形成兼具系统性、综合性、实施性的低碳营城方案。规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以生态为基,搭建自平衡、可自持的绿色基础设施(GI)框架
好的低碳生态城市首先是绿色、亲近自然的城市。因此,规划针对低碳城生境破碎受损、水质污染、内涝风险及地质灾害风险等问题,结合现有生态潜力及特征,选择了17个因子,运用GIS空间分析、AHP层次分析及生态诊断叠加等方法,搭建了安全、健康的生态框架,布局自平衡、可自持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这种布局将逐步引导低碳城形成自组织的生境网络、自规避的地质安全格局、自循环的雨洪调蓄及水质净化系统和自调节的风廊冷岛微气候调节系统。
2,基于SMART规划技术框架,制定低碳生态空间策略
低碳城规划摈弃了国内低碳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技术至上”的错误导向,并尽量避免了不计成本地堆砌应用大量低碳生态技术。取而代之的是,低碳城的空间规划策略更关注城市发展的本源性需求,更尊重民众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更注重城市层面的结构性减碳、生活方式的行为性减碳、项目层面的技术性减碳三方面的有效结合。
本规划建立了SMART低碳规划设计技术框架,基于空间布局植入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形成低成本、高效能的综合减碳模式。SMART针对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空间尺度,衍生出具体规划策略,以指导空间方案的形成。
SMART涵盖了碳汇网络、微气候、绿色建筑、绿色市政、低碳交通五大领域,落实到低碳城规划拟定的具体策略如下:
(1)构建碳汇网络(Sequestration):打通多条生态廊道,将穿越低碳城的丁山河滨水生态廊道与外围山体空间连接起来,形成通山达水的整体空间格局;注重城区内部河岸绿地、城市公园等绿色空间的塑造,并以绿廊连接核心生态斑块,形成相互联通的绿色生态网络,促进城市生态减碳。
(2)优化微气候(Micro-climate):营造多条区域性通风廊道和冷岛,保留城市的呼吸空间,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同时,借鉴传统的客家围屋通过建筑布局调节微气候的营建手法,将启动区建筑组群调整成为顺应夏季主导风向的“梳式布局”,并利用天井、冷巷形成冷热交换空间,实现被动式节能,间接减少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
(3)绿色建筑应用(Architecture):集成运用低成本、成熟度高、推广性好的绿色建筑技术。通过屋顶绿化、平台花园、墙面绿化等方式实现建筑的立体绿化,在0-10米、10米、40米三个建筑高度营造绿色生态的室外环境作为园区内创新交流平台。加强旧工业建筑、旧居住建筑的绿色建筑更新改造,并对绿色建筑施工和营运提出了指引。
绿色建筑改造(旧工业厂房改造为研发中心-萃坊)的实施图片
(4)高效利用资源能源(Recycle):结合规划区域特点,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禀赋、技术成熟度、区域要求和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对多项低碳能源资源利用技术进行比选,最终选定分质供水、雨水综合利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适宜性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
(5)引导绿色交通出行(Traffic):遵循TOD建设理念形成“复合紧凑的邻里中心”的空间布局模式。提高社区中心地段的路网密度,以形成小街坊的城市空间;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布局居住、零售、办公和公共空间等多元功能;充分借鉴传统岭南建筑骑楼的特点,以林荫道、骑楼、通廊、底层连廊、底层平台等方式,串联各邻里单元,形成连续、舒适的全天候空间,营造良好的自行车和步行等慢行出行环境。
3,落实低碳生态规划策略,制定多层次的空间方案
规划以全域总体规划、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投融资规划、启动区详细蓝图和投融资规划三个层面,制定贯穿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低碳生态规划空间方案。
53平方公里全域规划总平面示意图
全域总体规划侧重于以空间布局实现结构性减碳的目标,构建了“一轴一带、一核三心、十字拓展、组团布局”的空间功能结构,布局了自平衡、可自持的绿色基础设施、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单元、绿色智能的城区道路交通和市政设施系统,并从城市风貌、公共空间系统等方面努力提升城区综合环境品质,着力营造国际化氛围和体验。
5平方公里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图
拓展区规划成果包含了为政府实施规划管控而量身定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为综合开发运营主体制定的投融资计划。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投融资规划上承全域总体规划,落实总体空间结构,整合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和河流整治;下接启动区详细规划,引导从启动区沿丁山河向南延展以打造城市活力带,让启动区的带动效益在空间上得以延续,在功能拓展上更为综合且有了发展质量上的全面提升。
5平方公里拓展区整体鸟瞰图
5平方公里拓展区丁山河
5平方公里拓展区近景
拓展区控规制定了“活、绿、真”三大核心策略。“活”,是以TOD模式布局产业社区单元,以产城融合的理念细化功能安排,以建设有吸引力的产业新城;“绿”,是在拓展区划分的22个规划控制单元中,分解落实全域总体规划确定的低碳指标体系,形成详细的指向绿色生态开发建设的规划指引;“真”,是以滚动开发、精明实施、持续运营为原则,基于建设现状制定了衔接政府管控和市场分期滚动开发的规划实施文件。
启动区是深圳国际低碳城的首要建设区域,功能定位为“世界级2.5产业创智园区、国际化低碳科技示范城区”。启动区详细蓝图依托以SMART技术框架确定功能结构、交通系统、空间形态、开放空间、环境景观、开发强度,整体上构建复合、创新、低碳的城市空间,并制定低碳生态规划方案和用地开发指引。
1平方公里启动区丁山河畔
4,制定“三划耦合”的综合实施计划,全流程参与并指导开发建设
面向开发实施,本次系列规划以空间规划为核心,制定了由“空间规划+项目策划+投融资计划”共同构成的“三划耦合”的实施计划。
空间规划精明设定开发时序安排,并从功能与规模、公共空间、建筑形式、建筑形态、绿色交通、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绿色建筑等内容分别落实到各个地块的规划设计要点,指导用地出让和项目开发建设。
项目策划包括项目战略定位、市场物业产品定位、开发计划、启动计划、土地取得与出让、开发模式和运营策略等,服务开发主体市场决策。
投融资计划包括投资模式、融资模式、运行机制、经营管理及风险控制等的投融资方案。
“三划耦合”的综合实施计划将全流程参与并指导“规划—开发—运营”各个阶段,涵盖从规划编制到规划管理、从土地出让到建筑设计、从投资节奏安排到产品投放等各个环节。
(四)创新与特色
1,创新规划技术团队的角色定位,提供全流程的持续技术服务
本次规划拓展了规划技术工作的边界,从传统的规划编制延展到规划实施、施工建设阶段的技术服务,实现从规划编制者到技术协调人的角色转变。实践新角色的方法是由深规院形成技术、营建两个层面的统筹协调平台,打通了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技术路径。在不同的规划阶段,规划技术团队为开发主体提供包括项目立项报审、规划方案解释、技术统筹调解、用地方案协调、现场施工指导、后期运营建议等一系列技术支持服务。
2,创新协同规划的工作组织方式,集群设计解决系统问题
低碳规划是前沿领域,在世界范围都缺少系统的规划实践,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建设具有开创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突出特征,这就要求多学科的专业协同和技术创新。
工作组织形式的创新体现在拓展参与低碳规划工作的学科领域和专业门类。深规院牵头组建了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核心,包含产业经济、生态学、景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能源系统、绿色交通、建筑设计、工程勘察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项目技术团队,在短时间内共同探索综合效益最优的技术集成方案,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项目的快速有效实施。
3,创新性地搭建综合技术服务平台,支撑和协调政府与开发运营机构的双向决策
国际低碳城的开发建设由市、区两级相关政府部门和开发运营机构共同负责,协同推进。因此,本次规划面向多元开发建设主体,依托综合技术协调平台,立足于综合效益最优,做好双向需求衔接,进行兼容性的技术创造和客观中立的技术调解,以有效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因应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本规划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法定文本、简洁通俗的技术研究报告、刚弹结合的导控文件,以便于规划管理操作。
因应开发运营机构的需要,本规划形成了开发产品策划文案和投融资计划,妥善服务于企业的开发决策,引导资源的高效投放。通过评估项目开发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和市场可操作性,重点研究项目后期开发、招商、投融资、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策略建议,最后提出项目投融资方案实施指引,为项目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4,创新低碳生态技术选择和系统集成方法,实现综合效益最优
低碳生态是一种可持续的营城方略。低碳生态规划从优化配置空间资源的角度出发,力求营造更绿色、更生态、更低碳、更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来承载城市经济的升级转型,提升城市的生活工作环境,引导低碳健康的城市生活。
本规划对于低碳生态技术的选择不追求单项技术的最优,而是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谋求多项技术系统集成后的综合效益最优。
本规划建立了低碳生态技术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区位、资源禀赋、技术成熟度、本地需求、经济可行性、政策可行性、体现人文关怀、有推广价值等因素,判断先进低碳技术的本土适宜程度,制定低碳生态技术集成应用策略,构建以水、能源、废弃物为核心的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力求实现综合效益最优。
5,创新规划技术方法,形成适应持续滚动开发且很好应对发展不确定性的规划方案
国际低碳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营城过程,规划力求形成高适应性的开发策略和规划导控指引,以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
全域总体规划建构了组团式、可生长的空间框架,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拓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入并改良“规划控制单元”技术方法,以规划控制单元作为规划导控平台,在服务城市发展、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强调单元层面的主导城市功能、开发总量控制,在刚性的控规单元框架中为下阶段单元详细规划留足弹性,以灵活应对未来发展。
启动区详细蓝图按照“可操作、可管控”的要求,在传统指标基础上新增街区物理环境、绿色交通、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绿色建筑等指标,分强制和引导两类进行管控,从而形成融合地方规划管理要求的低碳生态控制指标体系,体现灵活性。
(五)实施效果
1,2014年初,深圳国际低碳城入选国家行政学院、人民网联合主办的全国十大新型城镇化范例;2014年6月,入选2014年低碳中国行“优秀低碳案例”暨年度低碳榜样;2014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低碳城(镇)试点;2014年12月,低碳城入选全国第一批APEC低碳城镇优秀规划项目,是广东省唯一入选项目,并有望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2,鉴于本项目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创新、有效及可拓展的解决方案和示范,获得美国保尔森基金会“2014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作为全国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项目,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发展模式的创新以及可推广性获世界认可。
3,在系列规划的指导下,低碳城启动区、拓展区项目开发进展顺利。启动区引进了航天科普、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个、亿元企业30家,多项重大项目已经建设完成。拓展区土地整备工作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实施。
4,已经建成的低碳城国际会展中心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论坛,吸引了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上千人的参会、献计献策和投资。2014年参观考察人数达上万人次。
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员
司马晓、荆万里、吴晓莉、俞 露、单 樑、张一成、周亚琦、刘 浩、陈永海、王 健、李 峰、王代明、李 理、黄威文、刘应明等
此外,本项目还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和深圳市第十六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