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样东西是中国城市的大姨妈:
雾
霾
与
拥
堵
基本上,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段
这两样宝贝都会轮番来访
并能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一个成功转型的例子
它就是:
温哥华
小编想,从规划的角度来看看温哥华的漂亮转身
或许能给我们中国城市一些借鉴意义:
1887年,温哥华开通了第一辆火车
.
同样在1887年,Abyssinia号轮船驶入温哥华
这座地理位置重要的城市,渐渐进入了工业文明
1890年,温哥华街头出现了有轨电车
大城市的雏形开始在这里慢慢的形成
从1890年至1928年,温哥华一共修了总长为113.9miles的轨道
从老照片可以看得出
那个时候的郊区还可以看到远山
不过
从1936年开始,城市开始疯狂扩张
鲍勃(一位很牛的人)说:从那时开始,城市就开始不断的发展交通
“And from here forward, it’s transit, transit, transit.”
-Bob Rennie
当然是指机动车交通咯
从1949年开始,灾难性的后果开始慢慢显现
但还不十分明显
二战后,全球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加上一些规划策略上的错误
导致城市的盲目扩张现象非常严重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矛盾的,并不是像发达国家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职责发展中国家污染环境那样。在那个阶段,谁也逃不出这个魔咒,包括城市管理者的远见。
1952年,提出的1990远景规划:
“Cities in a Sea of Green”
更注重温哥华在北美的产业地位
在1963年提出的区域规划
开始注意城市职能的分担与区域联动的作用
1973年提出的农业用地保护规划
渐渐的意识到了耕地的重要性
现在回头看,温哥华走上了一条与现在中国很像的发展道路
(小编粗略的梳理下发展对比,表格不准确)
在这个时期的温哥华
拥堵成为整个城市的核心问题
当然,还有雾霾
它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安全
为此,整个城市痛定思痛
提出了:1997 City of Vancouver Transportation Plan
目标是将温哥华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城市
规划的主要解决措施有:
1.不再增加机动车道路
2.主要通过步行、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来解决通行问题
3.管控卡车
4.减小支路汽车的速度
5.就近提供工作与服务
据统计:1996-2011中心城区人口增加了75%
而工作增加了26%
机动车通行反而减少了25%
到达市中心的人数却增加了10%
红线范围内为中心城区
中心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鼓励步行的区域
中心区一天各时间段机动车保有量
(绿线为2010年,蓝线为1976年)
我们发现1976年竟然比2010年还堵
交通量的减少
可以将交通功能置换为开放空间的城市支路
并规划更多带有自行车道的城市道路
下图可见,整个温哥华氛围三大区块:
中心区的核心区为步行区
中心区为鼓励公共交通区
外围才是汽车城
新的规划尽量让过境车辆避开中心城区
从城市外围穿过
同时增加横向连接通道
确保中心城区与外围进行衔接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温哥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绿色的城市之一
然而,温哥华的城市管理者并不满足于目前的成就
他们提出温哥华2020行动规划
小结:
其实像温哥华这种案例有很多很多,脱离经济去谈绿色发展是对城市耍流氓,经济转型成功与否其实是实现绿色城市的关键因素。当然,提高全体人民的绿色意识也相当重要...
我们的价值观是:
建筑、规划、景观一体化设计,
东方、西方、心中的小怪兽相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