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陈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副所长;叶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丁俊,中国科学地理所硕士研究生.
作者信息:
陈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副所长;
叶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丁俊,中国科学地理所硕士研究生.
1背景
1
背景
2016年9月,应《国际城市规划》主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王凯副院长要求,我们选取了七本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规划类期刊,对各期刊的办刊特点进行梳理,以供《国际城市规划》各编委参考、指正。在知网的检索报告和CiteSpace软件的辅助分析下,我们以关键词为线索,从出版风格、面向对象、核心内容、地域特征等方面展开,对不同期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总结。
根据2016年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序先后,我们选取的七本代表性期刊依次为《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规划师》、《上海城市规划》、《现代城市研究》和《北京规划建设》,各期刊的基本信息汇总如下:
2共性特征
2
共性特征
作为聚焦城市规划领域及其动态发展的国内一线期刊,七本期刊在刊载文章的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共同特征:
研究内容上,从初期相对聚焦规划设计实践的规划研究,逐步向城市研究的相关领域拓展,在保持实践取向的基础上,理论性也逐步增强;热点领域也呈现与时俱进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均能积极响应发展背景与现实诉求,同时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具有预见性,推动研究议题的主动转型与持续创新。
研究方法上,实证倾向逐渐增强,从早期的以定性总结、归纳描述为主,转向统计分析、数理模型、RS/GIS空间分析等量化方法与技术的持续引入;在数据类型上,除不断尝试优化空间量算外,逐步开始尝试采用智能设备和传感器、交易、社交及用户行为数据等“大数据”进行分析。
学科视角上,在规划学科的空间核心视角的基础上,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技术方法及理论逐渐被纳入分析框架,且学科之间的关联增强。在从城市规划转向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区域和乡村被纳入研究视野,核心议题同时向综合化和精细化的两极拓展。
地域特征上,研究对象与参与机构均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和镇村层级拓展,但前沿热点仍相对集中于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
3内容特色
3
内容特色
作为体现城乡空间与规划领域的多元性的代表性期刊,不同期刊在定位、内容组织与风格特色上也相应呈现出各自的不同,主要呈现为四种类型:
1规划研究类
《城市规划学刊》突出城乡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定位,以空间为核心构建和完善专属的知识群,学术化与理论化倾向明显,明确并坚持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内容体系。
2城市研究类
以《城市发展研究》与《现代城市研究》为典型,强调对城市展开全谱系的研究与学术讨论,规划及空间视野并非其唯一的和主导性的侧重点,社科类学科视野同样突出,因而总体相对综合与均衡。
《城市发展研究》围绕城市研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框架,《现代城市研究》则更为关注对前沿热点及其变化趋势的动态追踪。
3规划行业交流类
以《城市规划》与《规划师》为典型,围绕规划行业相关领域提供业界交流平台,专业化特征突出,实践倾向明显,关注城建策略、规划管理等问题,侧重于通过案例借鉴和实践经验总结来探讨理论问题。
《城市规划》收录文章的核心领域覆盖范围广,研究视角更为多元和均衡,政策研究属性相对突出。《规划师》则更多聚焦于规划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与动态发展。
4地方规划实践类
以《上海城市规划》与《北京规划建设》为典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探讨上海和北京规划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宣传地方政府有关规划、设计、管理方针、政策。
《上海城市规划》收录文章的理论性和规范性逐渐凸显,《北京规划建设》的文章形式则更为自由,话题讨论仍占据较大比重。
小 结
通过比较七本期刊、四种类型在内容特色上的差异,可以认为,主办单位的性质决定了不同期刊在定位与办刊理念上的差异。与此同时,不同的阅读群体和作者与文章主题的选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关系,又进一步使各期刊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但与此同时,不同期刊也共同反映出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的动态发展趋势,包括:
(1)研究内容的理论性逐步增强,并持续保持前瞻性;
(2)研究方法的实证性日趋显著,科学化与技术化倾向增强;
(3)研究视角转向多元融合,跨学科视角增加,并呈现综合化与精细化的两极态势;
(4)研究对象仍相对依赖于先发地区和核心城市,但地域的均衡化趋势已经显现。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对以上七本代表性期刊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概括,相关认识和理解还存在很多不足。在此和大家分享,欢迎交流、指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