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认知城市的时候,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建筑、雕塑等往往具有认知上的优先权,譬如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悉尼歌剧院之于悉尼。
这些城市的公共艺术不单单体现了本体的内涵,还赋有文化的意义,它们或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质,或凝聚城市的形象与气质,或凸显城市的性格与个性,或承载公众的理想与需求,最终积淀成为城市的象征与符号,进而引导城市复兴。
所谓的“公共艺术”是指城市公共空间的纯粹精神性的建筑体,它是最前瞻文化和最先进文化的大众化、生活化,是对民众生活和精神行为起到引导和塑造作用的一种当代城市的空间文化形式。
这种文化形式要接受现实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会反作用与物理环境,对于我们所聚居的城市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而,我们很难说是这样的城市塑造了这群人,还是这样的一群人造就了这样的城市。

奈德·史密斯(Ned Smyth)作品《世界公园》
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改变城市精神面貌和当代文化风貌,而且还可为城市旅游带来丰硕的收入。
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房地产项目可能不会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但在市中心树一座雕塑会引起全市民众的评头论足。它竖立在城市空间,代表着社会全体公众共同创造的艺术作品,充当着城市形象的代言人,是这座城市人们的集体智慧结晶。
所以,公共艺术对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杰克·马基(Jack Maekie)作品《舞者系列—舞步》
“城市复兴”概念出现时欧美国家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事实证明,规划图纸变为现实之后,美则美矣,却并不宜人。城市中心的表象之下,是空心化的“水泥森林”。
城市复兴的引擎是什么?以国外的实践检验看:答案是文化和艺术。在这一进程中,以文化为内核、以公共利益为诉求的公共艺术不仅能直接改善城市面貌,而且能提升经济活力,
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将城市与人连接在一起,将城市中生活的人联系在一起,让城市不仅美丽,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
西雅图派克市场(Pike Place)有件深受市民喜爱的公共艺术作品—瑞秋猪。瑞秋猪肥胖可爱的形象和满地散落的蹄印引来无数市民和游客与之合影。
瑞秋猪诞生1986年8月17日,是雕塑家乔治亚.杰博(Georgia Gerber)根据1985年Island县展览会的冠军猪复制的铜像,它重达约340kg,名为“Rachel"(瑞秋)。雕塑家在瑞秋的身上留了一条口,胖猪就成了一个存钱罐,不时有游客往里投钱,这成为派克市场基金会筹集资金的一个渠道。
通过瑞秋猪,派克市场基金会每年能够筹集到6000-9000美金,为市场所在社区的近万低收入人群和老年居民提供帮助。具体的服务包括市场居民的医疗保健、市区的食品银行、市场老年中心和市场的幼儿园等。

社区居民对公共艺术的参与.瑞秋猪成为市民节日生活的新图腾
2004年夏,芝加哥千禧公园建设完成。
这座公园位于美国芝加哥市洛普区,坐落在繁忙的密西根大道上。由于芝加哥面临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芝加哥市长邀请弗兰克·盖里、安尼施·卡普尔等世界级设计师、艺木家,将原来带有绿意的停车场建成极具创意和影响力的千禧公园。
千禧公园的建成以及自建成后每年500余项的公共艺术活动,对于激活芝加哥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将芝加哥由传统型城市转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型城市,起到决定性作用。
千禧公园被誉为芝加哥的城市客厅,同时涵盖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功能。公园由露天剧场、过街云桥、雕塑、互动媒体构筑体、生态环境景观等组成。
这种融建筑、景观、雕塑于一体的整体打造,体现出数字科技、自然地景、亲民互动的当代公共艺术特点,设计过程中遵循“原生态”、集约化用地、立体空间设计和“多元文化”融合考虑的策略,成为了芝加哥公共艺术的亮点。

芝加哥千禧公园

鲁夫特·沃克(Luftwerk)以《云门》为基础创作的多媒体灯光秀《闪耀之地》,成为激活当地城市文化生活的催化剂
墨尔本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城市,它也是澳大利亚的文化首都、南半球的“巴黎”。
因其移民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同时拥有传统、现代和当代公共艺术。而正是公共艺木的繁荣,成就了墨尔本“文化都市”的地位。获得这种地位的关键则是创新与可持续。
墨尔本因其公共艺术计划而享有盛誉,从CBD的艺术创作委托,到市内公园和画廊中的展览,公共艺术计划呈现了永久和临时性作品的双重特点。这种整体策划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极大地促进了墨尔本公共艺术的发展。
1998年墨尔本文化发展计划的目标主要有两点:
一是用活动打造艺术之都。
二是倡导现代艺术及文化活动。
随后,墨尔本规划了2004-2007年的艺术策略,核心是参与、交流、生活和多元,强调用艺术培育和促进社区的活力。
其主要的事项包括:
“土著艺术和文化”强调城市肌理;
“视野”强调社区参与和艺术委托;
“社区服务和文化的发展”强调创造性和社区关系;
“艺术空间和场所”强调公共空间富有活力和不断变化的城市博物馆;
“艺术、文物和历史”强调社会的广泛传播;
“艺术投资”强调获得一种灵活支持的渠道;
“创意、讨论和关键的辩论”强调多元与交流。
公共艺术计划和整体策划有力地支撑了城市文化的复兴。

雕塑作品《星座》
巴塞罗那借助成为199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契机,其“公共艺术引导城市复兴”的策略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生命,使之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这座以艺术公园为理念的城市经历了城市规划的变革、民主制度的转变,并在宪法修订下茁壮成长。
公共艺术让公共空间更人性化、功能丰富多样,为整座城市锦上添花。
此外,城市家具、设施的设计,也反映了巴塞罗那艺术介人空间的创新精神,无论是汽车站、座椅、道路隔离系统,还是共有空间的娱乐设施,巴塞罗那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
圣家族大教堂在多年来的争议中成为城市艺术的代表和瑰宝;米拉莱斯设计的对角线公园给城市公共空间增添了无限灵动的气息,让市民在喧嚣城市中享受与自然和生物亲密接触的活力空间;
弗兰克盖里的“奥运村鱼型雕塑”衬托出巴塞罗那开放和自由的精神气质,成为巴塞罗那的地标;古老的波盖利亚市场和新建的圣卡特纳市场交相呼应,是巴塞罗那视觉和味觉的圣地。
巴特洛公寓

圣家族大教堂
米拉之家
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形式,随着公共性观念的深入人心,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早已超越了城市美化的简单层面,而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它在城市复兴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欧美、日韩、中国台湾等地成熟的发展经验。
公共艺术从以“人民艺术”的面貌在中国萌芽开始,迄今已经走过20年探索期(1978-1999年)和15年发展期(2000年至今)。
在过去的35年中,中国公共艺术从政治宣传符号演变为城市美化的重要手段,从传统的城市雕塑发展为综合性当代艺术。
设计师、艺术家开始探索公共艺术在改善城乡空间结构、提升社区活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意识地反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伴生的社会、文化问题,并通过艺术实践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
这个探索方向无疑是与强调“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致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兴实践。
—————
图文:邱丽梅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规划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