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拓展中心主任,城市梦工厂秘书长。
来源:国匠城

承蒙帝都人民厚爱,受邀进京参加帝都规划院三十周年学术报告会。
没成想,去程碰上今年21号台风“莎莉嘉”,回程碰上22号台风“海马”。等风的旅途百无聊赖,撷录絮语三篇,合称《飓风三记》,此记为飓风三。
此行最该感谢的是北京规划院施卫良院长,让我有机会与诸位院士大师同台报告,还亲历了住建部黄艳副部长称赞梦厂难能可贵的那一刻。
《飓风三记》的前两篇都是我报告中的内容,而这一篇则是返程途中有感而发。
黄部长强调了复杂巨系统中城市规划工作的正本清源;江亿院士展示了巨构能源系统无限可能;王建国院士介绍了数字增强设计在微观尺度下的应用……但最触动我的还是清华大学尹稚教授对社会主义空间生产模式的思考。
社会主义+城市,到底应该等于什么?中国的城市化,除了地理上在中国,内涵上到底有什么特质是中国的?
社会主义城市……
资本主义城市……
集体主义城市……
个人主义城市……
科技主义城市……
宗教主义城市……
世界主义城市……
民族主义城市……
唯物主义城市……
唯心主义城市……
现实主义城市……
理想主义城市……
这些词大多是我生造出来的,但是相信哪怕只是默念一遍这些词,心底也会有隐生波澜——原来我们的城市观背后真的是有主义的。
我并不太支持尹教授给今天的大多数中国城市都贴上资本主义城市的标签,但我特别支持他所呼吁的关于社会主义城市的思考。
在整个人类走向富足的今天,我们所立足的是世界城市化历史的分水岭,是城市价值重构的前夜。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真的出现了中国城市的崛起或者中国规划的崛起,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城市化的道路。
请容我饱含私心地说一句:我觉得我们2014年提出的“共同城市”就是社会主义城市观的一部分——回答了社会主义城市为谁而存在的问题。
请容我饱含私心地再说一句:我觉得我们2015年提出的“三众规划”也是社会主义城市观的一部分——回答了社会主义城市如何构建的问题。
将以上两段翻译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大家都熟悉的话语就是:“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
嗯,对,习大大说的……
如果“共同城市”确实契合了“人民城市”的真谛,那么多元主体的城市协商必然是建设社会主义城市最重要的支点。没有社会主义的城市协商就不会有人民城市的众志、众智、众治和共建、共生、共荣。
从这个角度看,集聚了深规院、深业、深能、深创投等深圳本地国企和腾讯、华为、浪尖、光启等深圳本地民企再加上磨房、潜爱、壹基金、妇促会等深圳本地社会组织的城市梦工厂,就是多元城市主体的联接中枢。
随着梦厂成员间信任链的强化,也许有那么一天,梦厂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城市协商平台;也许有那么一天,规划师的新工作是在这个平台上主持城市协商。
那时,我们都是社会主义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