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的设计是要获得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实我很不情愿称之为工作环境,因为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已经把工作环境想象为人的生活环境,白天也在这里生活,而不仅仅是工作。
我们学习了一些欧洲的经验,把每个建筑的轮廓都完全限定了。所以不管是智利、瑞士、英国、日本,还是年轻或上了年纪的设计师,谁参与进来,都必须按照既有的轮廓设计。不管外形多规矩,里头可以有自由发挥的地方,所以整个园区不会太混乱。我们有建筑设计导则给每个建筑师,非常细致非常严格,允许挑一点,但挑得极为有限。这些房子实际是贴在一起的,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

诺华上海园区
另外,很多中国的城市提到工业园,一定程度上对密度都抱有一个“敌对”的态度,觉得密度高可能是问题。但密度高也可能带来都市性,有比较多的商业消费的选择,还有更多的人的交流机会。所以它虽然是一个园区,但是从文化角度、商业角度来说,密度还是很积极的。我们跟业主有这种共识,最后得以实现这样的密度。当时我们给浦东规划部门汇报,交流和谈判后,55%的覆盖率被认可。2006年开始到现在,中间很多事情变了,后来覆盖率又降到45%,但也比平时的30%高很多。覆盖率这个问题本身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密度的问题,还有邻里关系、空间质量的问题,户外的空间、公共的空间,有没有限定、围合?我们现在讲的公共空间,是人的活动空间。连接入口的那块绿地,为什么从这里进入?一进去,通过廊就到了一个院落,一边是实验楼,一边是餐厅。餐厅不属于实验楼,而是属于整个园区,所以这又是一次交流的机会。餐厅一边是大花园,一边是属于实验楼的院落。

院落设计
实验楼的外观,我们用的是陶土,很简单、亲切的立面。真正做实验的空间,满足抽风、洁净等高要求。科学家在这儿做实验,但可能药做不出来。药可能是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做出来的。这还不够,每层都有一个起居室。更重要的,是让不同楼层的人有机会见面。这个实验室的层高约有5米,当时我们想会有人走上走下吗?因为我们建筑师给使用者的是一个邀请,不是强制的使用,所以当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小型的起居室或小书房,有些书架、杂志,有地方可以坐,可以看书。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康。所以大家走了楼梯,中间又碰到了朋友,说了话,还有一个地方能让他独处一会儿,看本书。

建筑内的楼梯设计
尽管这是一个企业个体的设计,但是否也折射出一些需要我们在城市层面考虑的事情?我每次去诺华开会,都回不去张江地铁站,因为这个鬼地方叫不到出租车。但我老想着,如果诺华外面就是商业街,还需要为里面设计这么多吗?也就是说,如果张江超越了科技园,而变成一个真正的城市,我相信诺华园区的设计会很不一样。所以,虽然诺华的经验可以带到其他的工业园设计,但我还是希望看到类似去做一个城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