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被称为北京旧城的灵魂和脊梁,自元代至今一直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准和方向,是历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加强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弘扬其文化价值,并为北京中轴线未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奠定基础,2011年5月,北京市文物局委托我院编制《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本规划是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的总体规划,是北京市实施中轴线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是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文件依据。
图1遗产区位图
二、创新与特色
1、立足世界遗产高度,用更全面、更开放的新视角重新审视中轴线,达到新的认识高度。
中轴线这一空间范式由来已久,关于北京中轴线的相关研究论述已有较深积淀。本规划通过文献整理、专家座谈、实地调研、同类比较等方式,在充分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梳理,从哲学根基、文化内涵、历史积淀、艺术造诣、科学成就、精神象征等方面,用更全面的视角,认知、评估中轴线核心遗产价值。
中轴线自元代形成至今,其局部空间形态、重要节点建筑等多有变迁,一直以来对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判断存在争议。本规划与国际遗产保护理念接轨,不再以凝固的时间点局限遗产价值,而是从城市发展演进与核心价值传承的视角重新认知活的中轴线,理解中轴线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变迁与时代需求而展示出的勃勃生机。
图2中轴线鸟瞰
2、首次以中轴线整体为对象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清晰认定保护对象、科学建立保护层次,形成全面、系统、可操作的遗产保护体系。
鉴于北京中轴线的重要地位,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文物建控地带划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均对其提出了针对整体或局部的保护控制要求。但由于编制部门、时间和研究对象差异,现有规划要求存在保护对象不全、覆盖面不完整、控制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本规划填补了这一不足,首次针对中轴线遗产整体编制专门的文物保护规划,整合、凝练并补充、完善相关规划,形成覆盖完整、口径一致的中轴线遗产保护控制体系。
规划紧密围绕中轴线遗产核心价值的保护与传承,以最集中体现中轴理念为原则研判核心遗产点,以更全面涵盖中轴思想外延为原则建立待研究遗产点名单,以较完整承载中轴城市空间形态与多元文化内涵为原则划定保护区划,充分明确了承载核心遗产价值的各级物质载体,从而落实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
由于中轴线遗产遗存多、内涵广、面积大,本规划特划分“点、线、面、片”四个空间层次,针对遗产点、中轴沿线界面、建设控制地带、外围风貌缓冲区,分别明确控制重点和主要任务,增强保护规划的指向性和操作性。同时,规划亦编制遗产管理、展示等规划内容并制定分期行动计划,将中轴线地区的保护管理及其文化弘扬落到实处。
图3遗产点分布图
图4建设控制地带和外围风貌缓冲区分析图
3、发动不同层面与形式的公共参与,通过规划编制达到统一思想、提升公众认识的社会效应。
中轴线因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备受关注,规划编制之初曾面临国外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理解和国内专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的质疑。规划编制过程中,市文物局邀请国际古迹理事会世界遗产评估报告员JukkaJukileht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Francesco Bandarin两位资深专家进行专题考察,组织了包括“纪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设立30周年分论坛”在内的三次专题学术论坛,更邀请单霁翔、郭旃、朱光亚等国内权威专家多次座谈。广泛的交流与思想碰撞促进了中外专家、政府、规划编制者共同的思想转变和认识提升,从而推动了对中轴线遗产价值的认同和遗产体系的认定。
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各遗产点相关单位意见,将各单位已有或正在编制的保护规划与发展计划积极纳入本规划。同时,规划与市文物局、市规划委及东、西城区积极对接,逐个明确近期实施项目、分解任务并与规划实施主体紧密对接,建立了扎实的近期实施项目库。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组织了两次“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文化探访”公众参与活动,发动专业人员和普通公众共同走访中轴线周边地区,感受文化遗产魅力。同时,规划充分利用媒体平台扩大遗产保护宣传效应,与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共同制作并播出了两期文化探访专题节目,部分研究成果更纳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资料汇编》、《北京规划建设-中轴线研究专栏》、《紫禁城》等出版物,有效促进了公众遗产保护认识的提升。
三、实施效果
本规划是中轴线申遗文本的重要基础,并作为附件与文本一并提交国家文物局,使北京中轴线于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动了中轴线遗产价值在国家层面被充分认可和申遗工作的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