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看到的是《梦厂全解析》系列专访报道。通过对成员单位导师的采访,深度剖析2016种子计划。接下来我们会陆续推送《梦厂全解析》的报道。今天是第二期,专访对象是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葛兴安。
六年前,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式推动经济和社会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现在的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开展碳交易的交易所,也是国内配额流转率最高的交易所。
关于低碳生活和消费,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葛兴安看来,“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其重要性,也不了解如何实现。”加入2016种子计划的“碳基生活”选题,葛兴安希望,“借助互联网联接践行低碳生活和消费的所有人,汇聚社会低碳资源,让低碳人士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最终守护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绿色和健康。”

葛兴安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2010年成立,2016年3月还成立了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深圳中心。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请介绍一下交易所?
2010年上半年,国家正式开展“五省八市”低碳省市试点工作。当年9月30日,以深圳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交易所正式成立。其初衷是以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问题。
2013年,深圳碳市场正式启动,我们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配额交易的交易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要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为了帮助全国众多的非试点地区提升参与碳市场的能力和水平,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深圳市政府以交易所为依托,成立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深圳中心,代表国家发改委、市政府和非试点地区开展能力建设合作。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蒋兆理副司长、深圳市政府徐安良副市长为“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深圳中心”揭牌
深圳绿色低碳工作的全面转型还需要最后一个重要板块的加入,即是激励全民参与,把日常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向绿色、低碳方向。2011年深圳第26届大运会期间,交易所成功发起了“我为大运碳抵消”等公益活动。今年10月也启动了“全民碳路”的主题公益活动。
在2016种子计划中,交易所将主要参与“碳基生活”选题。请问你是如何理解“碳基生活”?
“碳基生活”的目的是要通过日常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促使社会民众形成低碳价值观和理念,从而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低碳转型奠定价值观基础。
要如何做到?首先要为志同道合的人搭建平台,搭建社交网络。目前日常低碳生活和消费大多是孤立的个人行为,没有形成一个低碳领域的社交网络。没有这样的社交网络就缺少一种信念上的坚强支撑,无法持久。而有了这种”碳认同“的信念,低碳人士就可以协力同心,结伴而行。另外,大量个人低碳行为很难量化、累积。当有平台能汇聚、呈现这些个人低碳行为的累积效果,并且给予他们适当的正向反馈时,便能让大家切实看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带来的改善,从而有效促发他们以及更多人的低碳行为。
其次,要实现对鼓励和促进低碳发展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汇聚。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等开始在低碳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但它们也处于孤立的状态。我们平台将凝聚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公益组织等广泛资源,更有助于低碳建设,也有助于真正实现对个人低碳行为的正向反馈。
第三,要实现对低碳数据的整合和应用。平台上最终吸引的崇尚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的人群,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他们在平台上产生的低碳数据,也将有助于指引和激励低碳绿色产品和模式的创新。
他们所做的是将支付宝上的电子支付行为转化为碳的减排量。用户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络挂号等行为,可以在支付宝里养一颗虚拟的树。当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或环保企业可以“买走”用户的“树”,而在现实某个草原或沙漠种下一棵实体的树。
与蚂蚁金服碳账户不同,我们的参与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亲身践行某种或多种绿色低碳行为,比如行走、跑步、乘坐地铁、汽车停驶等等。这些行为转化、累积而成的碳积分,不仅能够种树,还有更多荣誉性、奖励性、公益性的使用方法。
近期,热门的单车共享租赁平台摩拜进驻深圳。请问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单车共享租赁平台?如果今年有类似的种子项目,你们会期待怎样的合作方式?
公租自行车的推出,是城市交通进一步走向低碳和健康的标志。但自行车的”路权“,城市管理者应该要给予更多的保障。

我们很期待与类似的种子项目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不论是与单车共享租赁平台,还是其他行业优秀低碳创新项目的合作,从初期我们就非常希望能从发展战略、商业模式等方面深入了解彼此,尽我们的所能为项目提供政府对接、宣传推广等多重帮助。
你认为种子项目应该如何将商业和公益相结合,从而更好的引导和鼓励民众的低碳生活和消费行为?
我觉得在公益项目中做商业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商业概念,包括传统的“你输我赢”观念,和传统商业运作的思维模式等。公益项目中的商业性我认为首先要具备娱乐性。这里说的娱乐性当然不是娱乐圈的“娱乐”,而是指更贴近日常生活、更有趣味、更贴近人的娱乐性。另外,项目中要有适当的竞争性。比如微信运动中设置的排行榜,有利于激发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要对公益项目作出贡献的人做出商业反馈。每个人通过日常低碳行为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为更多创新项目提供了资源。对这些人做出的商业反馈可能现阶段很有限,但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对参与公益项目的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2016种子计划的新闻发布会上,你提到希望在城市管理创新中引入互联网技术。请问你们将如何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低碳项目中?
互联网的特征是大流量、大社交和大数据。这正好满足我们低碳项目对数据长期积累、展示和建立社交网络的关键功能需要。另外,从碳排放角度,互联网是低碳应用,能够帮助我们现在进行的“全民碳路”的日常运营碳排放降至最低。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荣誉性、奖励性等反馈也将以电子化的低碳方式进行。
作为种子计划的协办单位,交易所希望看到怎样的种子计划?
我们非常期待看到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生活和消费领域,针对不同社会人群的低碳和绿色城市创新项目。当然,我们更期待看到别具匠心、独树一帜的兼具商业性和低碳绿色发展的项目。

“全民碳路”启动式现场互动区
10月16日,交易所主办的主题低碳公益活动“全民碳路”举行了启动式。现在对于这个项目的规划是什么?
“全民碳路”低碳公益主题活动开启了低碳公益“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持续对社会公众低碳行为进行记录、量化、奖励,最广泛的吸引社会公众持续参与到低碳环保活动中来。我们接下来将会寻找和引入更多数据端、消费端的合作伙伴,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发手机APP。预期在明年上半年完成组织架构,开展全方位的运营推广。最终,我们希望将“全民碳路”打造为深圳绿色低碳发展的品牌性项目。
其实我最希望十年后碳交易行业已经消失。因为这说明我们整个社会和经济的低碳转型正走在快速而正确的轨道上。但十年时间恐怕很难实现这个愿景。
十年之后应该是碳交易行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十年后,我希望从组织机构到个体、从政府到民间、从商业界到学术界能对低碳有统一的认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式、工作重心、结构调整等都在积极的转向低碳。无论现在的社会理解与否,未来我们都将继续努力。
你是如何看待?
是一个对城市创新极具洞察力和远见的平台。梦厂促进创新的组织形式也很高效独到的,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资源是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行沟通交流、思想碰撞的。这里聚集着一批对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情怀、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我很期待今年与种子计划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