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
报告数据显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持续活跃。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给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我国仍将有两亿以上的流动人口。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从《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数据中总结出:
1、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
2、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3、中心城市吸收的跨省流动人口虽然过半,但比例有所下降。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吸纳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比例在增加,逐渐成为吸收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主要地区。
4、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数量有所增加,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从流动范围看,省内流动人口的家庭规模大于跨省流动人口。居住时间越长则共同流动的家庭人口数量越多。
5、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持续增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快速提高。
6、流动人口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持续上升。
7、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以低龄为主,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是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

于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新型城镇化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论坛”,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未来几十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是我国人口变动的主要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介绍,中国现有的2.5亿左右的流动人口,未来流动人口将继续增加,并从城镇流动人口、城镇化等5个方面作出解析。
《报告》里说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既包括通常意义说的流动人口,也包括人走户口也跟着一起走的人,这部分叫迁移人口。
未来中国流动迁移人口将继续增加,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迁移人口来讲,它会继续增加。到现在为止整体来讲,每年带户口迁移的人大概2500万到2700万左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户口迁移的人会逐渐多起来,这是现代化本身的一个过程,也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证明。
与此同时,从流动人口自身来讲,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也还会继续保持大规模的存在,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现有的2.5亿左右的流动人口,依据他们生存发展的状况,依据他们的意愿,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还会继续在当前的流入地或者大的流入地体系里继续停留下来,留在这个城市里。
第二:这些年尤其是最近十来年的流动人口每年的增量主要是来自从农村进城的这些人,农村进城的人具体讲主要是年轻人,离开各级学校的年轻人,初中毕业了,高中毕业了,不再继续升学,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很快会加入到流动的队伍当中来。
这是过去这些年动态监测以及别的一些调查都反复证明和看到的一个现象。现在农村还有很多年轻人每年会离开学校,他们会继续加入进来。

第三:最近这些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很多一个来源是从小城镇,从小城市、中等城市甚至中西部的一些大城市到我们东部的大城市、特大城市来流动,这些流动人口叫做从城市到城市的简称“城城流动人口”,城城流动人口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在逐渐增加,这部分人口在整个2亿多流动人口当中所占的份额,从原来不到10%,现在已经到30%,甚至更高的比例,而且会继续增加。
第四:在新型城镇化的安排当中,未来几年会有1亿左右的人进城落户,按照目前落户的整体安排,主要的去向是中小城市,以目前的发展格局来讲,现在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发展的机会相对可能还不是那么充足,还需要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这样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些人落户之后可能会以新的形式,以从城市到城市的流动方式来参与流动。
第五:根据最近几年的动态监测和其他来源的数据看到,在前面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30多年的时间里,参与流动的程度相对滞后的一些群体,比如说少数民族人口,前面若干年可能流动性相对要弱一些,但是在最近几年以来,他们已经明显开始加速,另外现在接受高素质教育程度的人参与流动的程度也不断加强。把这些因素概括在一起,我们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流动迁移人口在未来一段时期还会保持增长的势头。
—————
来源:中新网、中国青年报
整理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