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条公众号内容……那条内容讲的是为公众号的关注者们建了一个群,并邀请有兴趣的扫码加入。然后,“停车人时代”群真的开始了陆陆续续的进入。
接上一条公众号内容……
那条内容讲的是为公众号的关注者们建了一个群,
并邀请有兴趣的扫码加入。
然后,“停车人时代”群真的开始了陆陆续续的进入。
TOP10到T0P101
我统计了一下进群顺序TOP10:第一个进群的是“大宝贝儿”(后来改名为“ETCP-小邓”),第二个进群的是“喻昌林”(后来改名为“捷泊停车-喻昌林”),然后依次是“况业敏”、“一粒种子”、“勇气”、“郭礼豪”、“缘行天下”、“吕振彬”、“邱泽新”、“李晓栋”、“大君”。
从10:40到10:46,这10位进来总共耗时6分钟。10人当中,有5人微信名字为本名,5人为昵称;10人当中,有2人是的熟人,另外8人为素昧平生。由此可见,究竟干什么的?就是想着做一个中国停车行业的独立观察者。
目前,这个“停车人时代”群的总人数是101人。有意思的是,因为在个人的微信号上也发布了二维码,还“冒失”地钻进来几位车主朋友。其实冒失的是,“停车人”三个字也更容易被人理解为“停车的人”。
目前,这个“停车人时代”群的总人数是101人。有意思的是,因为在个人的微信号上也发布了二维码,还“冒失”地钻进来几位车主朋友。
其实冒失的是,“停车人”三个字也更容易被人理解为“停车的人”。
希望停车行业可以有序、健康、良性发展!
进群时间:10月13日 ·杭州泊享网络Pshare智能停车
停车不等待,简单新体验,停车就是停简单。
进群时间:10月14日 村东头老王
杭州卡艾视科技,专业城市智慧停车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软件平台 地磁硬件 pos 智能地锁等产品。
进群时间:10月14日 uncle黎(陈黎 CEO)
P.S.这不是广告!给进群的群友一些入群福利,就是针对停车行业说一句话,内容不限。很遗憾,101人当中,只有这三位按照福利政策在后台完整留言。
“野草之美”时期
一个群友昨天感慨地说,人越多,群里越没有人说话了。
事实的确是如此,据的观察,第一天建群,尤其是刚开始前20人进入时,这个群里充满着“新生儿”的气息。大家除了向群主表示搭建交流平台的谢意外,也各自有些忐忑,可能是进过太多群的原因,大家迫切地想知道这个群的群规是什么。
作为群主,的回答也许有些出人意料,刚开始7天都是“野草之美”时期,没有任何规矩,这个群里人人都是群主。当然唯一的一个建议是,记住自己停车人的身份并围绕这个身份在群里行动。
这当中有一个小背景;前两日我一直在看美国HBO的《西部世界》电视剧,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那个模拟真实世界里,游客和机器人接待员之间是看似没有规则的,人类社会的形成不正是从无规则走向有规则的吗?我又想起刚看完的美剧《穹顶之下》第一季(柴静的纪录片帮它打了很好的广告),那个被穹顶覆盖、与世隔绝的小镇,不正是从有秩序的人类社会走向“礼崩乐坏”的人类聚集地吗?
第一天的群里,是积极的,是有热度的,彼此关爱,其乐融融。进入到第二天,因为是星期五的缘故,热度稍降但还是保有。没有规则(但想来群主的建议就已是无形的规则),也许大家反倒不适应了。过程中,有群友希望,进入这个群能够改变他加入的其他停车群万马齐喑的群生态现状。微微一笑(但并不倾城),还是严格遵守“野草之美”时期的约定吧。
第三天,第四天,因为是周末的缘故,群里的人基本上话说的很少了的。因为沉默,所以大部分的人很难去主动打破沉默。也许,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想,保持沉默,是最好的群存在方式。哦对,主动来加个人微信的有了10来个朋友。
第五天,星期一,第六天,也就是今天,星期二。互动开始回升,尽管与第一天相比群的体温还是在下跌。但业务上的彼此互动却在升温,如同人们在黑夜中彼此摸索着思想的光芒和身体的接触。忙着其他事情的继续在群里缺席,如约。
这个其实很正常的。就在这短短六天的时间里,也欣喜看到有两三对群友完成了业务上的对接。然后一些彼此相识的人在群里的重逢。重逢是一首美丽的歌,就像昨天中午在银行办事时,居然发现厅堂主管是大学时期追过的一个女生,我们两个愉快地互扫了微信,然后发现彼此早已是一个女儿的爸爸,一个儿子的妈妈。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一件用记忆温暖彼此的生命微颤。
哦,说远了。“野草之美”还有一天,让我们继续彼此观察和互动吧。
(附)群试运行公告:
欢迎各位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加入本群,本群旨在为中国的停车人搭建一个自由交流平等共享的网络小平台。
从10月13日起至10月20日,这一期间为“野草之美”时间,群主不会做任何主动的规矩设定。因为革命靠自觉,加入本群的每一个你,实际上都是群主。也希望各位自重,自律,彼此善意提醒和共同进步。
野草之美时期,群主唯一的建议就是:进入这个群后,记住我们的停车人身份,然后所有信息发布尽量都围绕这个身份进行。再次,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感谢。
——叩上
重庆北部新区童心学校里的“野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