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品质的关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品质与消减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的通风廊道规划建设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国外对通风廊道理论层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主要集中在通风系统理论、下垫面气候功能评价标准、气候环境评估的指导方针等方面,如克雷斯(Kress)提出作用空间、补偿空间和空气引导通道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通风系统,这为通风廊道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对通风廊道的研究更加关注应用与实践层面,集中在中小尺度的城市风环境、风道影响因子及与风速的相关性等方面。如杨柳提出街区内的风速与阻塞比有较强的相关性;温慧提出周边式布局小区内部的风速较低,风速会随围合度的降低而提高。另外,国内的香港、长沙、廊坊、杭州、南京等城市陆续开展了城市通风廊道的相关规划研究,如《香港空气流通评估》、《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研究》等,侧重于通风廊道的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风道沿线地区的规划控制和引导、风道建设维护与管理的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
《》杂志2016年第8期刊登曹婧、黄闯、魏宗财等的论文《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对策研究——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PHOENICS软件中的FLAIR模块,运用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对研究范围的通风廊道采取“城区—分区”的研究思路进行分类研究。城区层面,识别出通风口地区和一二级风道,并将通风口地区划分为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区,分别提出相应的管控策略。分区层面,进一步识别出三级风道。对应新、老城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采取差异化的研究思路:老城区以“改善现有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通风环境较差的地区,提出近远期不同的改善策略,简称为“亡羊补牢”。新城区以“保障未来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为目标,针对识别出的一二三级风道沿线地区,从宽度、建筑密度、阻风率、高宽比和开放度等方面提出控制指标要求及规划策略,总结为“未雨绸缪”。通过探索针对城市内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通风对策,以期对今后其他地区城市通风廊道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感兴趣的童鞋请关注本刊第8期,认真研读。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