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纪念建院三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参加会议的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魏成林、副主任王玮及相关处室和分局的领导,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邱跃、北京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朱嘉广、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田崑生,以及来自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顾问有限公司等高校与规划设计单位的领导、专家、同仁和我院300余名职工。会议邀请来自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的10位知名专家作了精彩学术报告。会议由北京市规划院院长施卫良和总规划师王引主持。
住建部副部长黄艳首先致辞。黄部长对北规院建院30周年表示祝贺,肯定了北规院在首都沧桑巨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黄部长从自身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出发,与大家分享了对城市规划定位、城市规划的成就与失误、规划师身份与角色等问题的思考。要求大家,要以超越规划专业的视角看待规划工作,以敬畏之心看待城市、看待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从活生生的城市、活生生的生活出发做好规划。勉励大家:规划的路还很长,规划人需要“眼望星空,脚踏实地”做好规划。
中规协会长唐凯在致辞中重点围绕规划改革,介绍了国内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情况及当前规划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总结了规划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从协会角度提出了改革应对的思路:一是坚持公共政策属性和公共服务特点,以服务促发展;二是顺应学科发展,在软硬建设上下功夫,提高能力建设;三是开放的态度研究“多规合一”的发展与进步;四是做好规划行业和人才建设;五是促进市场规范化。
市规土委主任魏成林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北规院30年的作为与成绩,给予了“主动作为有担当、勇于进取敢创新、注重队伍建设有传承”的高度评价。同时,在回顾中央对城乡规划和首都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及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的基础上,对北规院提出了三点要求和希望:第一,要继续发挥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作用,为城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要保持锐意进取的传统,开创城乡规划事业的新局面;第三,要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并强调城乡规划的未来任重道远、前景广阔,规划工作者要进一步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为促进世界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领导致辞后,10位特邀专家和施卫良院长先后作了学术报告:首位发言的专家是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王院士带来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景观设计新方法”专题报告。报告以杭州西湖东岸和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景观提升项目为例,介绍了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探索与创新。重点介绍了“基于动态随机视点”的城市景观设计的新方法,包括GPS视点定位、实景数字建模,空气能见度分析、GIS高度形态分析、景观视觉关注度等研究方法及构建动态随机视点漫游观景和复合观览模式等内容。研究成果为城市规划建设在景观风貌层面上的理性决策提供了支撑,是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的创新探索,为西湖和运河申遗成功及后续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做了题为“漫谈诗情画意”的专题报告。他从提升规划师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从探讨诗性文化的特征谈到人居环境建设所追求的意境,提出人居环境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最后,杨院长以一首七律诗作祝贺北规院三十周年院庆,同时深情地说:“即使身落尘网,心中依然盛着诗和远方……”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先生带来了“发展热电协同的城市能源系统”专题报告,报告基于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革命的大背景和世界主要国家能源结构规划发展历史,指出了我国未来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及其实现途径。针对我国电力供需矛盾和供热系统合理替代热源不足的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途径,包括:依靠热电联产余热和钢铁、水泥等各类工业余热为城镇供热系统提供基础热源;通过多种蓄能手段依靠热电联产为电力系统调峰;通过多热源共网、跨区域长输热量实现区域供需平衡;通过天然气末端调峰,充分发挥清洁能源的作用;使用低温空气源热泵为农村供暖、为电网调峰;使用“直流建筑”实现电网主动调峰等。进一步提出:“城乡统筹,热电气协同,工业与民用互补,大区域相互协调”的能源规划理念,为我国能源系统的合理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城市能源系统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尹稚在【对社会主义空间生产模式的思考——兼论规划师的价值定位】的报告中,从一本名著——《The City in History》说起,回顾了城市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及建设理念,梳理了西方规划界的主流价值观及其对中国规划思潮的影响,分享了自己对规划师价值定位的思考和认识:一是社会主义空间特征具有属人性、多样性、公共性、协同性,应抓住目前的转型变革机遇,从理论走向实践,推动城乡建设基本价值观的变革。二是面对纷繁的现实困扰,规划师应秉承“万象纷繁、大道至简”的价值观,立志于引导城市超越“资本时代”进入“人民时代”,从区域统筹入手,打造中国特色的组合型田园城市,实现城市生态友好型的高密度生存与发展。三是提出“城市为了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思,引入“人民基础设施”概念,立足前沿科技、保障社会公平、践行社会主义空间生产。
北京市规划院施卫良院长首先开始了下午的报告,他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规划院在城乡规划转型中的探索与收获:第一,从技术文本到公共政策,强化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规划编制要及时跟进快速发展阶段的新问题、新矛盾,注重政策与管理措施的综合研究,发挥规划协调利益关系的作用。第二,从静态蓝图到动态实施,注重引导实施的动态过程。推进行动计划编制,多方参与推广协作规划,重视动态实施调整与评估反馈。第三,从关注增量到人文关怀,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规划更加关注民生诉求,以精细化设计提升人居空间品质,塑造更具魅力与活力的城市空间。第四,从自上而下到上下协同,发挥社会治理的平台作用。借力新媒介、新技术、新平台开展社会活动与社区营建,推动规划有效参与社会治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石崧以《城市总规“开门做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效应思考》为题,介绍了“上海2040”编制中开门规划与公众参与的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及主要做法。在“编制和实施规划的过程,就是城市治理的过程”的理念指导下,建立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在规划启动、纲要编制、成果编制的各个阶段,建立了系统的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通过开门做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既体现了政府的发展意图,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也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行动纲领。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栋在题为“数据时代的规划响应”报告中指出:数字化时代,要提高利用大数据促进城市规划转型的认识和能力。数据演进分为三个维度,即感知、测度和挖掘。数据的感知能够帮助城市工作者对目标有更加精细的认识;指标测度的设计则体现了分析的视角和方向,其合理性成为数据分析的关键;深入的算法挖掘,其价值体现在从复杂行为和海量数据中寻找复杂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数据的价值在于多源融合;要善用数据,但不迷信数据,合理设计分析指标是最为关键的;通过严谨精准的决策,客观评判算法挖掘的结果。
中规院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作了题为“空间规划的政治、经济与专业逻辑”的专题报告。报告提出空间规划存在的政治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与专业理性,分析了其随时代逐渐发展,不断交织,构成空间规划变革驱动力的互动作用。并结合武汉2049和上海规划2040两个案例,对以上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武汉2049不是传统扩张型战略规划的技术总集成,而是一种新类型的战略规划,增加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是规划的主线,城市竞争力应从全球与区域网络中识别,而绿色与宜居成为规划的追求;上海2040则是一个转型发展的规划,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成为规划的价值取向,它更加突出规划的政策性,而不是物质空间的规划;更加突出底线-过程控制,而不是终极-蓝图式规划;更加突出公众参与,而不是精英思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在“遗产传承与城市场所营造”的专题报告中,提出让城市日常生活空间成为城市规划、建筑、管理的一部分,让城市回归日常生活。报告以大量图片的对比,讲述了三个历史遗产保护与复兴的具体案例。一是福州三坊七巷案例,通过规划及公共政策的调整,建设社区博物馆,以及文物修缮、基础设施改善等措施,提升街区环境、公共空间品质和公共活力,延续居民传统生活。二是景德镇徐家窑古民窑案例,通过修复与工艺传承,从颓败衰落变为文化延续与非遗传承之所。三是景德镇宇宙旧厂区复兴案例,展示了老工业厂区的改造,建设陶溪川美术馆的实践。三个案例直观生动地展示了遗产传承与城市场所营造的思路与实践。
由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带来的“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协同创新规划——TIS(交通·产业·空间)”专题报告,从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入题,呼吁直面城市的复杂性,拥抱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织的城市未来。报告解读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特征,反思了规划转型期的专业融合需求,提出了交通、产业、空间三要素协同的规划理念,并结合城市群层面和城市层面实践案例探讨了协同规划的框架思路。同时,进一步阐明“产业是基础、空间是载体、交通是工具”的产业、空间、交通三者的逻辑关系,三者的统筹将打破“就交通论交通”的传统模式,打造通道经济,以规划创新拥抱城市未来。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拓展中心主任,城市梦工厂秘书长郭晨先生发表了“南腔北调,琴瑟和鸣”的发言,从近三年深圳市规划院和北京市规划院在“城市服务、转型创新”方面的探索入手,阐述了两院的创新实践。重点介绍了深圳“城市梦工厂”的缘起、内涵和主要做法,介绍了以“众志、众智、众治”为核心的“城市梦工厂”的三级架构,进一步阐述了“碳基生活、都市沙盒和营城矩阵”三个版块的内容。最后,郭晨先生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规划师与规划院实现“共同城市、共生城市”理想的祝愿与期望。
最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引致辞,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预祝我院继往开来,再创佳绩,并宣布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