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第13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现推出本次论坛速递。
本届论坛由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同学高为师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参与联合主办。本次论坛设立了主题报告和自由论坛“城市修补怎么做”2个板块。
29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致辞。
随后举行隆重的“2016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秘书长主持颁奖典礼并介绍了评选过程及评选结果。董鉴泓教授、陶松龄教授、阮仪仨教授、陈秉钊教授、吴志强教授教授、彭震伟教授、张尚武教授、杨贵庆教授等为获奖者颁发奖状、奖牌和奖金。
接下来,进行了董鉴泓教授“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石楠秘书长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向《城市规划学刊》主编董鉴泓先生颁发“终身成就奖”,董鉴泓教授发表获奖感言。
29日上午的报告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杨贵庆教授主持,四位嘉宾进行主题演讲,分别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的报告《人居III对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指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教授的报告《城镇化空间特征与城镇体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建设厅周岚厅长的报告《现实世界的城市规划理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报告《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研究》。
讲座回顾了过往三届联合国人居大会的要点,通过对于城市化阶段背景,面临的主要问题,大会主题,对待城市的态度,参与主体以及对待城市流动人口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对比,进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的作用与社会角色进行再思考。
一、人居III大会五大创新点
创新点1:提出城市人的权利,注重以人为本。
创新点2:宣言行动合一,宣言与理念相结合,知行合一。
创新点3:人居走向城市,注重城市的作用。
创新点4:多级政府互动,强调政府的作为。
创新点5:重塑规划地位,高度重视规划的作用。
二、 人居I大会要点回顾
城市化阶段背景:世界正在进入快速城镇化(世界城镇化率=37.9%)
面临的,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城市扩张速度惊人,城市人口激增且不受控制,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
主题:应对全球日益失序的城市
对待城市的态度:城镇化的世界影响认识不够,没有形成世界性的共识,没有应对城市问题的国际机构.
参与主体:缺乏国际协作,仅是各国中央政府层面,地方政府/社会团体被拒之门外.
对待城市流动人口的态度:对移民问题尚未形成全球性的共识.
贡献与局限性:贡献是直接促进了联合国人类住区委员会的成立,即联合国人居署的前身最大的局限在与会议参与主体限制于各国国家中央政府层面,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被拒之门外,尽管基层团体往往是对国家和地区住房政策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最了解的.
三、人居II大会要点回顾
城市化阶段背景:世界正经历快速城镇化(世界城镇化率=45.1%)
面临的,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公平性的缺乏、不可持续性、缺乏合理的规划、无处不在的贫民窟
主题:日益城镇化进程中人类居住问题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人提供适当的住房。
对待城市的态度:认为城镇化等同于环境退化
参与主体:重视地方政府的作用,允许学者与重要的社会团体参与
对待城市流动人口的态度:人口流动是城镇化的负面效应
贡献与局限性: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允许多方团体共同参与,但是局限性较为明显:
(1)大会未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城市化的正面进步意义认识不够
(3)城市化的必然规律性缺乏理性探讨
(4)规划的重要性弱化
四、人居III大会要点回顾
城市化阶段背景:世界城镇化过半,进入城市时代(世界城镇化率=54.5%)
面临的,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经济放缓。
主题:全球层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对待城市的态度:驾驭城镇化的转型动力,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与主体:各级政府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
对待城市流动人口的态度:基于人权,提倡人口自由流动、迁徙。
五、人居III对城市规划学科未来发展指向
世界进入城市时代,重新思考城市发展问题,理性的研究城市规律。
重视城镇化的变革性作用,构建全世界各层面的法制、政策,确保合理地城镇化
构建永续城市发展模式,寻求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共创平等、富足和共享的繁荣
正视城市规划和设计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规划不等同于政府,不等同于压制。
秉持“所有人的城市”的基本理念,系统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改变规划思路,注重各方力量的合作,共同开展城市与区域规划
吴教授最后指出,城市规划的春天在全世界。
报告整理:朱明明;摄影:宋军如
一、城镇化空间特征
(一)人口与城镇化
人口总量稳定增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胡焕庸线”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南北问题逐渐显现,东北地区面临人口衰退危机,“收缩城市”现象出现。同时,在全国经济收敛在情势下,流动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降。就地就近城镇化趋势增强,人口回流规模扩大。
(二)区域城镇化模式差异
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镇结构分别呈现出均衡型、梯型和沙漏型的不同发展模式。城市群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发展差异。
(三)城镇化层级聚集特征
城市数量基本稳定,城镇人口向超大城市、县城和镇集两端聚的态势明显,县城的基础性作用凸显。县(市)域承担着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在全国总人口占比、城镇人口占比和新增城镇人口占比上均占重要地位。
二、城镇化趋势的两个视角:人的需求与城市分工
(一)人口特征变化
劳动力总量出现拐点,面临老龄化的挑战。至2025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流动人口素质变化,就业人口结构变化。农民工素质在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也将成为最主要的新增就业群体;
农村人口收入变化,收入来源多样化。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明显,但近年来略有收敛。家庭经营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工资性收入上升;
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张,消费需求转型。中等收入群体增长重心向内陆迁移,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潜力凸显。
(二)城镇化需求变化模型
1)农民工需求取向变化模型。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生存型需求到当代的综合考虑、多样化发展需求的转变背景下,须为城镇化提供多样选择和多样化的空间;
2)城镇化人群需求层级模型。分为温饱、教育、家庭、品质和个人实现五个层级,人的需求从物质转向非物质、从单一转向多样,从相似性转向差异化,从满足量转向追求品质;
3)城镇化流动类型。分为脱贫型流动、改善型流动、提升型流动和发展型流动;
4)城镇化流动特征。城镇化人口须经历多次流动、多向流动后才能趋于稳定;
5)城市中等收入人群的流动特征。呈现出多艺、多业、双城居住特点,以及休闲度假、体验型消费的迅猛增长。
6)基于需求变化的城镇空间供给模型。城镇空间供给应有分层和分质的差异化供给。分层的差异化供给应满足不同层次对服务品质和发展机会的需求,分质的差异化供给应解决休闲、消费、体验经济的需求。
(三)经济职能与城市分工模型
1、经济分工下的城市分层模型
1)各层级城市分工特征显著。城市分工与城市层级的对应关系越来越显著,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职能分工各有侧重;2)影响经济活动(企业)在城市层级间选址的因素,包括不同层级城市提供的劳动力/人才、要素成本、市场区位等要素;3)公共服务、交通条件、人口密度对城市体系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2、超大、特大城市经济转型趋势明显
制造业显现退出趋势,新经济产业兴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3、大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
100-300万的大城市制造业区位熵最高,生产性服务业和部分生活性服务业的区域作用明显。
4、中等城市(地级城市)差异明显
发达地区的中等城市(地级城市)发育良好,地区性中心作用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发展面临瓶颈。
5、县城发挥基础“稳定器”的作用
小城市、县城的社会服务就业优势更大,成本更低、文化同源、生活方式认同的县城成为很大比例人群选择的就业地和居住地。
三、城镇化空间的三维度识别
基于人的需求变化和城市层级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应当从国土层面进一步识别我国未来城镇化集聚的空间。在此,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国家城镇化空间、国家魅力空间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
以承载力为基础,分区分类确定城镇化模式与策略。分成四大类型地区:人居环境条件较差、生态高度敏感地;人居环境条件较好、容量超载地;生态环境敏感、承载力一般地;人居环境条件较好,承载力较好地。
(二)国家城镇化空间
基于经济、人口当前聚集的状态,用经济和人口两大类指标进行分区,得出中国城镇化七级分区排序。
(三)国家魅力空间
基于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的分布,勾画我国魅力分布图,识别魅力景观区。
(四)六类城镇化类型地区
基于以上三个空间维度的分析,识别中国城镇化的六类分区:高度敏感地区、限制发展的城镇化主要地区、限制发展的城镇化欠发达地区、适宜发展的城镇化主要地区、适宜发展的城镇化欠发达地区、后三类中有风景的地区。并制定优化发展、重点发展、适度发展、控制发展、不宜发展和特色发展分区指引。
四、城镇体系的构建
这里是研究性成果阶段提出的城镇体系的构建思考。
(一)城镇空间格局
以“城市群”构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功能层级为主,兼顾规模,将城市群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三个等级。以“魅力景观区”引导特色城镇化。
(二)城镇层级结构
功能结构上,分成了全球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金字塔型层级结构;
规模分布上,严格限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提升中小城市的人口与经济集聚能力,全面促进县域城镇人口稳步提升。
城市体系上,从全球城市体系、城市综合实力和国家空间格局三大视角确定全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边境城市的中心城市体系布局。
(三)县(市)域城镇化
分类推进县(市)域城镇化,推进一批产业和人口相对集聚的重点县发展,引导建成一批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的特色县发展,稳步推进一般县的适度发展。
分层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挥县城在提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中心的核心作用,强化镇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
总结以上发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城镇化的发展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主体人群的需求和选择的改变导致城市或者空间价值发生转换。第二,城市职能分工和经济、人口吸引作用发生变化,要求城市空间组织进行重构。第三,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层级和区域上的波动。第四,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的红利、交通网络的差别将决定后发地区城镇化的路径和模式。所以,我们认为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关注差异化需求、提供多样化选择、制定多元化城镇发展模式。
报告整理:张莺;摄影:宋军如
演讲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如何理解城市规划?二是如何看待城市规划的现实?三是如何在现实世界践行规划理想?四是在现实世界做有专业理想的规划师——以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塑造规划为例。
一、如何理解城市规划?
规划是关于未来的预见、主张、谋划、统筹和安排。城市规划(城乡规划)是基于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和主张基础上的对城市(城乡)空间的谋划、统筹和安排。其中,重点谈到了两个关键词——预见和主张。预见:对发展规律的认知,有可能(或者说一定会)存在偏差。主张:涉及价值观,个体之间的价值观有可能(或者说一定会)存在冲突。规划主张→社会共识→公共政策。
二、如何看待城市规划的现实?
立足两个层面:(1)从城市的角度,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内容;(2)从规划的角度,包括城市规划的理性、社会共识的达成以及公共政策的工具三个方面内容。
如何看待城市规划的负面现实?(1)对负面现实的梳理,本身就是基于现实理想;(2)正是对现实不足的改进动力,驱使规划理想不断发展,通过实践不断完善;(3)城市规划正是联系现实和理想的桥梁,也是不断趋近理想的过程。
三、如何在现实世界践行规划理想?
心:有规划理想;
手:有专业技能;
眼:会观察学习;
口:会社会沟通;
脑:善审时度势;
足:善践行实践。
四、在现实世界做有专业理想的规划师——以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塑造规划为例
主要的实践:(1)基础研究先行;(2)推进关键规划;(3)推动社会共识:(4)提高建筑创意设计水平;(5)提高造园和景观设计水平;(6)推进美丽乡村建设;(7)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
在新的工作机遇下,特别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把城市、建筑、文化和特色作为重要议题展开讨论。2016年7月,江苏省委全会以城市工作为主题,下发了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充满活力、环境美丽宜居、文化富有特色和社会和谐文明的未来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如果说以往的实践多限于行业内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贯彻落实和地方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把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把专业理想通过适当的方式变为社会共识、乃至公共政策。
江苏省城乡空间特色塑造规划工作,就是基于对省域空间特色分析、资源梳理、公众认知等研究,把最能代表、体现江苏空间特色的资源“找出来”、“理出来”、“连起来”形成特色空间体系,并通过“靓起来”、“动起来”的行动策略,保护、彰显、塑造江苏城乡空间特色,努力实现城乡发展的“内外兼修”。
最后,她指出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努力推动理想人居环境的创造!并希望,从事的、希望从事的、社会需要的,三者能得以某种契合——正如我们所热爱的城市规划事业!
报告整理:王剑;摄影:宋军如
唐子来教授将自己的报告中称为(C40-NET),将报告的7个部分内容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关联网络研究的基本思路梳理,另一方面是对于城市关联网络的分析回顾了城市体系研究进展。
一、城市关联研究是基本思路
(一)城市体系研究进展
唐教授介绍了团队在城市体系研究中与中规院城市体系研究的细微差别,将城市体系研究进展归纳为:从基于城市规模的研究传统到基于城市功能的研究传统和基于城市属性的分析方法到基于城市网络的分析方法。他指出,城市规模只是城市体系的表象,而城市功能则是城市体系的本质,功能研究的传统之中又分为基于属性分析方法和基于网络的研究方法,而企业关联的网络则是研究的主流学派。
(二)基本观点
研究团队提出了城市体系(urban system)、城市群(urban cluster)VS城市网络(urban network)三个关键词,不仅要关注地理上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功能上的关联性;不仅要关注城市作为场所空间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城市的流通空间中的关联性。城市关联网络的本质是城市的经济联系,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众多企业的区位策略界定了城市的关联网络,因此企业关联非常重要。
(三)研究思路
城市清单:研究了40个中国主要城市。
数据来源:以国家工商总局的注册企业数据库为基础,搜索了近12万条区域数据。
分析方法:城市关联主要是指企业总部所在城市与企业分支机构所在的城市关联,通过绝对值,相对值两种数据的对比,来研究城市的内向关联与城市外向关联以及内外向关联合计的总关联。
二、城市关联网络的分析
(一)城市关联网络的层级分析
团队对城市40个城市的合计总关联度形成780个比对关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40个主要城市可分为4个等级,北京和上海的合计总关连度高居榜首,深圳和广州位于第二层级,其他城市合计关联度递减;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城市只占10%的关联,却占据了70%关联度,而且他城市有。697个关联对数,占关联对数的90%,但是关联度只有30%,所以北京和上海是国家首位中心城市,深圳和广州是国家次级中心城市。
(二)城市关联网络的格局分析
从国家层面的城市关联格局来看,可分为4种格局类型,包括多心关联格局、放射关联格局、局部关联格局和散步关联格局。国家主次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了“金三角”;地区层面的城市关联格局主要是省会与省会、省会与省内城市、省内城市和省外城市之间的关联,结果和国家层面的关联格局相似。
(三)城市关联网络的方向分析
城市关联网络之间是不对称的,其中包括外向关联联系与内向关联联系,外向关联主要指信息流从企业总部发分部,内向关联侧是地区接受总部信息,若外向大于内向,说明网络实力强,中心新强;内向大于外部,说明城市网络声誉好,是门户城市。研究团队通过成都的案例合理解释了上述研究结果。
(四)城市关联网络的腹地分析
研究表明,城市之间关联强度受地理区位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作用结果。一方面,基于城市之间的关联强度,可以识别和解析各个城市在关联网络中的腹地分析。团队通过绝对关联强度法和相对关联强度法,对于上海、合肥进行了识别,指出上海具有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两个“扇面”,即是国家的中心城市,又是面向世界的门户城市;合肥虽然地域上更邻近“中部地区”,但是却是长三角城市群的腹地,属于长三角城市之一。
三、结论
城市体系研究要关注地理上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功能上的关联性。城市关联网络的本质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众多企业的从区位策略界定了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因此,企业关联网络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一个有效表征。
报告整理:阎凯;摄影:宋军如
本文转自“城市规划学刊”,经“城市规划学刊”授权发布,本文为现场演讲摘录,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
: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欢迎读者供稿,小编邮箱:LLXJRBB@163.com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