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礼士营城|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保护规划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10-30 01:22:02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30周年作品集
在北京市规划院建院30周年之际,我们组织编撰了《礼士营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品集》。作品集包括战略引领、用地管控、保护更新、生态低碳、民生服务、村镇规划、交通支撑、市政保障、技术方法、建筑设计共十个板块,选取了我院近1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140余项重要规划研究成果,全面展现了我院在服务首都发展,推动规划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与积极探索。该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将于近日发行。现选取作品集中近20个优秀项目在本公众号上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曾获奖项:
2013 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二等奖
编制起止日期:
2012.07—2012.12
主要参加人:
王崇烈、袁方、冯斐菲、马洪涛、高建珂、谢晖麒、何芩、邱跃、刘静
编制单位: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北京市“十二五名城”提出了保护新思路,保护着眼点由旧城向郊区扩展。京郊有着众多文化内涵深厚、格局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有着六百多年历史,以古宅、古碾、古商道、古中幡为特色的房山区水峪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这些古村大多历史格局被蚕食,新建筑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空心化”问题严重,商业开发过度等,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多重挑战。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在保护新思路的指导下,2012年北京市将水峪村保护规划确立为十二五名城保护的四个试点之一,探索郊区村落保护的方法,并提出将水峪村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
主要内容
规划在摸清古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的基础上,重点通过系统性历史文脉梳理,总结提炼水峪村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中的历史价值与特色,并以此为框架综合评估现有遗存,充分汇总村庄和村民实际发展需求,提出兼顾古村落保护和村庄经济发展的规划策略,以及管理与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三、创新与特色
(一)构筑基于文化价值梳理的古村落保护体系,创新村庄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
1.从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挖掘历史特色,构建基于历史维度的保护框架。
从时间维度梳理历史文化活动,如山西大移民、聚居地变迁、煤炭产业等,可准确生动的呈现特色,强化地域认同感。规划将水峪发展分为孕育、起源、兴盛、衰败和转型再发展五个阶段,从时间维度梳理文脉,探寻每一阶段的价值线索。再从空间地理范围筛查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进行空间表达。将两者叠加,形成纵横交织的古村历史时空框架,归纳水峪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确立了水峪村“多维度的古村文化体系”及“多层次的古村物质空间”的整体保护框架。
图1 水峪古村鸟瞰
图2 保护区划总图
2.立足有限线索,通过物质遗存表象深入分析历史文化活动,总结文化价值。
由于村庄缺乏可考的记载村史的文字和图纸资料,因此需立足有限线索,结合遗存分析,如从大槐树、族谱、民间传说等,挖掘山西洪洞移民文化,总结山西移民村特征;从中幡表演到分析古中幡发展历程,再到总结水峪中幡特征等。
3.通过多种情境分析总结深山区古村的规划特点。
为挖掘古村选址布局的特点,项目组多次踏勘现场,特别是在“721 暴雨”后及时调查受灾情况,分析村落安全选址及传统防洪技术的成功之处。
4.借助多学科共同支撑历史研究结论。
借助历史学、建筑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支撑,如请历史专家甄别口述史,请文化地理学专家鉴别建筑价值,请村庄规划专家对现状情况做调研与评估等。
(二)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思路为基础,探索创新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两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类型。
在保护规划中,提出将保护与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将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合并为一版规划,注重可操作性,指导村庄的保护与建设。本规划在保护规划常规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发展规划的内容,探索村庄“两规合一”的新村庄规划类型,更加重视村庄规划中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三)规划编制全过程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
1.多次听取并征求村民意见。
在规划过程中,多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如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方式确定产业方向;多次走访村内的老人、文人,搜集有关历史线索,分析古村历史文化价值。
2.全过程对外开展公众参与。
在规划全过程采用问卷、网络宣传等手段,多次邀请大专院校、专家、区县政府及媒体参与,通过微博、微信和向报社发稿等形式进行媒体宣传,在村内及网上进行公示,利用更多渠道为水峪的保护与发展出谋划策。
3.紧密与各有关部门沟通,注重整合资源,扩大村庄规划发展的政策支持。
为规划委与北京市直机关工委联合党日活动提供服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多次邀请农业、文物、交通等多方面部门参与水峪村的发展研讨会,从更多渠道为水峪村发展出谋划策。
图3 建筑风貌评价图
图4 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
(四)规划意义重大,引起广泛的社会效应。
1、本规划是北京第一个获得审批的村庄保护规划。此前,北京的名镇名村均由国家直接公布,未获批保护规划。本规划由于充分考虑村民实际利益,将保护与发展结合,因而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和各级公示,并获得批复。在总结本规划经验的基础上,琉璃渠村、焦庄户村的保护规划也相继获批。
2、为其他名镇名村的规划工作做出示范。规划对以往村庄保护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升,得到一致认可,对于村庄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及名村的申报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3、规划是“十二五名城”保护思路“内涵、外延”的具体实践。“内涵”方面,对深入挖掘古村历史文化价值的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外延”方面,规划是“十二五名城”确定的走进京郊山区的试点。
4、规划为水峪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水峪是北京市第一个自下而上申报的村庄,申报成功将有力提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四、实施效果
1、目前水峪村保护工作正逐步展开,相关部门已对本规划建议的部分历史建筑进行公布,开始建档挂牌。在保护修缮方面,村庄已形成微循环更新共识,开始按照传统方式修缮院落和建筑,东西瓮城和娘娘庙获得文物部门的修缮。
2、在规划编制和审批基础上,水峪村已成功申报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本规划为申报表的填写、管理办法的制定、文物建档挂牌、保护自查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
3、本规划是北京市名村保护规划的范例,并由此引申出相关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院已完成《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设计指南》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办法》的相关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