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译自:http://www.theplanner.co.uk/features/a-history-of-habitat
原文作者:Huw Morris
从1976年的温哥华到2016年的基多,联合国人类住区峰会(以下简称人居会议)一直在尝试设立全球城市规划的议程。
人居一召开时,世界人口已达到四十亿;人居二召开时,世界人口逼近60亿;到这个月底人居三召开时,世界人口将会超过74亿。
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将很快成为世界的焦点,代表们将在此参加人居三会议。这是继1976年温哥华和1996年伊斯坦布尔之后的又一次人居峰会,大会将要应对由人口激增和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那么,人居峰会对规划产生了多大影响呢?是不是规划也反过来影响了三次人居峰会的议程?
相比之下,1992年的里约宣言、1997年的京都条约(议定书)以及与此相关的联合国诸项动议都在英国的环保领域更具影响力。不过,人居峰会已经意识到规划应该超越国家或地方的尺度,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上发挥作用。例如,人居一即号召采取“大胆的,有意义和有效的”空间规划策略。
正是归功于人居峰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在是英国规划的基本原则)逐渐为全世界所认可。虽然该理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内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已为其下了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996年以来,人居的主要影响贯穿在2000年的《千年发展目标》中,旨在建设“无贫民窟的城市”,对抗贫困,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随后的议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见22-25页)也有人居峰会的影子,特别是目标11:安全、包容、有弹性和可持续的地方营造——侧重关注健康、教育、贫困和性别不平等。其他联合国的重要会议都遵循了人居的议程,如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和2012年的“里约+20”峰会。
伴随着严峻的挑战,人居三和未可知的人居四将继续面临棘手议题。因为缺少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各国政府始终未能切实履行在人居峰会上做出的承诺。
《2016世界城市状况报告》表明,虽然规划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能发挥关键作用,但很多城市还沿用着过时的规划方式。这些规划框架尤为缺乏性别敏感性,把妇女排除在规划过程之外。此研究同时表明,规划专业力量的培育在发展中世界严重不足。如英国每10万人中有38位规划师,而在尼日利亚和印度,这个数字则分别为1.44和0.23。
人居一 温哥华
经济学家舒马赫的“小即是美”以地球资源的限制性为例,把地球比作银行,把人类比作靠资本生活的“投资客”。
据联合国估计,1974年全球人口已达到40亿。人居一据此趋势指出“这个数字在未来25年将会翻倍”。因此,各国政府日益关注城市化、人口增长、环境影响、社会变革和资源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人居一召开之前,联合国已连续五年举办了四个关于生活质量的会议,每个会议都关注人类住区问题的特定面向。
首先,人居一诞生了《温哥华人居宣言》,陈述旨在影响各国政府目标的一系列原则。同时,人居一为各国政府提供了64条改善“人居”的建议,建议涵盖了住区政策和战略、住区规划、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土地、公众参与和机构与管理等方面内容。此外,人居一还涉及国际合作,学习和研究计划,以及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交流。
人居一加深了全世界对城市化的理解,确定了面对城市化应采取全面而整体的方法。人居一提出的政策与方案强调要以规划作为基础,通过政府促进本国的公民参与。认识到城市发展扩张过程中空间规划战略的重要性,是人居一取得的重要突破。
会议还强调,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居住模式,但彼此可以互相学习。会议不仅强调国家层面的问题,也强调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责任。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创立,即今天联合国人居署的前身。
《温哥华人居宣言》把重点放在各国政府的行动,这在后来被认为是一个显著的弱点。它忽略了地方政府的角色……以及民间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潜在贡献。人居一缺乏法律约束力,该议题在下次峰会上更为凸显。
人居二 伊斯坦布尔
到1996年,世界人口已接近60亿。人居二深受1992年里约热内卢峰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影响。人居二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随后促进了联合国几项主要的环境动议,如《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人居二还通过了一份可持续发展的自愿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
人居二把议程大力推进至地方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社会的层次,签署了两份关键文件,即《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和《人居议程》,为全球的地方行政机关列明了议事规则。这两份文件把人人享有足够的住房作为全球性目标,以期在此目标之下,实现城市、城镇和村庄的可持续性。
这两份文件因讨论贫困与不平等等关键问题而获得了相当高的国际赞誉。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联合国未来各项动议之基石。2002年,联合国通过了以减少贫民窟居民人数为目标的《千年发展目标》,这一项目后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缺乏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人居一的老问题)后来被证明是伊斯坦布尔遗产的一大绊脚石。这意味着政府并没有履行承诺,而公民也没有机会主张自己的权利。
人居三 基多
基多峰会将致力于达成《新城市议程》,这将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化的核心议题,在未来两年内影响联合国以及各个国家、城市、地区及其民间社会的决策与行动。其中有两个关键概念——“发展推动者”和“运营推动者”——将起主导作用:“发展推动者”涵盖各国的城市政策、治理与城市经济,而“运营推动者”则主要包括规划、地方财政体系以及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
民主、人权以及环境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将会在新议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样重要的方面还有资产、人的安全(无论年龄和性别),以及降低风险与城市的应变能力。
《人居议程》会继续发挥作用,而此次峰会亦将承认巨型区域、城市走廊和城市区域等现象。不过,《新城市议程》也将一如既往地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如果2036年的确有人居四峰会,它将关注哪些问题呢?预言未来是危险的,所以我们只能做一些预测。
联合国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将出现41个巨型城市。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70%的人生活在城市,而在北美和欧洲这一比例将接近90%。但支持这一增长所需的建筑和基础设施有70%都尚不存在。
Quantumrun,一个未来学的咨询公司,预测智能城市将会崛起,从市政服务到管理再到规划,城市中心的一切都将依赖于数字技术。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物联网将是GDP的驱动力(参见随后内容),而城市将依赖的“大数据”的储备,以分析预测未来趋势并相应地调整制度与政策。
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说,自上而下的民族国家将“名存实亡”,而城市国家和“小城邦”将会盛行。大多数已有25年或更久历史的技术将会被沿用,而较年轻且有效率的技术将被超越或为更古老的技术所取代。塔勒布援引了汽车、飞机、自行车、语音电话,以及书架的例子,来说明世界变化的方式!
? 到2030年,发展中地区的城市人口将增加一倍。
? 在1995年,有22个大城市和14个巨型城市。到2015年,这两个数字都已翻倍,其中,有22个巨型城市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
? 现在,城市贡献了全球GDP的80%。
? 房屋占了大多数城市70%以上的土地利用面积。
? 截至2013年,6亿个家庭没有像样的住所。
? 从1950年到200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从29%上升到49%。
? 城市对国民收入的贡献高于其占国家总人口数的份额。巴黎占法国总人口的16%,但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7%。金沙萨占刚果民主共和国总人口的13%,但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85%。马尼拉都会区占菲律宾总人口的12%,但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7%。
? 有15亿人从事不稳定的工作,超过总就业人口的46%。在南亚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有超过70%以上的工人在从事不稳定的工作。
来源:《2016年世界城市状况报告》
今天:
? 3G覆盖了69%的世界人口
? 3G覆盖了世界上29%的农村人口
? 3G覆盖了世界上89%的城市人口
未来:
? 发展中国家每百人的手机拥有量将再增加10部,这将使其人均GDP增长率增加一个多百分点。
? 到2025年,Web应用程序将驱动中国22%的GDP产出。
? 到2020年,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移动数据的使用量可能使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
? 如果互联网覆盖90%的世界人口,全球GDP到2030年将增长22万亿美元。
来源:《2016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6)
和Quantumrun网站
【鼓浪屿工作坊】黄赐敏别墅:历史古宅里发生的“鼓浪屿风貌建筑活化”故事
劳伦斯威斯顿: 老旧社区的复兴之路
专家观点|规划年会自由论坛|城市的增长和收缩
布里斯托尔:旧城老市场的“死”与“生”
公共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接驳之路”——基于大数据的厦门岛公共交通出行分析
厦门人爱骑自行车——基于大数据的厦门岛公共自行车出行分析
【新社区规划】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曾厝垵共同缔造工作坊
曾厝垵是什么?可以吃吗?——通过网络评价数据为你揭开曾厝垵的真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