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礼士营城|北京住房建设规划暨北京“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10-30 01:22:17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30周年作品集
在北京市规划院建院3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编撰了《礼士营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品集》。作品集包括战略引领、用地管控、保护更新、生态低碳、民生服务、村镇规划、交通支撑、市政保障、技术方法、建筑设计共十个板块,选取了我院近1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140余项重要规划研究成果,全面展现了我院在服务首都发展,推动规划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与积极探索。该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将于近日发行。现选取作品集中近20个优秀项目在本公众号上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曾获奖项:
2007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编制起止日期:
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
主要参加人:
王飞、温宗勇、石晓冬、马哲军、杨浚、廖正昕、王雅捷、白劲宇、史亮、陈猛、谢欣梅、崔承印、谢颖、环迪
编制单位: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一、项目背景
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北京市于2006年编制并公布了《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为了进一步落实保障性住房的规模与布局,又编制完成了《北京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2007年5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本规划是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也是我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二、规划构思和技术路线
本着建设和谐社会、引导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引导城市空间优化调整等四个方面的精神要求,规划着重于:(1)统筹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协调人口与就业、居住和产业的平衡;(2)摸清各类住房需求、剖析供需矛盾、整理全市居住用地资源;(3)合理安排居住用地空间结构,优化住房建设空间布局;(4)提出建设标准、配套设施保障、保障体系、市场机制和提高居住质量等实施保障措施。
图1住房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图2保障房用地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创新与特色
1、是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的公共政策型规划。
住房问题是近年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本次规划带有明显的“公共政策”特征,从规划指导思想到规划目标,从规模预测到结构安排,从空间布局到建设标准都带有政策指向。规划汇总、梳理并落实了北京市当前有关住房问题的政策,提出了北京住房发展总体思路:即“保障生存性需要,支持自住性需要,引导改善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遏制投机性需求”,并制定了多项指导实践的政策,符合市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技术层面的城市规划向政策层面的城市规划转型的一次成功实践。
2、基本摸清了北京住房的现状情况,掌握了各类住房需求情况,弥补了以往工作的缺项。
规划收集、整理了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委、国土局、统计局等部门住房审批、建设及使用情况,进行了全市范围的住房普查,开展了12000份抽样问卷调查,组织了现状、需求、发展方向、政策目标、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等多项专题研究,运用多种经济学和数学模型进行住房需求预测,尤其对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的保障对象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及商品住房的规划目标和建设规模,对年度目标进行分解以指导实施。
3、较好的处理了人口、就业、居住的关系,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规划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出健全人口、就业与居住的联动调控机制。依据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方向,结合中心城调整优化,新城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强化轨道交通引导作用,将居住用地布局及投放时序与产业发展、服务设施的建设配套联动,综合考虑就业与居住均衡发展、采用“集中”与“配建”相结合的布局原则,协调人口与就业、居住和产业的平衡。
图3新城轨道沿线居住用地分布图
4、重点落实保障性住房的用地资源,实现主动的住房土地储备。
通过划定轨道交通控制区、地铁综合开发、开发配建、清理回收、实施代建等措施,积极挖掘保障性住房资源,确保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资源约4000万平方米(图4)。其中,沿近期建设的轨道线周边划定控制区、以上盖开发、规划调整及空地利用为主的地铁综合开发、开发配建等措施都是具有较强实施可行性的创新措施,提高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保障房用地的掌控能力及通过土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能力。
图4中心城沿轨道交通线划定控制区
5、建立了北京市住房建设规划编制体系和评价体系
提出了各阶段住房发展的目标和时序,住房特别是保障住房的发展方向、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出建设标准、配套设施保障、保障体系、市场机制和提高居住质量等实施保障措施。初步建立了北京市住房建设规划编制体系和住房建设规划实施评价体系。
四、规划实施情况
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规模、结构、布局和提出的建议均得到较好落实:
1.完成目标规模: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年均新开工住房约2500万平方米;规划审批居住用地年均约18平方公里。2007年新开工住房总规模2651万平方米,供应住房建设用地年均约16.84平方公里。
2.完善住房保障体系:2007年廉租住房新开工规模3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246万平方米,限价商品住房312万平方米。
3.落实套型比例结构: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2007年达到82%,新建住房90平方米以下套型比例由2006年的20%提高到50.4%。
4.优化空间布局:住房空间布局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2007年成交居住用地中,新城占55%,中心城占45%;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主要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沿线布局,达到65%。
5.政策建议付诸实施:如保障性住房租售并举、集中建设与配套建设相结合(配建比例15%)等政策落实到相应政府文件及规划建设管理审批中,制定了“居住用地节地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