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在苏州耕耘数十载,为苏州地区提供了高质量的规划技术服务,硕果累累。本期摘取了我院苏州分院同事们的部分苏州规划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地处苏州古城东部金鸡湖畔,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的重要的合作项目,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三个街道,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80平方公里。
二十年来,在中新两国政府和江苏省、苏州市的高度重视和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江苏省第一位。
二十年来,园区始终坚持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始终坚持高标准、前瞻性、科学性的规划和管理体制。从1994年园区开发建设至今,园区从概念规划、分区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各类专项规划以及相配套的规划技术规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划体系。我院从建园之处就参与整个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回顾二十年的规划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994年-1999年,奠定基础阶段
1992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实施启动。其实早在1993年,新加坡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议之前两个月,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就编制了一个概念规划并得到中方认可。1994年,在园区正式启动前一个月,以新加坡专家为主,江苏省、苏州市专家协同,编制了《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并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批准。1995年,在园区第一副地块转让给投资者时,园区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也已编制完成并得到苏州市人民政府的批准。之后,又完成了园区周边地区概念规划、园区二、三区总体规划和二期、三期建设指导性详细规划并经批准。在这一时期,环金鸡湖的景观规划、首期道路交通、水、电、气及供热等专项规划、城镇详细规划也相继制定,保证了园区规划始终超前于开发,有效的指导了建设,为园区的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2005年,加速发展阶段
根据《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备忘录》的要求,每5年应调整或修订一次规划。从1995年由中新双方合作编制完成的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到2000年,园区适逢第一次调整。根据当时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五”计划纲要对园区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立足宏观背景的思考,在深入分析园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考虑园区与苏州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我院编制完成《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规划检讨与调整研究》,并对原“二、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进行调整,同时根据我国相关规范编制完成《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1年,园区中新合作区周边乡镇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我院按园区要求适时编制周边地区总体规划,对区内外的总体布局、功能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协调。这个时期,园区个主要功能版块如环金鸡湖,高教区、科技园、物流园、出口加工区等区域也相继编制了各类规划。
2006年-2010年,转型升级阶段
从2006年开始,园区着手开始编制新一轮苏州工业园区分区规划。一方面,为满足国家、江苏省、苏州市,以及第七次中新协调理事会提出的发展要求,适时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随着新一轮苏州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园区在苏州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新一轮苏州总规提出,将苏州东部作为苏州市中心城区的首要发展地区,提出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建设“苏州新城”,与“苏州主城”共同组成苏州中心城区的“双核”结构,并将苏州市的中央商务区(CBD)布局在“苏州新城”。随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东部新城)分区规划(2008—2020)》明确并细化了这一定位“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和苏州市中央商务区,长三角地区的次级商务中心,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之一”。在此之前,园区率先开展了战略规划的工作,对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下“苏州新城”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做出判断,以此作为编制苏州工业园区分区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这一时期,围绕全新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园区展开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尤其为了应对城市转型,我院编制了一大批专项规划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退二进三改造研究、生态规划等,旅游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也逐步展开。期间,环金鸡湖CBD、CWD功能逐步完善,建成一大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商业文化设施,苏州市东部新城初具规模。
2011年—至今,深化转型阶段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响应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相关要求,立足园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以现代化发展为引领,以发展方式转型为途径,提升园区发展能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三化三型”的新城区。园区结合12年行政区划调整,从8月开始,我院启动《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编制,并在2014通过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随后,又组织编制度假区总体规划,也通过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期间,园区转型发展持续深化,积极推进工业用地“退二进三”、“退二优二”、老镇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苏州市“综合商务新城”,苏州中心、东方之门、星海地下广场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实施或建成;积极建设阳澄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金鸡湖5A景区、斜塘老街等一批商旅项目;“走出去”战略继续稳步推进,我院又积极参与苏相经济合作开发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等合作项目的规划工作。
1995版园区规划
该版规划主要包括:《苏州工业园区概念规划》、《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规划》、《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区、第三区的总体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等。
规划简介:确定了园区的规划构思、规模、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及道路、绿地、河道系统规划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安排,是指导园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定位:相对独立的关于新镇
规划人口:60万人
规划结构:东西向紧凑组团的多中心带状结构。
图1.1 1995年版园区规划图
图1.2 95年版园区规划——园区空间结构图
2001版园区规划
该版规划主要包括:《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规划检讨与调整研究》、《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苏州工业园区周边地区总体规划》、《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东区分区规划》等。
规划简介:作为园区第一个全区域规划。规划充分注重中新合作区内与区外周边乡镇的协调,同时确定了区内的开发强度分区,在空间布局结构、道路交通网络、生态廊道空间等方面为园区今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规划定位:高科技园区、苏州一体两翼中的新城区
规划人口:93万人
规划结构:分片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图1.3 2001年版园区规划图
图1.4 2001年版园区规划——园区功能结构图
2006年版园区规划
该版规划成果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东部新城)分区规划(2008-2020)》、《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等。
规划简介:规划根据新一版苏州市总体规划,基于园区“转型升级”的背景,从区域视角进行分析,确定了苏州园区更高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建议转变发展模式,分别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
规划定位: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级CBD
规划目标: 125万人
规划结构:十字轴发展、强化南北轴线
图1.5 2006年版园区规划图
图1.6 2006年版园区规划结构图
2012版园区规划
该版规划成果包括:《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苏州工业园《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2-2030)》等。
规划简介:在建设用地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以效率引领、低碳引导、协调提升为理念,围绕如何建设成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进行存量空间的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转变城市发展思路。
规划定位:国际领先的高科技园区、国家开放创新试验区、江苏东部国际商务中心、苏州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区
规划目标:135万人
规划结构:双核多心十字带、四区多片异彩呈
图7 2012年版园区规划图
图8 2012年版园区规划结构图
文 | 蒋维科 苏州分院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你的想法可以改变城市!
欢迎给我们来稿,投稿邮箱:3985760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